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古代人們是怎麼理財的,是否跟我們一樣是進行投資?這裏筆者就為大家講解在戰國時期古人是如何理財賺錢的。
一、貨幣影響的理財
1、貨幣的統一
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互相征伐資源消耗很大,而經濟上各個國家又推行自己本國的貨幣,如刀幣、鏟幣、環錢這樣的比較大的貨幣,那時候出門購買物品也不是很方便。值到最後秦朝逐一滅掉裏其他的諸侯國,並統一了文字、尺度、貨幣,使當時人們獲得了極大的方便,讓溝通不在困難。
秦朝統一時貨幣是以青銅為材製作錢幣稱“秦半兩”,而秦半兩代表着中國出現了最早統一的貨幣,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當時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同時在秦朝統一貨幣後也深深着影響着後世,以至於各個朝代都在實行統一貨幣,杜絕了國內多種貨幣流通的情況。
因秦半兩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在貨幣制度上的初步成熟,同時再當時也深刻影響着相鄰的國家和地區,也了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成為古代朝代都採用的造型,並延續的兩千多年。也正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貨幣,讓國家的百姓才開始逐漸接觸理財,讓原有的儲蓄實物資源這種情況逐漸改變為儲蓄錢幣。
2、初期的理財思想
在秦朝統一貨幣後基本上各個朝代都採用上個朝代的貨幣制度,採用圓形當孔並印上年號,由國家統一發行貨幣,禁止私人鑄幣。到了漢朝經濟制度採用秦制,人們也因為貨幣的統一逐漸把多餘的貨幣積攢起來。為此專門創造出來積攢錢幣的物品“撲滿”。把自己多餘的錢幣存放在撲滿中,這種情況則是古代人們早期的儲蓄方式。
談到“撲滿”在西漢遺聞逸事小説集《西京雜記》中寫到“撲滿者,以土賊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意思是説在當時人們把錢幣存放到用土製成的瓦器中,只有一個投入的小孔沒有取出的出口,當瓦器存滿後便碰到地上摔破取錢,這便是古代人們的理財。
不過,古代人們的理財方式有些類似我們現在小孩子存錢的習慣,把硬幣投入存錢罐,需要的時候便取出來,或許古時的人們理財思想剛剛啓蒙還沒有統一的理財觀念,只能通過存儲的方式讓自己變得富裕。
二、戰國時期出現的理財
上文説到貨幣的發展,但是在戰國時期貨幣並沒有統一,可這並不妨礙古人們賺錢的動力,在理財思想中古人在儒學《大學》裏講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意思説生產財富離不開“開源節流”,只有生產的人多了,消耗的認少了,管理財富的人勤奮,動用財富的人節省,才能使財富經常充足。
這是早期出現的理財觀念,而在理財投資中古人卻又區分了很多。
1、早期理財觀念
理財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易經·繫辭》中的“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大概意思是説在財務管理及使用中我們要應用正當的方法,禁止百姓的過度浪費及不合理的開支。
在理財上升到國家層次便成了發展為目的的經濟收入,在著名政治家管仲與桓公交流中我們看到了其非凡的理財治國思想。《國語·齊語》中記載““士之子恆為士”、“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這是管仲在齊國時治理國家的理念,這種方式極大的促進提高了國家生產力的發展,併產生了很大的效率,讓齊國稱霸奠定了基礎。而這也是首次把理財思想中產生的想法作用在了國家治理上。
2、發展中的理財思想
歷史上政治家晏嬰是齊國的名相,在任職期間他的理財思想值得稱談。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可以看出,在他的理財思想中覺得個人的財富或取得的物質財富都應該建立在“德”的限度內,好比白圭理財觀念中的“仁術”。以行仁德不可陰取,只有這樣自己的財富才可以長久維持,而若超過了“仁德”的範圍,自己所謀取的財富則十足為害。
同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的理財思想同樣值得借鑑。他在《富國》中説道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節用以禮,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而“人之生,不能無羣。羣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也。在這裏他主張“隆禮”“明分”的概念,並指責賞不行,罰不威的後果,可謂是很獨到的思想觀念。
三、戰國的理財方式
1、戰國商人的投資
在戰國時期歷史上有一位傑出的風險投資者,靠自己的魄力投資博得了丞相權益。看到這的讀者應該明白是誰了,沒錯就是大商人“呂不韋”。
他的理財觀念體現在他説的“奇貨可居”這詞中。從各處低價收購物品,在高價賣給需要的地方,從而賺取其中的差價。在以這種思想觀念裏,他遇到第一位人生最大投資的人“子楚”,並靠着在他身上的投資,謀取了丞相的職務。
投資理財不光靠魄力,還需要理性的分析。戰國時期有一位富商巨賈靠着經營發展起來的他便是“白圭”。《漢書》中談到,説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的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在理財方面他從不貪圖小利而是常以大局為主,在理性思考後進行投資,而他也從不靠陰謀軌跡等不正當的手段,正是因為堅持這種觀念,他才得以成功,而最後他對自己的投資總結時説到“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意思是説以觀察時勢的變化,在讓人捨棄的時候我買下來,在他們囤積的時候我便出售,因此白圭得以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富商。
2、如何進行有效理財
在古人們的理財思想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的主旨及各式各樣的觀念。而《管子》中多次出現過“計數”一詞,我們可以理解出古代便有計算具體的數據以方便自己的籌劃。並通過這種方式計算自己的投資以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收穫成果。
在《管子》書中講到理財要“明法、審度”,明法便是現代觀念中在理財時要有制度,而審度即是對各項收支進行審核,以防止出現出現差錯。同時還講到了市場交易的規則““非誠賈不得食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
認為市場交易不應被人為刻意引導操控,又講到了如何合理運用貨幣積貯財物並流通。這都表明,古人的理財觀念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甚至已經自成一套系統。
3、庶民的理財方式
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國之間的互相攻伐,而在這種局勢下生活的百姓均懂得如何自己養活自己。長久的戰爭中也讓每個國家的百姓都領悟總結了一套在亂世生活的方法。
《尉繚子·治本》中有一句話便反映了這種情況“民無二事,則有儲蓄”。雖然裏面説的儲蓄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金錢,而是當時的穀物、衣服、牲畜等一些實物,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種方式是變樣的理財,通過積蓄財富讓自己變得富裕。
而當諸侯割據被一國統一時,國家間的文字、尺度、錢幣也逐一被統一。這樣的時勢下,百姓的儲蓄方式也逐漸的被改變。比如在戰國時期,人們普遍存儲食物、牲畜這樣的生活資源,這也是因為當時的錢幣種類過多,隨時面臨不值錢的情況。
而貨幣統一後人們便的富裕了,也不在擔心貨貶值開始一點點的積累錢幣,等需要的時候在拿出來。而這種也是當時最早的理財投資。因為錢幣統一後能提供自己很大的便利,又可以換取很多資源,所以懂一些理財觀念是很必要的。
結論:
戰國時期百姓的理財剛剛啓蒙,最普遍的觀念就是儲蓄自己值錢的東西或生活中的必須品。也可以為什麼當時的理財思想會比較簡單,因為是諸侯割據導致的天下大亂,讓當時的錢幣變得不是很值錢,在這種情況下讓生活在那時的百姓也只能積累自己生活中的必須品保證自己及家人能生活下去。
雖然當時有很多名士書寫了很多關於理財的思想,可他們所處的地位並不是百姓可以觸摸到的,因此導致在理財方面百姓並不懂多少。以至於在理財投資這方面到了宋朝才開始在百姓之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