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和改革政治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最終光緒帝被囚瀛台,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卻被殺。
而被殺的六君子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平凡的背景,但最終還是沒有被免死。其中譚嗣同的父親更是當時的湖北巡撫官居二品,真可謂是一方封疆大吏。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作為當時朝廷重臣卻眼看着兒子被判死刑,卻沒有一句求情的話。
自從中日甲午戰爭後,維新變法思潮激盪,作為湖北巡撫的譚繼洵思想偏於保守。譚繼洵對於兒子譚嗣同和其他激進人士的維新變法極其的不贊同。兒子譚嗣同在倡導變法,計劃在瀏陽設立算學格致館,推廣新學,曾有人婉請其出名首倡,藉資號召,而譚繼洵卻表示:“守老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
譚繼洵
由於變法,當時譚繼洵就經常與兒子譚嗣同的意見不合。父子意見不合,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作為當時通過科舉制,走上官途,甚至能成為一方封疆大吏,實屬不易。此時的譚繼洵已經沒有什麼野心,只想保住當前的地位,同時譚繼洵的思想和當時大多朝臣一樣,思想都是相當保守,肯定接受不了如此激進的維新變法。
譚繼洵不僅對兒子等人的維新變法尚且不贊同,甚至對當時上司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是不能理解和支持。在“百日維新”期間,就有一位監察御史參劾譚繼洵,在所奏不稱職官僚折中,指出:“即湖北巡撫譚繼洵守舊迂拘,雖人尚無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當分別罷斥,或優之聽其告休。”
張之洞
而湖廣總督張之洞每約譚繼洵聯銜陳奏新政,他皆謝不敏,與張之洞論事每多相左。當然作為下屬,譚繼洵也不方便反對,只能對張之洞的新政聽之任之。這也導致譚繼洵與張之洞的關係很僵,甚至有相當深的矛盾。一個督一個撫,兩人可以説因思想的不同,意見也是不合。譚繼洵遵循的是在官場上謹小慎微,對於強勢的上司張之洞,事多專決,譚繼洵力求自保,不敢與之抗衡。
譚繼洵的保守思想並沒有影響其子譚嗣同的想法,甚至其越加阻止,譚嗣同的維新思想越強烈。最終,維新變法威脅到了當權者慈禧太后,譚嗣同也被慈禧太后殘酷殺害,年僅33歲。當時戊戌變法失敗後就有人勸譚嗣同逃走,他卻對勸他離開的人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
面對兒子的英勇就義,作為封疆大吏的譚繼洵並沒有為自己的兒子向慈禧或者當權者求情,似乎他早已經預料到兒子遲早會有這樣的結局。而作為自己的上司張之洞的確是一個不卑不亢,果敢膽大之人,不惜官職和性命,為自己的學生楊鋭,向慈禧太后求情。但為時已晚,最終楊鋭和譚嗣同等人還是被殺害。
雖然説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確實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啓蒙運動。譚嗣同雖被殺害,但他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千古佳句依舊鼓舞無數後人!
譚嗣同遇害,譚繼洵也被連坐革職,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軟禁)。最終,這位老人為自己兒子的死寫下了名句: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此時的他認為,對於兒子是對是錯,只有留在千秋之後去評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