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俗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可見茶在人們心中地位之重,甚至有人説:"寧可三天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茶作為中國人喝得最多的重要飲品,曾經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世界各國,成為中國除瓷器外的又一代名詞。
曾經的中國部分經濟來源靠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可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是備受歡迎的,但是如今茶葉卻在國外市場上銷聲匿跡,甚至連1%的市場份額都不到,影響力和競爭力甚至還不如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家。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切靜待揭曉!
罌粟,堪稱花中的紅顏禍水。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罌粟就是植物中的窈窕淑女,年輕時能開出美麗妖豔的花兒,年老時能深入"君子"骨髓,讓其醉生夢死。定力再好的"君子",稍有不慎便被它勾了魂魄。有了它,茶葉在中國逐漸失寵。
年老後的罌粟即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鴉片,中國人稱其為福壽膏,在我看來,福壽膏未必福壽,它只會折壽。所謂的福壽膏是罌粟經過一系列加工程序提取出來的黑色物質,散發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兒,且長時間瀰漫於空氣中,讓人聞之傾倒。一旦吸食,便會產生依賴性,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十八世紀,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將貪婪的目光投向馬可波羅所稱的寶藏大國——中國,計謀着來中國撈一筆橫財。千里迢迢趕赴中國,卻對傳説中的天朝上國大跌眼鏡,此時的中國已然日薄西山,守在昔日的光輝裏無法自拔。眼中所見和耳中所聞截然不同,他們甚至對自己是否來對地方開始產生懷疑。
他們所見的是一個死氣沉沉,猶如一灘靜置的泥水般的社會。社會成員等級的劃分極其明顯,皇室成員的自命不凡,收刮民脂民膏現象嚴重。底層人員得過且過,渾渾噩噩,而且他們都喜歡吸食鴉片。無論是貴族子弟還是窮人都被鴉片勾走了魂——他們斜躺在牀上,嘴裏叼着一杆大煙槍。
他們企圖通過吸食鴉片讓自己暫時忘掉混沌渡日的麻木,殊不知他們徹底上癮,無法擺脱,讓他們形銷骨立,提前死去。美麗的東西不見得好,福壽膏名字雖好,但並不見得真的讓人福壽。擁有福壽膏的國人們,完全忘卻自我,不要説茶葉種植了,連基本的生活都顧之不及。鴉片戰爭:茶葉在國際市場沒落的催化劑
親眼所見中國現狀的英國人靈機一動,發現了賺取中國人民錢財的商業機會——向中國源源不斷輸送鴉片,不僅能將中國人的錢袋掏空,也能將其身體掏空,一舉兩得之計,何樂而不為?而此時被當做案板上的肥肉的中國人民,依舊沉迷於鴉片的吸食中。
英國人在印度的土地上大量種植鴉片,源源不斷的鴉片向消費大國(中國)運輸,中國人也樂在其中。無論男女老少,無論階層高低,都以吸食鴉片為一種時尚行為。在他們的意識裏每天整上幾口,能精神一整天。不以此為恥,反以此為榮,正中不懷好意之人的圈套。
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後,被斷了財路的英國人發起了鴉片戰爭。處於被動方的中國輸了戰爭不説,還向賊人賠付了大額銀元,最為離譜的事情是,中國必須無償向英國收購鴉片。鴉片戰爭的失敗,被鴉片摧殘的國人將重心傾向鴉片,無心經營在國際市場的狀況,茶葉被拋諸腦後。
眼看禁煙不成,戰爭失敗,大量銀元向賊人手中輸送,心急如焚的道光皇帝聽信大臣許乃濟的建議:自產自銷。自己種植鴉片,實現自給自足,如此一來便不必再向英國人支付銀元,錢財在自己內部流通,一勞永逸。一道聖旨下來,各級各地區政府紛紛積極響應,以雲南和四川為典型代表的兩個省份甚至成為了鴉片盛產地區。
天時地利人和,好巧不巧中國氣候十分適合種植鴉片。擁有鴉片最大需求市場,同時擁有適宜的氣候條件,鴉片在中國可以橫着走了。人們生病了,無論是感冒還是患上瘟疫,皆以此為藥。那是中醫藥的神奇功效,若是治死了,那便是陽壽已盡,駕鶴西去,早登極樂。
大片土地用於種植鴉片,自然無茶葉生存之地。兩者種植條件相同,鴉片能帶來無限價值,茶葉自然被拋諸腦後,無人問津。鴉片開花時可供參觀,結果時可提煉鴉片,經濟效益明顯,市場潛力巨大,優勢明顯。全國掀起一陣種鴉片的浪潮。
眼看着鴉片在中國已經不能在取得利益的英國把目光轉向了中國的茶葉,在中國學會茶葉種植的方法後,便將種植技術帶回印度並大力推廣種植。短短几年,在中國人還沉浸於鴉片無法自拔時印度就成為了茶葉主要種植基地,全然代替了中國在全球的茶葉銷售地位。
若是中國沒有產生自產自銷的想法並做出行動,在支付不起鴉片的鉅額後,自會有人反省。只要支付不起鴉片的鉅額後,便會另尋他徑,雖不説將鴉片一刀斃命,但也不至於將本國代名詞之一"茶葉"拱手相讓,也不會形成印度種植茶葉,中國種植鴉片的相反局面。
自食其果,本以為能自產自銷,保護住自己國家的銀元,殊不知弄巧成拙。眼睜睜看着本國人民軀體和精神飽受鴉片的摧殘卻無能為力,茶葉技術被他國推廣,並在國際市場上步步緊逼中國的銷售地位卻又束手無策。
自作聰明,利人害己,導致如今的中國茶葉在全球市場上的總份額不到1%;全球茶葉市場80%的份額為英國所有;茶葉種植地由中國變為印度。吃一塹,長一智,希望國人不要在同樣的地方摔倒兩次。
文/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