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為了聯繫起義部隊抓緊起義,趙剛親自出面,單騎闖敵營,勸之前已經答應起義的國軍將領抓緊起義,正在趙剛勸説之際,該部隊的政工幹部史一全來了。史一全對趙剛起了疑心之後,趙剛一槍擊斃了史一全,將對方置於死地,只能馬上起義。
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也有。班超出使西域的時候,到了鄯善,鄯善國王答應依附漢朝,但是並不堅定。一開始的時候對班超很熱情,後面卻突然變得很冷淡。班超打聽之後得到消息,原來是匈奴的使者來了,鄯善王有些動搖,又想依附匈奴了。於是班超率領下屬夜襲匈奴使者營帳,將其殺死。這樣,鄯善王依附匈奴的路就被堵死了,只能死心塌地依附漢朝。
班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匈奴和漢朝都在極力拉攏西域各國,有些國家依附漢朝,有些依附匈奴,有些則在兩者之間搖擺,或者同時向匈奴和漢朝兩邊稱臣,其實是對兩邊都不是死心塌地的依附。因為對當時西域的城邦小國來説,漢朝和匈奴都很強大,誰都得罪不起,但依附任何一方,都可能招來另一方的進攻,所以只能在兩邊搖擺。
淮海戰役中起義的部隊基本上都是之前馮玉祥的軍隊,有些還曾經有過當偽軍的黑歷史,比如吳化文,孫良誠,都是如此。但因為馮玉祥早已失去實權,所以西北軍一直不被待見,抗戰結束後也被分割在不同的戰區,減員了不補充,裝備丟了不補發,所以都很不滿。馮玉祥私下也主動勸一些老部下不要與人民為敵,不要打內戰。到淮海戰役前,馮玉祥已經去世,他的夫人李德全曾公開廣播講話,呼籲原西北軍將領早日棄暗投明。
但國軍內部對西北軍和東北軍也一直都是懷有戒心的,成見很深,時刻提防着,生怕他們在戰爭的關鍵時刻突然起義。比如王耀武在安排濟南城防的時候,就讓吳化文的整編九十六軍守備城西,而他比較信任的七十三軍等部隊守備城東,就是因為怕吳化文突然起義,導致全線崩潰。邱清泉兵團下屬的十二軍,是東北軍出身的雜牌軍,邱清泉就一直對這個軍不信任,不讓他們承擔重要任務。
第五軍下屬的四十六師原來也是雜牌軍,淮海戰役前有一次第五軍的軍長和師長們一起看戲,中間四十六師師長黃宗顏突然起身離席,軍長熊笑三就對另外兩個師長説,他要行動了,你們要準備消滅他。結果過了一會兒黃宗顏又回來了,其實他只是出去上廁所而已。但之後不久,黃宗顏也識趣的主動請辭,熊笑三和邱清泉將四十六師的各級軍官全部換了一邊,才信任了。
但即便如此,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時候,本來擔任徐州城防任務的馮治安兵團的張克俠何基灃突然起義,打亂了劉峙原來的計劃,不得不臨時抽調原本駐防宿縣的孫元良兵團北上徐州,為後來解放軍切斷蚌埠到徐州的鐵路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廖運周師突然起義,導致八十五軍陣地被突破,整個兵團的士氣也大受影響。
因為這些將領和部隊不受待見,所以他們對中央軍很不滿意,對國軍統帥部總拿他們當炮灰也很反感,其中一些人私下就和解放軍有了接觸,同意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起義。但是他們答應了之後也並不堅定,因為他們也不確定解放軍能夠贏得內戰,生怕又像當初投降日軍一樣,後來又要再投降回去,下場就更慘了。
因此,大多數西北軍和東北軍將領一方面是答應起義,另一方面也是抱着觀望的態度。因此,在淮海戰役關鍵時刻,都需要有些事情推動一下,才能迫使他們及時起義。比如吳化文早就答應起義,但是卻始終沒有下決心。甚至在解放軍已經開始進攻濟南的時候,吳化文還在防守,不肯下決心投降。一直到解放軍已經開始攻城,並且給出明確的最後期限後,他看到國軍大勢已去,再不投降就會被消滅,才終於下決心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