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千萬買學區房,就能安放孩子的未來嗎
前段時間,北京西城區“六年一學位”、“多校劃片”政策一出來,學區房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米粒媽在《西城1000萬+學區房1天賣10套》這篇文章提到,為了趕上末班車,北京家長瘋搶學區房。
36小時內,一個小區就成交了3套1000萬+的學區房,最高單價超過25萬元/平。
這些天價學區房撕開了多少家長的焦慮。
在遍地牛娃的當下,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成了家長的競賽場,他們步步為營,不敢有一絲的馬虎和怠慢。
學區房重要嗎?肯定重要。
米粒媽之前在《帶娃旅遊是很好,學區房也很必要!》這篇文章裏,就提到好的教育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學區房72小時》,裏面更是把當代父母的焦慮以及教育的現實,赤裸裸擺在我們面前。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大學副教授,為了女兒能進重點學校,從獲知學區房信息,到湊錢購買完成,只花了三天的故事,看完扎心又壓抑。
有一種焦慮叫“幼升小”
如果你身邊有父母性情大變,那一定是因為孩子要升學了。
電影主角傅重也不例外。
傅重是上海某大學的副教授,事業有成,有房有車,還有一個5歲的可愛女兒,家庭美滿。
然而,在幼升小面前,一切平靜都被擊得粉碎。
為了讓女兒不輸在起跑線,傅教授拉着女兒在雞娃的路上狂奔。
車上放的永遠是給女兒聽的英文兒歌;一邊做飯一邊輔導女兒英語;每天拉着女兒在英語、奧數、跆拳道等課外班奔走……
這還不夠,他甚至還讓女兒不要繼續去幼兒園,直接請老師到家裏輔導。
在工作和孩子學業之間來回奔波,只有在培訓班的休息區,才能得到短暫的休息。
焦慮甚至讓他人到中年早早白了頭。
敢停下腳步嗎?
當然不敢!
一停下來,孩子就會被追趕,就進不了好學校,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沒有未來……
搶不到的學區房,湊不夠的買房錢
傅教授拼命推着女兒往前趕,但要想進入市裏最好的學校,還差一套學區房。
他堅信,只有和最好的學校對口的才叫學區房。
早在兩年前,傅教授就到處物色學區房,但不是下手慢了就是太貴買不起。
終於,他從當中介的發小那裏,得知有一套學區房正在出售,得知消息,他扔下上課的學生,馬上開着車去看房。
這套學區房只有區區30平,窄小逼仄,破舊不堪,就這樣一套老破小的房子,報價就要360萬,還有一大羣人哄搶競購。
僅僅因為,廚房的窗户對面,就是全市最好的重點學校。
買下這套房,就意味着拿到了重點小學的通行證,意味着超過了絕大多數孩子。
這是最後的機會了,再不買下來,女兒上重點學校就徹底無望,必須當機立斷。
面對高額的房價,傅教授堅定地説:我籤!
然而,房東卻要求一次性付清全款,沒有商量的餘地。
但是傅教授全部身家只有300萬,還差60萬。為了孩子,他咬咬牙答應。
為了籌錢,看完房出來,他就聯繫中介,把自己二室一廳的房子掛出去賣掉。
那邊一直催着他“好房不等人”,這邊的房子又一直賣不出去,傅教授整個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為了儘早籌到錢,傅教授把自家250萬的房子降到200萬出售。
傅教授家的鐘點工牛阿姨聽説後,打算買下來送給兒子當婚房。
當天晚上,牛阿姨就帶着兒子看房、付定金,傅教授拿到了60萬的首付。
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來了。
結果,又出幺蛾子了。
第二天中介打電話説,有人出400萬買那套學區房。
也就是説,房子漲到了400萬,而且房東要求,必須在當天四點半前完成交易,不然就把房子賣給別人。
剛看到希望,又跌入了失望的深淵。但都走到這一步了,即便漲40萬,那也要買!
正好這時候,傅教授一個學生的家長,打算花250萬全款買下傅教授住的房子。
因為她想讓傅教授給自己的女兒修改期末分數,以便能順利申請國外的學校。
為了買下學區房,傅教授一步步走向失控。
那個會主動給保姆交通補貼、拒絕家長賄賂的教授,在金錢的誘惑下,和牛阿姨毀約。
在鬧到法律援助中心後,傅教授不僅讓妻子撒謊,甚至在糾紛調解時,把水潑向了牛阿姨。
教唆妻子撒謊、不顧身份形象毀約,傅教授為了學區房逐漸變得扭曲。
一波三折中,短短三天,傅教授終於把學區房買下來了,也順利給女兒入了户,就等着把女兒送去重點學校了。
連日緊繃的神經終於鬆懈了下來,傅教授臉上出現難得的喜悦。
這本該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一個月後,傅教授迎來了當頭一棒:
剛買下的那套學區房,近期要拆遷,拆遷之後,那個片區就不再是學區了……
傅教授徹底凌亂了。
最後女兒有沒有進重點學校,電影沒有給出答案。
再苦,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72小時,為了學區房東奔西走,到處求人,體面生活背後的滿地狼藉,看得人扎心。
傅重又何嘗不是很多普通中產階層的縮影呢,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傾其所有,哪怕有再多的困境、無奈和脆弱。
影片最後,還對很多父母進行了採訪。
有的為了買房,夫妻倆假離婚。
有的買了40平的學區房,一家三口擠在一間房,還有200萬的貸款等着還。
有的傾家蕩產把學區房買下來了,政策又變了,劃區劃到了一個很差的學校。
為了贏在起跑線,家長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錢、時間、精力。
培訓班安排得滿滿當當,週六三場、週日六場,整個上海市到處跑。
有的收入50%用於孩子的教育,有的70%的錢都花在學費上。
即便再累,再辛苦,也不敢放鬆。
有些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崇尚快樂教育,結果到了小學,又拼命讓孩子把在幼兒園快樂的時間全部吐出來。
因為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看清事實,現在快樂,以後就會被時代的車輪碾壓。
就像影片中一個家長説的:我們苦沒關係,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切為了孩子”
這是很多父母一生的枷鎖
其實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學區房、孩子教育,裏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中國家長的眾生相,同樣的犧牲,不同的方式。
傅教授看似和妻子住在一個屋檐下,其實倆人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離婚,傅教授正和年輕的學生戀愛。
但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兩人繼續扮演着恩愛夫妻的形象。
傅教授家的鐘點工牛阿姨,更是為了兒子犧牲一切。
牛阿姨的兒子找了一個上海本地女友,但對方結婚的條件是,必須在上海市區買一套房。
因為沒錢買房,兒子聽完一哭二鬧要上吊自殺。
為了兒子的幸福,牛阿姨拿出畢生的積蓄為兒子買房。
結果房子沒有牛阿姨的名字,反倒要加上兒子丈夫娘的名字,而且還要給丈母孃留一間房。
牛阿姨則繼續住在又窄又小又潮的出租屋。
買下傅教授房子的袁女士,花了200多萬買下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房子,讓傅教授幫女兒修改期末分數,就是為了給女兒一個未來。
現實中,多少夫妻像傅教授夫婦一樣,為了孩子,維持着表面的完整;多少父母像牛阿姨一樣,只要孩子好,我怎麼着都行。
無論你是貧窮、中產還是富裕階層,無論學識和財富多少,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出任何犧牲、妥協,甚至貫穿孩子的一生。
但是,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扮演恩愛夫妻,真的是為孩子好?父母的責任,只是為子女做貢獻嗎?
普通人的糾結、無奈、狼狽以及脆弱,小人物的生存的困境,都在這部電影裏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成年人的狼狽和不堪,都真實地暴露在面前,無論是孩子教育、階級差異還是婚姻,任何一個片段,都能將你劃傷。
人到中年,都在負重前行,甚至主角的名字傅重諧音都是“負重”……
上有老下有小,父母漸漸老去,孩子也慢慢長大,焦慮父母的身體,焦慮孩子的教育,沒有依靠,沒有支撐,只能咬緊牙關往前走。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還挺壓抑的,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傾盡所有,畢竟,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這部電影看得米粒媽五味雜陳,不管你有沒有買學區房,不管你有沒有為孩子焦慮過,我都建議你看一看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