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中國歷史中很獨特的歷史文化,而作為天下之主的皇帝更擁有最大的家族。
如皇室而言天下財富權力唾手可得,他們所在意的無非就是國家是否安寧,他們的後代能否坐穩天下。為了能夠穩坐天下,開國皇帝往往都將子嗣封到各地成為諸侯王,以此來守皇室的天下,皇室之中能繼任皇位的自然是主脈,而封到各地的王爺則是旁系。
但是,如果出現旁系蓋過主脈那會怎麼樣?或者是旁系窺竊皇位又當如何?
按理來説,各地諸侯王都貴為皇親,就算取得皇位也沒什麼引人非議的地方,但是在當時的西漢情況卻非如此。
因為漢武帝頒發推恩令的原因,漢室諸侯的封地一分再分,各地諸侯不斷開花,其劉家子孫人數劇增,漢書之中便有記載“宗室子弟,十有餘萬人”,而且推恩令經過百年時間,很多劉氏子孫根本已經沒有封地,只是頂着一個頭銜而已。
而真正掌握權力和封地的劉家子孫,往往都是主脈的胞親,在西漢末年時期,劉家子孫當中主系和旁系之間早已形成了一條涇渭分明的鴻溝。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百年之後,旁系出身的劉秀最終成功取得了天下。
旁系主政,那他們這些身居要位的西漢宗親何去何從?這個問題也是劉秀取得天下後的第一大難題。
在現代網絡上,很多人給劉秀冠了很多頭銜諸如天命之子等等,説他能引來天象相助,輕易就取得了天下。但是實際上在西漢末年,劉秀起家的時候沒什麼實力,一路征戰實為艱難,為了能夠取得大業劉秀也是選擇了政治婚姻,娶了真定王劉楊的侄女,與諸侯結盟才脱穎而出。
克定天下後,劉秀就面臨瞭如何安置西漢宗親的問題了,這些宗親此前大部分身居要地,而且其中還有劉興、劉茂等人實力不弱,若是貿然行事容易引起激變。劉秀思前想後定下了策略,那就是安撫為主。
但是,劉秀同時也清楚,自己為旁系出身和那些西漢宗親完全不是一夥人,自己在世這些宗親還沒有本事禍亂,但若是繼承人羸弱這些身居要地的王爺便有可能為禍中央。
新朝建立,劉秀按照宗室血緣的列表,將分散各地的劉姓子孫招來洛陽,將他們的爵位給恢復,同時優待於他們,天下之人對劉秀的做法皆為讚歎,而西漢宗親們皆得了好處,也自然沒有理由和劉秀鬧彆扭。
天下雖然安定了,但是劉秀的心卻安定不下來,劉氏子孫實力過強,幾十年之後會不會重演一遍七國之亂?
萬一自己的後代沒有漢景帝這樣的雄才,沒有周亞夫這樣的良將,國家豈不是會易主?劉秀的心中早已經藴藏了削藩的想法,但是唯一讓他為難的是如何削藩?學習推恩令嗎?
推恩令雖然是一條不錯的辦法,但是在後世議論也頗多,很多人認為使用此法會導致地方過弱,中央太強,西漢末年正是因為受推恩令的影響,皇族實力薄弱中央實力過強,所以王莽主導朝政後便輕而易舉的獲得了天下,而劉秀本人也是藉此風雲際會才榮登大寶。
不得不説光武帝確實是一代雄才,最後他想出了一個一舉兩得的辦法,此法比漢武帝之推恩令更高明!
簡單來説,就是分封於各地的諸侯全部都要削弱,唯獨長沙王這一脈的子孫(也就是劉秀本人那一脈)可以繼承爵位,不受這種限制。這個辦法確實非常的好,其他宗親勢力薄弱唯有依附於長沙王這一脈,保證了長沙王脈對皇室的控制,同時也不會導致地方諸侯太多導致地方太弱的情況出現。
《後漢書記載》:
十三年二月,詔曰: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
此外還有一百多位長沙王這一脈的人子孫被封為親王諸侯,而且可以將爵位進行繼承,確立了這一脈至高無上的地位。
而在這同一年,劉秀也對其他的劉家宗親出手,劉秀下令將他們爵位降一等,原本那些諸侯大部分都降為了公和侯,譬如降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同時這些諸侯在繼承上也受到了限制,雖然無推恩令那般苛刻,但是在繼承過程中其實力也會薄弱。
劉備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早已經混不進世家的圈子,劉備貴為劉氏子孫少年之時結交袁紹曹操這樣的官宦子弟,卻也要放低身段。
不過劉秀雖然削減了這些宗親的實力,但是對待這些宗親還是較為温和,只要他們老老實實的,就可以享受到富貴,只要你是劉氏子孫縱使再無能衣物食物卻也不會缺少,可以算是很仁慈。
像之後的劉備其實也沒那麼悽苦,少年的他還曾經愛好騎術喜歡玩馬,玩馬這種愛好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不是普通人可以玩得起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出劉家子孫的生活其實也沒有那麼窮苦。
總而言之,在西漢的諸侯內亂和中央內亂之後,劉秀找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來穩坐天下,而這套辦法在後世也被多次使用,來穩定天下。也正因為此辦法,皇族之中主脈和旁系涇渭分明,旁系想要跨越也是難上加難。
就拿燕王朱棣叛亂來説,朱允炆此前甚至有無數的機會可以輕而易舉的除掉朱棣,朱允炆能夠不斷調集天下大軍來圍攻朱棣,朱棣最後奪得天下也是依靠千里奔襲直攻都城,並且還包含太多僥倖才獲得勝利。
李世民曾曰: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拋開大法師這些稱號的調侃,光武皇帝確實是一代出色的君王。除了出眾的軍事能力之外,更有如此出色的政治才能,以其一朝之功開創了東漢百年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