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習的過程中,同學們最容易進入“自以為是”的模式。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有的同學認為複習就是做更多的題;還有同學認為提高成績就應該把大題、難題最對……
有上述想法的同學,很大程度上都是“自以為是”,實際情況可能和他們所想的相差甚遠。
學習壓力≠學習動力
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壓力轉化成動力有幾個條件:
首先,壓力不能大到足以摧毀個人自信的程度,要給人成功的希望;
其次,人在壓力下要分析原因,把可能的失敗歸於自己努力不夠,而不是歸於能力不足和外在因素的影響;
再次,壓力必須是可控的,如果願意,我們有能力決定壓力的大少;
最後,只有動力才是真正的壓力,其他壓力都是阻力。
學習時間≠考試成績
誰都想考試得高分,這沒錯,但把成績的提高視為學習時間無限延長,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學習效果=學習效率×學習時間,只有在學習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學習結果才和學習時間成正比。
如果你不能維持高效的學習(事實上每人能集中精力進行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只保證學習時間是無用的。
在學習方法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成反比。
延長學習時間的結果是:如果不能提高學習成績,就等於降低學習效率。
做更多題≠得更多分
事實上,大多數同學的考試分數都低於其真實的學習水平,因為他們總在自己會的問題上丟分。
如果你能做到會的題保證不丟分,成績就能上升一個檔次。
可惜的是,我們總是練習做更新更難的題,想着去得分,其實最有效的複習應該是怎樣不丟分或少丟分。
記住,我們的水平沒有那麼低,把真實的水平充分發揮出來就是提高成績。
做對難題≠考得高分
考試題有4類:
難度低而高分值的;
難度低而低分值的;
難度高而高分值的;
難度高而低分值的;
所以,如果你做對了一道難而分低的題,卻在一道易而分高的題上丟分,那是得不償失的。
考試的時間是成本,分數是收益,別做虧本的交易。
感覺不好≠考得不好
感覺不好意味着題目難,而題目難就意味着比你水平低的同學更做不好,他們趕不上你。而比你水平高的同學也未必做得對,就有可能被拉下來。
感覺好則意味着題目容易,所以比你水平低的同學也可能做對,就會趕上你。而水平高的同學當然會做,你就沒有追趕他們的機會。
況且,任何試題都是有陷阱的,感覺良好可能意味着你事實上已經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