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四年之久的蘇德戰爭,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為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在這場巔峯對決中,蘇聯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實際上,我們瞭解了戰時蘇聯工業的生產能力,就會明白一切了。
戰爭,既考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也看其經濟實力。
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在軍事方面損失慘重,給經濟方面帶來損失巨大的同時,也給軍工生產的組織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蘇聯失去重工業區。在短短的5個月內,蘇聯損失63%煤、58%鋼的生產能力及41%的鐵路線,人力資源動員很快達到極限。
開戰僅10天,蘇聯政府就徵召530萬士兵參戰,但是兵員損失也十分驚人。據何勒、訥克約施《烏托邦政權》統計:1941年6月--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死於戰俘營的就超過322萬人。戰爭期間,蘇軍士兵死亡高達1360萬(包含死於戰俘營),值得一提的是蘇軍數量一直保持1000萬左右。
高傷亡率,高徵召率。蘇聯大多數青壯年男子都前往前線戰鬥,這樣一來,後方出現了巨大的勞動力資源缺口,而彌補這個缺口的只能靠婦女、少年及從前線退伍回來的殘疾軍人。
早在戰爭的前一年,蘇聯政府就進行了勞動力動員:改為56小時工作周,並禁止擅自離開工作崗位,不準遲到早退,違者刑事拘留。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又將每天工作時間延長1--3小時,取消一切休假。
這種戰時軍事動員措施,使得工人數量在不增加的情況下,蘇聯工業生產能力卻能增加近1/3。不過,這還不算達到極限,根據諾務《蘇聯經濟史》載:到了1942年初,又將戰前規定的最低勞動日大幅度提高,還規定12--16歲少年最低勞動天數為每年50天。這樣,就將平均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的勞動日,從1940年的254天調至1942年的352天。
不僅提高了勞動天數,蘇聯政府還鼓勵女性從業人數。如此一來,女性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比重,從1940年的38.4%提高到1944年的57.4%。而在輕工業方面,至1942年底,女職工佔到了職工總是的81%。《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記載了1942年聯共(布)中央的一份決議,指出:“我們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千百萬蘇聯婦女工作。”其中,職工裏18歲以下的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到了1943年,少年在工業各部門的職工比重中高達40-60%。
與蘇聯強大的後備動員力量相比,戰時納粹德國的經濟動員可謂舉步維艱。儘管早在1939年9月,納粹德國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1941年才爆發蘇德戰爭,但是,它的經濟動員不是很明顯。如]阿爾貝特· 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 施佩爾回憶錄》載:1942年4月前,只有37.5%的粗鋼用於軍工生產,低於一戰時期的46.5%。實際上,一直到1943年1月,納粹德國才宣佈進行全面戰爭。而蘇聯不但在時間方面比納粹德國大大提前,動員程度也比它大得多。
最明顯的莫過於人力資源動員方面。第一,戰時德國工業部門工人每週工作時間不僅不增長,還有下降趨勢:1941年9月是49.5小時,而到了1944年3月,則降至48.3小時。第二,德國戰時先後徵召1000多萬青壯年上前線,巨大的勞動力缺口理應由婦女來頂上,但是,當時婦女就業率十分低下。這樣一來,隨着戰爭的進一步推進,德軍前線人員嚴重不足,且後方勞力卻十分缺乏。到了1943年,納粹德國政府開始徵召原先一直受到保護的軍工企業的熟練工人入伍,而軍工生產又受到嚴重阻礙。即便這樣,還是無法提高德國婦女的就業率。
1943年1月13日,隨着戈培爾在柏林體育館的激情演講,全面戰爭的序幕已經開始。納粹德國想盡一切辦法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並將其投入戰爭,以扭轉戰局,彌補前期戰爭消耗掉的巨大的人員和物資。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就是動員勞動力資源。同年2月,政府動員勞動力的對象為:男性16--65歲,且從1943年1月1日起每週工作不足48小時;女性17--45歲且家中沒有14歲以下孩子需要照看而根本未就業者或每週工作時間不足36小時。
截至1943年6月底,應動員男性50多萬,女性300萬,顯然,這樣的結果反映出勞動力動員無明顯提高。布萊葉、德萊西斯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描述:在男勞力數量無法再提高的基礎上,到1943年6月30日女性動員對象只有41.3%參加工作,而其中僅工作半天的婦女就超過一半。到同年底,德國婦女就業人數僅僅增加40萬。這樣一來,為了填補勞動力缺口納,粹德國政府不得不擴大外籍工人及戰俘參加強制勞動的人數。舒曼、布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也描述:1944年5月31日,德國就業人數與有勞動能力的人數之比為63%,其中男性為84%,女性為45%,農業之外的婦女就業率只有35%。
其實,戰時德國人力資源動員程度不僅遠低於蘇聯,還遠低於英國。同一時期,1943年德國女性就業率是46.1%,而英國婦女就業率就達到60.5%,蘇聯婦女就業率更是達到極限。我們可以想象,當蘇聯婦女們高負荷勞作的時候,大多數德國婦女卻待在家照看孩子。
1942年,德國戰時的勞動力人數的缺口,遠超100萬,阿爾貝特· 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 施佩爾回憶錄》描寫道:(德國政府)不但沒有增加婦女就業人數來彌補缺口,反而“為了顯著減輕德國家庭主婦,尤其是多子女母親的負擔並不致危害她們的健康。”於是,德國政府專門從烏克蘭“招來”50餘萬婦女作保姆。
反觀蘇聯,據《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描述:蘇聯早在戰前的1938年就將孕婦產假由112天降至70天,戰時大量增加託兒所、幼兒園使婦女參加工作。而阿爾貝特· 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 施佩爾回憶錄》也描寫道:戰前1939年6月英國家庭女傭人數為120萬,德國同期家庭女傭人數為158.2萬。1943年6月,英國女傭降至40萬人,為戰前的1/3,而德國女傭仍高達144.2萬人,與戰前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戰時德國女性就業率一直很低呢?根據《第三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分析:納粹德國一直宣傳婦女應該重家庭,不讓婦女參與繁重的勞作。當然,給軍屬婦女的較高補貼也是為了補男子上前線的工資,討好民眾,於是婦女不用上班掙錢養家餬口。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納粹德國的這種反對增加女職工的做法,是得到戈林和希特勒支持的,誰敢説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