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每次提到辛棄疾,心中便揚起一股豪情。千年文壇裏,能“馬上定乾坤”的文人不多,辛棄疾就是其中一個。率50多人闖數萬人敵營,確實非一般人能為。
人到中年,再讀辛棄疾,卻是滿滿的心疼。曾經站得越高,摔下來時越覺得疼。辛棄疾一生都想着上沙場,可只有年少那幾年他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此後那雙本該持劍的手,便只能拿起筆,抒寫心中的萬千愁苦。
晚年的辛棄疾是讓人心疼的。他和陸游一樣,至死都無法放下心中大志,卻長久得不到重用。65歲那年,朝廷終於打算北伐了,他也終於得到了一個機會,被任命為鎮江知府,這可是江防要地。可是這個知府越當他越擔憂,他的諸多建議都沒有被採用,這讓他百感交集。第二年,他登上鎮江北固亭,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是辛棄疾的一篇封神之作。明代大文人楊慎認為,這是辛棄疾寫得最好的一首詞。宋、明、清及近代眾多文人,都對它推崇備至。全詞隨便拿出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如今它也已經被選入高中課本,是要求全文背誦的篇目。
詞的上闋,開篇就出手不凡,有響徹古今之勢。可是在這大氣這下,卻藏着淡淡的憂愁。千古江山依舊,卻早已沒有像孫權這樣的人物。起句就起得很高,如劈空而來,可見辛棄疾登上高亭時,已是感慨萬千。
接下來,詞人寫從高樓上遠望時,看到的景色,這部分內容是虛實結合的寫法。曾經的舞榭歌台,和那些牛人一起,都在風雨中逝去。現在北固亭下,只能看到斜陽下的悽草,那普通的巷子裏,別人説是寄奴劉裕住過的地方。要知道,這裏當年可是他指氣吞萬里,指揮金戈鐵馬之地。在這部分的描寫裏,詞人通過過去與眼前之景的對比,讓眼前之景充滿了滄桑感。
詞的下闋,先用回憶起句。元嘉帝的草率,最終落得個倉皇而逃的結局。43年前,烽火瀰漫揚州路的情形,依稀就在眼前,神鴉、社鼓,不堪回首。寫到這,詞人發出了最後一嘆:有誰會來問,廉頗已老,還能身健食飯否?
辛棄疾以廉頗自喻,既是表達自己像廉頗一樣,雖老卻不改初心。但其中也帶着傷感,無人來問廉頗是否還身健,其實就是指朝廷忽視了自己,不肯真正地重用自己。至此全詞落筆,從大氣磅礴的起句,到令人心疼的落筆,每一句都寫滿了辛棄疾愛與恨。他愛着這片土地,恨南宋的沒落,恨朝廷的不爭氣。
縱觀這首詞,之所以會被後世捧為神作,除了字句上的精準,意境上的高妙,更重要的是它句句都發自肺腑。在這首詞裏,我們似乎能想象,在鎮江的那座名亭上,66歲的辛棄疾那孤獨的背影,那滿是憂愁的眼神,那不甘的表情。很多人説正是因為朝廷不重用他,才讓詞壇多了一位高手,不然他也沒那功夫寫600多首詞作。或許,這正是詞人不幸,詞壇之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