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是清朝末期最主要的八旗軍將領,也是晚清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八旗將領,僧格林沁是蒙古貴族,博爾濟吉特氏,和孝莊太后是一個姓氏。道光五年,因為世襲扎薩克多羅郡王而入京為官。
因為僧格林沁生於馬背之上,善於騎射,武藝非凡,因此受到道光咸豐兩位皇帝的重視,在道光年間他就被授予領侍衞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之職。
所以僧格林沁巔峯時期手裏握有兩個旗的兵力,由此可見,滿清王朝對他的重視程度,朝野上下具稱其為“僧王”。
僧格林沁最輝煌的戰績當屬剿滅太平天國和天津大沽口之戰。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僧格林沁一馬當先,在攻破天京、安慶、武昌後大肆屠城,對太平軍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凡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扒皮抽筋的下場,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僧格林沁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清廷稱之為“國之柱石”。
雖然對太平軍的鎮壓讓僧格林沁出盡了風頭,但是面對有堅船利炮的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卻敗得一敗塗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沽口之戰,僧格林沁打算依靠滿蒙騎兵的衝擊力抵抗英法聯軍,但是舊式騎兵在他們上馬的那一刻就成為了英法聯軍近代排槍火炮的靶子,還沒衝到人家陣前就已經全軍覆沒,最終大沽口之戰以法軍死亡三人,英軍死亡兩人,滿清陣亡兩千多人而告終,這一戰讓僧格林沁丟盡了臉面。
但是太平天國還沒有完全剿滅,外面英法聯軍還咄咄逼人,而滿清貴族之中,除了僧格林沁之外,實在沒有人能夠擔當重任。咸豐皇帝駕崩之後,朝廷又給僧格林沁升了官,賞還博多勒噶台親王爵,世襲罔替。這在滿清可以説是無上殊榮,但是沒多久,他就被一個十六歲的小將奪去了生命。
1865年,清廷派遣僧格林沁前往山東剿滅太平天國殘餘勢力,捻軍張宗禹部。張宗禹面對僧格林沁的大軍並不正面硬剛,而是採取了迂迴戰術,先是派遣小股騎兵騷擾僧格林沁,然後在周圍來回兜圈子。
這種打法讓僧格林沁氣急敗壞,因為需要長時間追趕敵軍,僧格林沁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繮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因為長時間的不離馬背,使得僧格林沁體力透支,而張宗禹又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將人困馬乏的僧格林沁部隊誘入了圈套。
在經過山東曹莊一帶時,張宗禹設下了埋伏,讓僧格林沁損失慘重,初戰慘敗的僧格林沁慌忙率兵撤退。也是天意使然,僧格林沁戎馬一生,竟然被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割了腦袋。
僧格林沁敗逃後逃到吳家店一帶,因為長時間在馬背上不休息,實在是支撐不住墜下馬來,這時候突然在麥田中衝出一個少年,手起刀落就砍死了大名鼎鼎的“僧王”。曾經殘酷鎮壓太平軍的劊子手就這樣死於非命。
要説僧王勇猛一世,正面對打的話,少年肯定不是僧格林沁的對手。我們現在也無從考證,僧格林沁和少年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發生過對抗,但最後的結果就是,僧王被少年一刀砍翻在地,直接一命嗚呼了。僧格林沁戎馬一生,沒想到最後是這樣死的,真是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啊。
殺死僧格林沁的這個少年就是張皮綆,張皮綆出生於1849年,自小就參加了太平軍,這次正巧奉命埋伏僧格林沁的敗軍。張皮綆砍死僧格林沁之後並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只是覺得他是個大官,就把他的黃馬褂脱下來披在身上去邀功了。
張皮綆這個小將因為殺死僧格林沁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後來隨着太平軍被殘酷鎮壓,張皮綆也就隱姓埋名躲了起來,日子也還過得去。但是好巧不巧,有一次張皮綆喝醉了酒,當街炫耀他16歲殺死僧格林沁的壯舉,這還得了?原來這張皮綆是個大大的反賊啊,於是有人就把張皮綆給揭發了。
後來張皮綆被官兵抓住,凌遲處死,足足割了一千多刀,但他硬是沒哼一聲,少年英雄果然是名不虛傳。
至今山東還流傳一首民歌:張皮綆,真的強,麥稞地裏殺僧王。
也表達了人民對小英雄的懷念與敬佩,以及對僧格林沁劊子手暴行的憎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