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向來有“聖人”、“完人”等美稱加身,其光環遠比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耀眼。曾國藩生前參與洋務,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苟延殘喘的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卻從不居功自傲,因此深受清廷器重。1872年曾國藩去世,因功獲得“文正”美諡,這兩個字對曾國藩而言可能是最好的褒獎贊揚。
不過在筆者看來,曾國藩固然非常有能力,追捧他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他所為,其實並不能匹配“完人”、“聖人”這樣的讚譽。也許是腦子裏的“忠君”思想十分堅定,也許是相信天命,又或者別的什麼原因,太平天國失敗後曾國藩手中握有30萬兵力,幕僚也不是沒在他耳邊吹過推翻清廷自立的風,但他依然沒有走到那一步。
除了在謀政上講究“忠”外,曾國藩本人也講究修身立德,更治家有道,其家風嚴謹,號稱八代不出一個敗家子;此外曾氏學術成就相當高,後世編輯整理的《曾文正公全集》完美表現了他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國藩雖然奉行程朱理學卻不一昧盲從,講究經世實用,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購買外洋器物、訪查人才等。
甚至曾國藩治軍方略都一直被後世沿用學習。歐陽昱評價他是“中興第一功臣”;容閎讚美他是“第一流人物”;《清史稿》更將曾國藩與諸葛丞相、明第一流人物王陽明相比,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對曾國藩還有這樣一句描述:“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這“功德”兩個字,曾國藩恐怕擔不起。單説“功”,曾國藩對清廷有功,對中國近代化也有功。而説到德,曾國藩當年鎮壓太平軍時,可是以屠城乃至連平民老幼都能下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而“聞名”的!
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將矛頭對準已被太平軍佔領9年的安慶,曾國荃手下的湘勇多亡命心狠之徒,曾國荃更會在城破後縱容兵士大肆擄掠燒搶,隨意收割人命,安慶之戰,湘軍僅僅在集賢關就殺了1萬多太平軍,無論投降的還是被俘虜的,全被集體屠戮!
曾國荃的所為,正是受兄長曾國藩“指點”。投降的一萬多太平軍,曾國荃表面給路費遣散他們,實際上等他們進屋就有刀斧手一個接一個砍頭,湘軍佔領安慶後血流成河的慘狀讓曾國荃這樣的“剃頭匠”心頭都浮上了一絲恐懼,而曾國藩對這種斬草不留根的行為表示極度的讚許:“可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
曾國藩開解弟弟:“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曾國藩對攻取安慶的態度是必須屠戮殆盡,對待太平天國總部天京的居民更殘暴,時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
也許有人覺得“伏屍百萬”誇張,但連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都記錄了天京破後“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的慘狀,甚至原本與曾國藩湘軍站在同一陣線的英軍也對此有過一番細節描述。
《華北先驅報》報道了一名英國士兵在太平天國兵敗後,親眼見證湘軍是如何“處理”那些俘虜:
......清軍把這些婦女和姑娘,交給一批流氓強姦,再拖回來把他們處死......這些劊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傷五臟,並且伸手進胸膛,把一顆冒熱氣的心掏出來。被害的人直瞪着眼看他們幹這樣慘無人道的事。還有很多吃奶的嬰兒,也從母親懷裏奪去剖腹。
很多太平軍俘虜......受凌遲酷刑......身體的各部分全被刺入了箭族,血流如注。這種酷刑還不能滿足那些刑卒的魔鬼般的惡念,於是又換了別種方法......割下他們一塊一塊的肉,有時塞到他們的嘴裏,有時則拋向喧譁的觀眾之中。
曾國藩的殘暴,直接導致當時“皖南及江寧各屬”出現了“市人肉以相食”這樣滅絕人性的慘況。城市被焚燒燬滅,人們流離失所,曾國藩卻一而再再而三在信件奏摺中強調屠城與折磨“賊眾”的重要性,讓兵士生吞“賊肉”、不許給斬首痛快,非要凌遲細細地折磨!
都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曾國藩身為湘軍統帥,其恐怖冷血程度早已超出了常人能夠承受的範圍。曾國藩絕對不是完美聖人,他有功,也有過,縱然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為世人稱道,也掩蓋不了他為功成名就揮舞屠刀害死無數平民、更殘忍對待俘虜的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