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失敗説到底還是內訌引起的,並不是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起到了作用。
所謂“結硬寨,打呆仗”可以理解為,利用堅固的防禦工事也就是營寨,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的去進攻對方,簡單點説就是做縮頭烏龜,一步一步往前衝。
如果説這種戰法都值得吹噓,那中國幾千年的軍事經驗都不配當下酒菜了。
從本質上來説,曾國藩並沒有充足的軍事經驗,只是一個讀書人,曾國藩前半輩子主要用於科舉和做官,當團練大臣也是情急之下不得已而為之。
前幾天卧牀休息時,看了唐浩明的歷史小説《曾國藩》,雖是歷史小説,也極力吹捧曾國藩,但是在字裏行間也能夠看出曾國藩在軍事上的無能之處,可以説,由曾國藩親自指揮的戰役,幾乎沒有一場勝利的。
書中有一幕給我看樂了,話説曾國荃準備攻打安慶的前幾天,曾國藩為了避免晦氣,撤退到大本營,然後説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一個三軍統帥對自己不自信到這個地步,也可以看出曾國藩的軍事能力了。
曾國藩在擔任湖南團練大臣的時候,使勁攬權,相繼奪取湖南的司法和財政大權,湘軍還沒等出征,曾國藩就想操控綠營,結果引發兵變,差點被綠營的人把腦袋給拿去,無奈之下只能到衡陽去練兵。
苦練一段時間後,朝廷再三督促曾國藩率軍出征,曾國藩就是不為所動,各種理由搪塞。
這個時候正好太平軍大舉西征,從安慶一直打到嶽州,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其實到湖南境內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無力再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如果説太平軍已經開入湖南,曾國藩還不出兵,那就説不過去了,隨後湘軍全體開拔,這是曾國藩第一次與太平軍交手,當時曾國藩派遣塔齊步等人圍攻湘潭,自己率領水軍前往靖港,試圖切斷太平軍在湖南的水上糧食運輸站點,結果卻輕敵冒進,自己的水師一往直前,而把陸軍拋在了身後,結果就是水軍去送了人頭,陸軍來了再送人頭。
據説當時曾國藩第一次有了想要投水自殺的念頭,被屬下好歹給攔住了,如果不是塔齊步方面在湘潭取得一定的成績,估計曾國藩真的混不下去了。
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應該説是一次對戰,直接懷疑人生後的無奈之舉。
但是曾國藩也真的是命好,沒有身處長江中下游,而是湖南這樣較為封閉的內地,使得太平軍不能橫衝直撞,當然,湘軍的確是有些實力的,湘潭戰役後,太平軍不再繼續向湖南進攻,應該也是忌憚湘軍。
也正是如此,在湘潭戰役後,咸豐帝認為曾國藩的湘軍還挺能打,就命令曾國藩到江西去支援,奪取九江,入了江西之後,曾國藩又企圖把控江西的財政和軍政,按照他的想法,我替江西打仗,就應該讓江西拿錢,江西不願意拿,曾國藩直接在贛北設卡收厘金。
考慮到在靖港的慘敗,曾國藩認為想要打敗太平軍,必須依靠“結硬寨,打呆仗”的穩紮穩打的策略,再也不能輕敵冒進了。
實際上,當時這段時間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後元氣大傷,這個時候如果清軍能夠一鼓作氣,還是能打出點成績的,可曾國藩就是穩坐南昌城,不敢動一下。
結果就是清軍在各地戰場都有起色,唯有江西戰場如一潭死水,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也想離開江西,碰巧其父去世,曾國藩直接請辭,回鄉丁憂。
古代重孝,父母去世的時候,官員必須守孝三年,但是軍情如此緊急,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是不應該走的,不管滿朝文武的挽留,曾國藩高低不答應,執意走了。
讓人想不到的是,在曾國藩守孝的這段時間,整個戰場都活了過來,湘軍直接把九江攻克了,整個長江干線打通,形勢一片大好,這個時候曾國藩在家卻氣得咳血,整天找弟媳婦的毛病,這簡直就是心態崩了,如果這個時候太平軍被挫敗,曾國藩絕對是終身不會再被啓用。
在天京事變發生後,神棍洪秀全誅殺了楊秀清(太平軍的實際操控者),石達開出走,韋昌輝再被殺,太平天國按理説就應該壽終正寢了,但是太平天國畢竟是新興政權,洪秀全死馬當活馬醫,大膽啓用新人如李秀成,陳玉成等人,這倆人也不慣毛病,直接給清軍上了一課,連破清軍經營多年牽制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讓咸豐帝是抓心撓肝。
無奈之下,只能依靠湘軍主持局面,為了能夠協調湘軍統一指揮,不得不啓用曾國藩,當時的曾國藩那是一個器宇軒昂,然而在穩紮穩打的策略中,還是給了太平軍喘息的機會,一度遭遇太平軍的反撲,比如三合鎮大戰,湘軍精鋭幾乎盡皆喪亡。
胡林翼説:“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喪,四年糾合之精鋭,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
經此一役,曾國藩卻更加堅定的認為不能打冒進的仗,還要繼續穩紮穩打的策略。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湘軍已經取得重大優勢的情況下,湘軍以將近十萬大軍把安慶圍的是水泄不通。
安慶之戰應該説是湘軍與太平軍最為經典的一仗,在湘軍包圍安慶後,太平天國也派遣陳玉成率十萬大軍來援,但是卻被湘軍策反太平軍將領韋志俊(韋昌輝的弟弟)切斷糧路,陳玉成不得不撤退。
不料當年冬天忠王劉秀成卻直接從南路開到曾國藩的駐地,嚇得曾國藩寫下遺書準備自殺,卻沒有想到李秀成沒有繼續進攻武漢,反而轉向江西,假如當時李秀成直接把曾國藩給拿下了,估計也沒有曾國藩什麼事了。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詭秘,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李秀成為啥沒有打武漢,可能是真的天數已盡。
從1860年5月湘軍開始包圍安慶,一直到1861年9月,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太平軍終因糧食殆盡,最終被湘軍攻破城池,此後在圍困天京的時候,湘軍還是如法炮製。
從1862年春天曾國藩就讓弟弟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圍困天京,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溝,廣築防禦工事,時間長達兩年,期間李秀全曾建議洪秀全撤出天京,但是進了天京“小天堂”的洪秀全哪裏還願意出來,兩人發生爭執,也導致太平天國軍心渙散。
一直等到1864年,基本除了天京沒有收復,其他地區的戰事基本已經平定,朝廷還讓李鴻章率領淮軍會攻天京,李鴻章深知不能與湘軍搶功,因此遲遲不願發兵。
講到這裏,也可以看出來,太平天國到曾國藩崛起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即使如此,曾國藩還是難以建功立業,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兩場戰役如安慶戰役,天京戰役,完全是按照穩紮穩紮的方式成功的,人們也因此稱具體指揮作戰的曾國荃為曽鐵桶,圍城相當有一套。
但是以事實來説,淮軍的作戰思想還是過於守舊,沒有充分利用當時已經逐漸流行的洋槍洋槍厲害,實際上,如果太平軍能夠裝備新型的火炮,打敗湘軍的“硬寨”絕對不在話下。
為何李鴻章的淮軍能夠崛起呢?
雖然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李鴻章對洋務更為熱衷,在以五千兵力開入上海後,立即裝備西式武器,配合洋槍隊橫掃李秀成部,之後在整個蘇南地區,淮軍都是所向無敵,不是淮軍比湘軍能打,而是淮軍武器更先進。
此後,剿滅捻軍的時候,曾國藩前去掛帥沒有成功,李鴻章去了就擺平,説到底,湘軍這種軍事體制在沒有創新的情況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裝備洋槍洋炮,而曾國藩的學識讓他認為還是要依靠傳統的戰術來解決問題。
説到底,曾國藩為官的確有一套,但是要説打仗根本就是外行,“結硬寨,打呆仗”不過是縮頭烏龜仗着殼硬走得慢罷了,上不了大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