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看到李世民,知道情況不妙,立即連發三箭,結果全部未中,李世民反手一箭,李建成一命嗚呼。每次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總會有很多疑惑,為何不是李建成射殺李世民,而是李元吉搶先動手呢?
更為主要的是,李元吉原本箭術精湛,為何在玄武門之變卻連發三箭均未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殺了?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今天一起來仔細分析一下。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與李元吉去到臨湖殿,感覺情況有些不妙,早有準備的李元吉喊着李建成調轉馬頭迅速往東逃跑。
李世民一看他們打算逃跑,迅速追趕,這時候李元吉覺得事情不妥,立即拿起事先準備的弓箭,連發三箭,可惜一箭未中李世民。
李世民拿起弓箭,瞄準李建成,李建成一箭斃命,迅速跌落在地。《資治通鑑》中是這樣描述當時場景的:
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
既然李建成已經斃命,按理來説玄武門之變也就結束了,然而事情並非如此,李元吉還活着,他在那裏蠢蠢欲動。
尉遲恭帶領70精兵趕來助陣,手下看到元吉就迅速射擊,雖然沒有擊中,但是李元吉不慎落馬。
李世民的馬在剛剛的驚嚇中衝向樹林方向,不小心掛到樹枝將李世民墜落在地不能起來。
萬分危急之時,李元吉沒有逃命,選擇衝過去用弓弩勒緊李世民,想要勒死他。尉遲恭看到此情此景,十分着急從馬上一躍而下朝李元吉衝過去。
李元吉看着形勢不對,朝武德殿方向跑去,想要求助李淵救自己一命,可惜沒有機會了,尉遲恭衝上去就把李元吉斬殺,並且砍下人頭。
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資治通鑑》
李元吉失手原因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當中最真實的現場還原,其實當時李世民是早就埋伏好的,而李建成與李元吉並非毫無準備,從李元吉拿着弓箭一事就可以看出來。
由此可知,其實李建成與李元吉並非什麼善茬,要是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與李元吉一定會對李世民下手的。事實上也是如此,李建成與李元吉早就設計好了昆明池兵變,當時他們是這樣打算的,藉助攻打突厥的機會,將李世民身邊的猛將調走去前線,出發當天,李世民就會一起前往昆明池進行動員大會,此時趁機發動兵變,將李世民殺掉。
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李世民開始不得不為自己未來進行考慮,畢竟生死存亡之秋,沒有誰會願意束手就擒,任人宰割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僅僅是搶先了李建成一步,但是我覺得雙方都並非什麼善茬。
可是為何箭術精益的李元吉連發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呢?我想當時他們忙着逃命,馬在疾速飛奔,自然也就射不準了。
而李世民卻能一箭射中李建成,一方面是李世民早有準備,另一方面就是李建成必須得死,這是玄武門之變最為關鍵的一步。
可是明明李建成已經死了,李元吉卻為何還要掙扎去殺李世民呢?這一點就是最為關鍵的,明明周圍都是李世民的人,李元吉為何不逃命還要殺李世民呢?
實際上從這個舉動我們可以看出李元吉對權力的嚮往,即使自己處於極度危險之中,一樣想着權力,他知道只要殺了李世民,在當場他就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至於那些大臣,牆頭草而已。很多人一直對李元吉選擇站隊李建成一事十分不解,其實從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的表現就完全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元吉這個人比起李世民來,謀略可能欠缺一些,但是與李建成相比,李元吉的狠毒程度似乎更勝一籌,一開始李元吉是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後來李建成成為太子,李元吉就開始站隊李建成,一方面是牆頭草,另一方面是他有自己的打算。
李元吉有什麼打算呢?所謂漁翁得利就是這個意思,李元吉自知實力不及李世民,要是自己一個人與李世民鬥,肯定是沒戲的,聯合李建成之力,兩人一起與李世民鬥,性質就不一樣了。等到兩人將李世民搞定之後,李元吉再來背後捅刀把李建成滅掉,自己也便順理成章可以成為皇位繼承人。如此計劃, 不可不説十分完美。
要不然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並沒有必須殺掉李元吉的理由,只要李元吉乖乖投降,還有可能留住一條小命,然而處於極度危險之中,他的腦回路完全被眼前權力誘惑而失去理智,他選擇去勒死李世民,不得不説是有些反人類的想法。
李元吉以為命運會眷顧自己,可惜李元吉的實力與野心不匹配,最終尉遲恭的忠心壞了李元吉好事,送了李元吉一程!
結語
在權力面前,從來沒有什麼親情可言,有的更多是被利益燻心,總有人覺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太過於殘忍,可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要是自己處於那樣的位置,民心所向,距離皇位僅僅一步之遙,難道會不心動麼?
玄武門之變以及李世民哥三個爭權奪利的事蹟在《資治通鑑》中有更加詳細的記載,《資治通鑑》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謀略和智慧,如何識人用人?如何縱橫捭闔?如何為人處世?一切應有盡有,其被稱為帝王教科書和社會大百科,我強烈推薦大家讀一讀《資治通鑑》,即使讀一遍,也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