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都認為德國是侵略者,其實法國才是,今天告訴您這段真實的歷史?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在看”的永遠18歲~本 文 約 1877 字閲 讀 需 要4min當法國已是西歐霸主之時,德意志還是一盤散沙,一個鬆散的聯邦。在那時法國收拾德國猶如家常便飯,所以他們之間結下的樑子不是説化解就能化解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理解,普法戰爭以及後來的一戰、二戰都與他們之間的深仇大恨有密切的聯繫。

但是,因為在普法戰爭、一戰、二戰時,都是德國佔據優勢,人們往往認為德國是侵略者。其實這時他們的實力大體相當,只不過德國在軍事上更先進一些,而且使德法結下仇恨的恰恰是法國,德國人發動的這些戰爭也是法國逼的!1680年的法國已稱霸西歐,法王路易十四更是不可一世,面對此時已經走向衰落的哈布斯堡王朝,開始了向德意志擴張,試圖把德國的萊茵河流域納入法國。為此,法國隔個十年八載就要發動一次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四分五裂的神聖羅馬帝國當然打不過路易十四。這樣一來,與法國為鄰的德意志普法爾茨伯爵領屢遭法軍入侵,甚至是慘遭殺戮。路易十四時代普法爾茨有近80%的人被法國人殺害,海德堡在內的眾多美麗富饒城市幾乎化為灰燼。一百多年後,拿破崙又捲土重來,緊挨着法國的普法爾茨第一個遭殃,成為法軍的炮灰。普法爾茨的屢次遭劫使德國人對法國人的仇恨不斷增強。1688年,法王路易十四公然侵入阿爾薩斯地區,而此時神聖羅馬帝國正和奧斯曼帝國打得不可開交,顧不上阿爾薩斯地區被法國侵佔。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前,法國以軍事相威脅又從神聖羅馬帝國拿到發洛林公國,從此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成為法德反覆爭奪的焦點。

近代以來,一直支離破碎的神聖羅馬帝國根本就不是法國的對手,所以屢屢失敗,失去了大片土地。而高傲自信的法國人更是狂妄自大,對德國人不屑一顧。路易十四時代如此,拿破崙時代也是如此。身處四戰之地的德意志成為法德的戰場,德意志生靈塗炭,經濟嚴重受損。然而,拿破崙戰爭過後,德意志聯邦的普魯士王國悄然崛起。法國人對普魯士一直也看不上眼。

可是,在1868年西班牙發生了一件事,讓俾斯麥抓到了挑釁激怒法國的機會。當時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因生活不檢點而被迫下台,於是西班牙就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室成員出任西班牙國王一職。消息傳到法國後,法國立刻要求普魯士王室不準接受西班牙的請求,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同意後,法國人又提出普魯士保證其王室成員永遠不繼承西班牙王位。

對於法國的蠻橫無理,普魯士宰相俾斯麥非常生氣。俾斯麥就把國王威廉一世回覆法國人的電報改了一下,故意加了一些侮辱法國的內容。高傲的法國已經居高臨下習慣了,哪裏受過自己一直瞧不起的德意志人的羞辱,於是主動向普魯士宣戰,狂妄法皇聲稱這猶如帶着軍隊去柏林遊覽一番。然而,讓法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深受法國欺壓的德意志早已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只待法國來犯。被壓抑已久的德國人把法軍打得落花流水,那個狂妄的法皇竟被活捉,不得不把阿爾薩斯與洛林還給了德國。

之後,法國對失去的阿爾薩斯與洛林一直耿耿於懷,法德的關係也一直相當緊張,法國民眾希望攻打德國奪回失地,而法國政府知道現在的德國已不是以前德國,正在尋求盟友對抗德國。而德國最擔心的就是怕法國伺機報復,為了孤立法國,俾斯麥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了三皇同盟,之後因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俄國退出了同盟。因意大利與法國在突尼斯有衝突後來加入到同盟。最後法國成功地與奧匈帝國為敵的俄國和同德國海上競爭激烈的英國結盟。至此,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敵對集團形成,一戰一觸即發。

一戰作為同盟國的德國戰敗,而作為協約國的法國成為戰勝國,法國不僅拿回了阿爾薩斯與洛林,而且獲得了德國萊茵河流域的眾多領土,德國還要支付高額戰爭賠款。《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看來太為苛刻,就此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二十年後德國捲土重來,徹底打殘法國並投降。不過最終德國又失敗了。阿爾薩斯與洛林又成為法國領土至今,而德國喪失大量國土,還被分為東德與西德,法國也算如願以償。二戰以後,冷戰開始,美蘇兩極世界形成,歐洲徹底衰落,德法國際地位自然下降。此時的德法兩國意識到不能再窩裏鬥了,兩國就在歐洲一體化的道路上並肩前行到今天。

縱觀歐洲歷史,在英法百年戰爭後,法國就已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所以一直是法國侵略德國,但是德國自從統一後發展迅猛,也着實不好惹,幾次把法國打得滿地找牙。所以,歷史上法國更具有侵略性,德國多數時間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而我們覺得德國更好戰,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均由德國挑起,我們對這段歷史更為熟悉而已。*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