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幾乎都無法邁過300年大關。為什麼説“幾乎”而非“全部”?因為有一個王朝其實超過了300年,那就是宋朝,一共319年。
而只要分析了宋朝與其他封建王朝的區別,也就大致知道為何堅持到300年如此不易。
有人可能會反駁,説北宋、南宋各自都只有一百多年曆史,如果南北宋可以加起來計算,那東西漢加在一起也超過了300年。
其實,南北宋與東西漢情況完全不一樣。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是長沙定王劉發(漢景帝劉啓之子)之後,論直系血緣關係,要追述到漢景帝。景帝之後的九個皇帝,跟劉發一系關係越來越遠。而且論輩分,劉秀比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大兩輩,不存在繼承關係。因此東漢完全是一個新的朝代。
但南宋不一樣,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是被金人擄走的北宋末代皇帝欽宗趙桓的弟弟、太上皇徽宗趙佶的兒子,無論弟繼兄還是子繼父,趙構即位都算合理,故而南宋確實是北宋的延續。
可能還有人會説,宋朝中斷過。那請問,唐朝沒有中斷過嗎?
睿宗李旦把天下禪讓給母親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唐朝都滅亡了,這能算一個朝代,宋朝為什麼算兩個?我們把宋朝區分北宋和南宋,只是因為疆域變化,國都遷移而已,政權還是那個政權。
我們提起宋朝,似乎總是覺得它跟秦、漢、唐、元、明、清等不可同日而語,原因就是宋朝太小了。我們的歷史教材稱北宋為“局部統一”,南宋更是“偏安一隅”,都不能算大一統王朝。
殊不知,恰恰就是因為小,才讓宋朝相對而言長壽一些。這與很多人的認知有差異。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國才有更強大的力量對抗外敵,為什麼我會説宋朝小才能長久呢?因為中國古代王朝的最大威脅,往往不是外部,而是內部!只有小了,才能更精準地逐一解決內部問題!
我們來看看中國曆代大一統王朝滅亡的原因。秦朝因為苛政害民,各地農民起義,最終推翻王朝統治;
西漢是外戚內部奪權;
東漢因為黃巾軍起義大傷元氣,西北軍閥董卓進京導致羣雄逐鹿,天下分裂;
隋朝與秦朝相似,各地紛亂的起義,加上朝臣篡權覆滅;
唐朝末年三大頑疾:藩鎮割據、宦官亂政、朝臣黨爭;
元朝被起義推翻;
明朝同時面臨關外女真和內部農民起義,被李自成推翻;
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除了宋朝外,全都是內部出了問題,不是被外敵滅掉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可以阻擋外敵的進攻,卻難以避免內部的矛盾爆發。
黃炎培先生提出“歷史週期律”,就是説一個政權創立初期,總是鋭意進取、攻堅克難,一派蓬勃氣象,但是隨着太平日久,自然心生懈怠,於是腐敗滋生、軍備荒疏,竟至民怨沸騰、無力迴天。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個新朝代誕生,總是會想辦法避免前朝的問題,但導致王朝覆滅的問題很多,所以難免遇到新的問題。
比如西漢初面對秦朝苛政,就休養生息,卻因為縱容同姓諸侯,導致了七國之亂;如清朝初年針對明朝藩王的巨大開銷,改將王公貴族控制在京城範圍內,並逐代削減爵位,但卻要面對此起彼伏的反清勢力威脅。
如果這些王朝沒挺過去,就像秦朝、隋朝那樣二世而亡。如果挺過去了,就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這樣的繁榮,可以延續個一二百年。但是,再長怕也不行了,這裏有兩條邏輯鏈:
第一條:天下太平,於是君臣懈怠,導致滋生腐敗,接着民怨沸騰,百姓揭竿而起,於是王朝被推翻。第二條:外族入侵,於是朝廷徵兵,接着軍閥割據,隨後架空朝廷,最終國家分裂。
看到吧,不管天下太平與否,最終都會出現問題,真叫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要300年曆久彌新,太難了!那為啥宋朝可以倖免呢?這就真的得益於宋朝的“小”了。
首先是農民起義問題。眾所周知,農民吃不上飯才會起義,而宋朝所佔據的那點疆域,不是中原糧倉,就是江南魚米之鄉,又沒有多少黃土高坡,加上商業發達,百姓過得不錯,那造反的人也就少。
而且宋朝高薪養廉,官員正常工資就吃用不愁了,也不會沒事盤剝百姓。就算偶有造反,像水泊梁山、江南方臘、南宋楊幺,因為地方小,調兵比較方便,剿滅起來也就容易很多。
其他朝代,地方那麼大,一旦兩個以上地方發生起義,鎮壓軍隊首尾不能相顧,就吃大虧了。
其次是軍閥割據問題,宋朝實行的軍事制度,兵將剝離,文官統兵,從制度上解決了這個隱患。就算南宋有些軍閥化的武裝,地方那麼小,你割哪兒去?真想搞獨立,別人也很快滅了你。
別的朝代就不一樣了,地方大,軍事活動多,朝廷必須給將領充分的自主權,長此以往,也就尾大不掉了。
當然了,小有小的壞處,宋朝最大的問題就是軍事力量的薄弱,最終就被外族滅了,還是北宋南宋各一次,所以它也就堅持了319年。所以,在封建王朝的背景下,要突破歷史週期律,幾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