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華:中印兩國永恆的情感紐帶

柯棣華:中印兩國永恆的情感紐帶

  石家莊柯棣華醫學中等專業學校的柯棣華大夫銅像。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石家莊/新德里8月27日電 河北一所專業學校在門口為一個印度醫生立起了銅像,將在9月開學時正式揭幕。路過的人可能對銅像的面孔並不熟悉,但是他們大都聽過這位醫生的名字:柯棣華。

  在中國,柯棣華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他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印度派來援華的五位醫生中的一位,最終在中國去世。

  位於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中,柯棣華的白色墓碑靜靜地躺在翠柏叢中。每個祭掃的日子,都會有人來悼念,在墓碑前獻上一束鮮花。

  “我們很感動地看到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那些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幫助過他們的外國朋友。”印度西孟加拉邦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主席甘泰特一次訪華後感慨地説。

  “老柯”和“貼心大夫”

  1910年柯棣華出生於印度孟買附近一個普通家庭,受印度國大黨的派遣於1938年來到中國。在此前一年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

  但是,面對裝備精良的侵略者,貧弱的中國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文物科科長婁月説:“由於缺醫少藥,很多負傷的戰士得不到及時治療。”

  “印度派了五位醫生,代表印度人民對中國反抗日本法西斯表示支持。”甘泰特介紹説。

  像柯棣華一樣,其他的醫生也都有一個以“華”字結尾的中文名字:愛德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

  婁月從百姓當中瞭解了很多關於柯棣華的故事。“他包紮傷口時動作輕捷,極少見傷員在他換藥時呼喚疼痛。行軍路上,他把馬讓給傷員騎;風雨途中,他把草帽摘下來蓋在傷員身上……”

  柯棣華曾經在1940年一場戰役時連續工作三天三夜,在13天的戰鬥中,他接收了800餘名傷病員。

  “即使聽到他父親去世的消息,柯棣華也沒有返回印度。”甘泰特説,“相反,他重申了繼續在中國工作的承諾。這種為人民事業服務的精神力量堪稱典範。”

  由於他的努力,傷病員和羣眾都敬愛他,親熱地稱他為“老柯”“貼心大夫”。

  在中國期間他學習漢語,可以用漢語授課,給中國培養更多的醫療專業人員。

  沒有適用的教材,柯棣華就自己編寫。1942年12月8日夜,柯棣華用鋼筆在他的第二本教學講義《外科各論》上剛寫下新一頁的編號173,突然他全身一陣劇烈抽搐,筆在紙上畫了一條長長的橫線。他由於癲癇去世了,32歲的人生定格在中國河北省唐縣一個叫葛公村的地方。

  “他為中國人民解放運動的事業獻出生命,做出了最大的犧牲。”甘泰特説。

柯棣華:中印兩國永恆的情感紐帶

  石家莊柯棣華醫學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來到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緬懷柯棣華大夫。受訪者供圖

  中印之間的橋樑

  柯棣華去世後,毛澤東親筆題寫的輓詞稱:“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柯棣華大夫曾經在白求恩墓旁宣誓‘我要像你那樣生活’,他做到了。”婁月説。

  柯棣華的夫人郭慶蘭原來是護士教員,柯棣華去世時他們的孩子才出生一百多天。孩子取名“印華”,取中、印人民友誼的意思,不幸的是,他24歲時就因為醫療事故去世了。

  柯棣華留下的聯結兩國的記憶沒有消失。

  據甘泰特介紹,印度曾專門拍了一部介紹柯棣華大夫生平的電影《柯棣華大夫的不朽故事》,有很多人觀看。

  全印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1945年成立,負責人是當年的五名大夫之一巴蘇華。20世紀70年代,該組織由印度西孟加拉邦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取代。

  甘泰特1978年訪問中國,去過石家莊和唐縣葛公村的柯棣華紀念館。

  “有村民給我們講述了柯棣華的故事。”他説,“一個女人提到他時淚流滿面。我看到一位印度醫生在中國的一個遙遠的山村裏一直被深深銘記,心中真的很感動。”

  甘泰特此後在中國學習針灸,12年後西孟加拉邦設立了一個針灸培訓機構,他擔任第一任負責人直到2010年退休。他還建議當地政府承認針灸療法合法並取得成功。

  “針灸也成了一個聯結中國的友誼之橋。”他説,“當普通人從針灸療法中獲益時,他們也會對中國充滿好感。”

  2018年,甘泰特在紀念印度援華醫療隊赴華80週年之際帶領代表團再次訪華。“代表團成員發現,在80年之後,中國人民還記得柯棣華大夫和印度援華醫療隊為抗日戰爭所做的貢獻。”他説。

柯棣華:中印兩國永恆的情感紐帶

  石家莊柯棣華醫學中等專業學校的護理實訓大廳。受訪者供圖

  永恆的記憶

  在距離西孟加拉邦三千多公里的石家莊,有一所學校也在傳承着關於柯棣華的記憶。

  胡邦忠1975年開始作為柯棣華紀念館籌備組成員負責史料蒐集工作,1990年退休。他不願意賦閒在家,就到了一所民辦醫學院做辦公室主任。“有一天,我的一個老戰友閒聊時問我,為啥自己不辦一所學校呢?”他説。

  多年研究讓柯棣華的事蹟深深植根在他腦海中。於是胡邦忠給柯棣華夫人郭慶蘭寫了一封信,十天後收到回信,郭慶蘭同意以柯棣華的名字命名校名,並欣然接受了名譽校長的職位。

  石家莊柯棣華醫學中等專業學校黨支部書記劉文珠告訴記者,1992年建校以來,學校已經累計培養醫護人才45000多名。

  每逢新生入學、新員工入職,他們都會向校內的柯棣華雕像宣誓,爭做柯棣華傳人。

  劉文珠希望柯棣華不僅僅是一個鼓勵醫學專業學生努力的象徵,更應成為中印兩國永恆的紐帶。

  “我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有很長的邊境線,都是發展中的大國,理應友好相處。”他説。

  這也是甘泰特的願望。

  他表示,印中都是文明古國,希望兩國在各個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這是對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的最好紀念。(記者白旭、曹國廠、胡曉明、高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41 字。

轉載請註明: 柯棣華:中印兩國永恆的情感紐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