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輩考取同一大學同一專業,見證大學蜕變

祖孫三輩考取同一大學同一專業,見證大學蜕變

吳雨晴和姥爺艾時濟合影。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9月2日訊(記者陳曉彤)9月2日,華中科技大學新生報到第一天。上午10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生吳雨晴整理好寢室,和同學相約“逛校園”。對她來説,這座“森林大學”並不陌生。她是家中第三代華科電氣人,姥爺和父母都畢業於華科,而且都就讀於電氣相關專業。

三代人,六十五載,從電力系,到電力工程系,再到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吳雨晴一家成為華科電氣專業飛速發展的見證人。當天,長江日報記者聯繫上吳雨晴的媽媽艾女士,講述他們一家三代人的華科故事。

如今的青年園,有姥爺栽下的樹

20世紀5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工學院成立。1956年,在鄭州電校就讀的姥爺艾時濟因成績優異,被選拔保送至華工電力系發配電專業就讀。

那時的華中工學院正在初建階段。在上課之餘,艾時濟和同學們還要參與學校建設,參與植樹、搬磚等體力勞動。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艾時濟當年見證了華科最初的成長。正因為親自參與了學校建設,他對華科感情很深,畢業多年,仍念念不忘。老人家曾在路過華科青年園時,指着一片樹林對孩子們説,那是他們當年栽下的。如今,小樹苗已成參天大樹,華科更被稱為“森林大學”。

1988年,華中工學院正式改名為“華中理工大學”,電力系改稱電力工程系,不僅辦學規模擴大,併成為國內的前沿科研陣地。兩年後,艾女士17歲那年成為該專業的一名新生。

她入學時,學校的情況已比父親那時好了很多,校園裏建起了多棟教學樓和實驗樓。“我父親曾在校園裏感嘆,喻家山好像變矮了。其實不是山變矮了,而是校園越建越好,以前的泥巴地都建起了實驗大樓。”

她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宿舍基本都是六人間,高低鋪,書桌擺在中間。衞生間、淋浴室都是公用的。那時候睡鐵架牀,一到夏天,寢室裏像個大蒸籠,因此男生們會帶着涼蓆,到天台上睡覺,為了降温還會往涼蓆上潑冷水。“和我們父輩比,這樣的條件已經好了很多,但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説,那是難以想象的。”

今天,第三代人吳雨晴來學校報到。電力工程系已發展成為國內電氣工程學科領域實力最雄厚的教學科研單位之一——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新的電氣大樓面積達3.2萬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不僅硬件設施完備先進,學院師資力量更是雄厚,教師名單裏有院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

不僅如此,宿舍也煥然一新。寬敞明亮的四人間,空調、獨立衞浴、公共洗衣機一應俱全。學校食堂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天南海北的特色菜系都能吃到。    

心懷祖國踏實勤懇,華科精神傳三代

1961年後,大學畢業的艾時濟被分配至湖北省電力廳中心調度所,工作穩定。之後不久,湖北十堰開始籌建汽車城。年輕的他響應國家“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從武漢調往十堰,支援建設汽車城,一直在十堰生活至今。

“在父親身上,我看到華科人嚴謹求實的氣質。他們心懷國家,為祖國發展奉獻青春,不求回報,只顧埋頭做事。我非常敬佩我的父親,這也是我毫不猶豫沿着父親的道路,報考華科的原因。”艾女士説。

畢業後,艾女士工作中同樣低調踏實,嚴謹認真。她也常常教育女兒,要踏踏實實,努力勤奮。

如今,這一傳承兩代的“華科精神”,又有了接班人。今年填志願,吳雨晴毫不猶豫把第一志願填上了華科電氣專業。“我常聽父輩提起,華科的學風和校風多麼好,華科電氣更是A類優勢學科,從小就心生嚮往,現在也算是圓夢了。”

大學生活還沒開始,吳雨晴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目標:好好學習,打好基礎,並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攻讀研究生。她説,學校有最先進的科研設施,最舒適的生活環境,還有最優秀的老師和同學,沒有理由不努力。

“我們學院有很多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的科研項目,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為祖國的電力發展發揮光和熱。”

【編輯:鄧臘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7 字。

轉載請註明: 祖孫三輩考取同一大學同一專業,見證大學蜕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