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類培訓再難打“擦邊球”

學科類培訓再難打“擦邊球”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於忠寧

“雙減”大潮下,一些學科類培訓悄然變身,成為英語表演課、素養課、表達課、古文鑑賞等課程。這些換了名字、換了形式的校外培訓,還是學科類校外培訓嗎?是否打了政策“擦邊球”?

作為“雙減”工作首批試點,上海市提供了參考案例。某機構對“英語閲讀與表演”項目提出鑑定申請。專家組認為該項目以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為目的,強調發展學生聽、説、讀、寫的基本英語能力,並以英語詞彙、語法的學習為主要內容,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內容重合。因此鑑定其屬於學科類。

類似的還有某機構的“古文鑑賞課”。專家組綜合判斷後認為,培訓內容包含了很多漢語拼音和字詞的學習,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內容重合。以教師帶讀、學生跟讀為主要形式,以文字、拼音等的講解、重複練習為主要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覆誦讀經典詩文,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因此鑑定該項目屬於學科類。

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加強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項目鑑別工作,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規範性,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範圍的通知》。各地在細化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鑑別工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鑑別指南》,旨在進一步提高分類鑑別的規範性和科學性。

《指南》從四個維度提供了鑑別依據。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培訓項目符合以下特徵,即判定為學科類培訓。”

一是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主要為提升學科學習成績服務;二是培訓內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習內容;三是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説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以預習、授課和鞏固練習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包括虛擬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範、互動等為主要形式;四是結果評價,側重甄別與選拔,以學生學習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在具體操作中,《指南》提出的判定方法將有效提升鑑別工作的精準度。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説,“《指南》特別要求各地建立專家鑑別制度,依靠專業力量,確保鑑別工作的科學性。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管理需要,組建專家組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無法直接判斷的培訓項目開展分類鑑別,作出鑑別決定。鑑別專家組應包括相關學科、課程、教學等方面專家,具有代表性”。

該負責人表示,在實際開展鑑別工作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專家組可通過資料審查、實地查看、課堂觀察、人員訪談等多種方式,綜合研判培訓目的、內容、方式、評價等具體情況,一案一判,提出培訓項目屬於“學科類”或者“非學科類”的鑑別意見。

對於學科類培訓的實際鑑別工作並不輕鬆,具有複雜性、學科專業性的特點,一些省份已在進行積極的探索。

廣東省教育廳針對鑑定過程中多學科交叉、專業跨度大等難點,專門組建“T形”知識結構的鑑定研究專家組,在橫向上對跨界10多門學科都有覆蓋,在縱向上對相關領域進行深入專攻,力求鑑定工作從嚴規範、科學嚴謹。

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些營利性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在“雙減”政策出台後,出現了一批學科和非學科混合型項目,加大了鑑別難度,廣東省鑑定研究專家們提出了多個定性、定量組合指標,大大提升了鑑定科學性。以“培訓內容”指標為例,專家明確提出,項目培訓內容在“學科類培訓項目培訓內容範圍”比例大於50%,視為具有學科類別屬性特徵,即作出學科類鑑定結果。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學科類培訓再難打“擦邊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0 字。

轉載請註明: 學科類培訓再難打“擦邊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