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的柯棣华大夫铜像。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石家庄/新德里8月27日电 河北一所专业学校在门口为一个印度医生立起了铜像,将在9月开学时正式揭幕。路过的人可能对铜像的面孔并不熟悉,但是他们大都听过这位医生的名字:柯棣华。
在中国,柯棣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印度派来援华的五位医生中的一位,最终在中国去世。
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柯棣华的白色墓碑静静地躺在翠柏丛中。每个祭扫的日子,都会有人来悼念,在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
“我们很感动地看到中国人民没有忘记那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帮助过他们的外国朋友。”印度西孟加拉邦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主席甘泰特一次访华后感慨地说。
“老柯”和“贴心大夫”
1910年柯棣华出生于印度孟买附近一个普通家庭,受印度国大党的派遣于1938年来到中国。在此前一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但是,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贫弱的中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文物科科长娄月说:“由于缺医少药,很多负伤的战士得不到及时治疗。”
“印度派了五位医生,代表印度人民对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表示支持。”甘泰特介绍说。
像柯棣华一样,其他的医生也都有一个以“华”字结尾的中文名字: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
娄月从百姓当中了解了很多关于柯棣华的故事。“他包扎伤口时动作轻捷,极少见伤员在他换药时呼唤疼痛。行军路上,他把马让给伤员骑;风雨途中,他把草帽摘下来盖在伤员身上……”
柯棣华曾经在1940年一场战役时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收了800余名伤病员。
“即使听到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柯棣华也没有返回印度。”甘泰特说,“相反,他重申了继续在中国工作的承诺。这种为人民事业服务的精神力量堪称典范。”
由于他的努力,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
在中国期间他学习汉语,可以用汉语授课,给中国培养更多的医疗专业人员。
没有适用的教材,柯棣华就自己编写。1942年12月8日夜,柯棣华用钢笔在他的第二本教学讲义《外科各论》上刚写下新一页的编号173,突然他全身一阵剧烈抽搐,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横线。他由于癫痫去世了,32岁的人生定格在中国河北省唐县一个叫葛公村的地方。
“他为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事业献出生命,做出了最大的牺牲。”甘泰特说。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缅怀柯棣华大夫。受访者供图
中印之间的桥梁
柯棣华去世后,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词称:“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柯棣华大夫曾经在白求恩墓旁宣誓‘我要像你那样生活’,他做到了。”娄月说。
柯棣华的夫人郭庆兰原来是护士教员,柯棣华去世时他们的孩子才出生一百多天。孩子取名“印华”,取中、印人民友谊的意思,不幸的是,他24岁时就因为医疗事故去世了。
柯棣华留下的联结两国的记忆没有消失。
据甘泰特介绍,印度曾专门拍了一部介绍柯棣华大夫生平的电影《柯棣华大夫的不朽故事》,有很多人观看。
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1945年成立,负责人是当年的五名大夫之一巴苏华。20世纪70年代,该组织由印度西孟加拉邦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取代。
甘泰特1978年访问中国,去过石家庄和唐县葛公村的柯棣华纪念馆。
“有村民给我们讲述了柯棣华的故事。”他说,“一个女人提到他时泪流满面。我看到一位印度医生在中国的一个遥远的山村里一直被深深铭记,心中真的很感动。”
甘泰特此后在中国学习针灸,12年后西孟加拉邦设立了一个针灸培训机构,他担任第一任负责人直到2010年退休。他还建议当地政府承认针灸疗法合法并取得成功。
“针灸也成了一个联结中国的友谊之桥。”他说,“当普通人从针灸疗法中获益时,他们也会对中国充满好感。”
2018年,甘泰特在纪念印度援华医疗队赴华80周年之际带领代表团再次访华。“代表团成员发现,在80年之后,中国人民还记得柯棣华大夫和印度援华医疗队为抗日战争所做的贡献。”他说。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的护理实训大厅。受访者供图
永恒的记忆
在距离西孟加拉邦三千多公里的石家庄,有一所学校也在传承着关于柯棣华的记忆。
胡邦忠1975年开始作为柯棣华纪念馆筹备组成员负责史料搜集工作,1990年退休。他不愿意赋闲在家,就到了一所民办医学院做办公室主任。“有一天,我的一个老战友闲聊时问我,为啥自己不办一所学校呢?”他说。
多年研究让柯棣华的事迹深深植根在他脑海中。于是胡邦忠给柯棣华夫人郭庆兰写了一封信,十天后收到回信,郭庆兰同意以柯棣华的名字命名校名,并欣然接受了名誉校长的职位。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中等专业学校党支部书记刘文珠告诉记者,199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经累计培养医护人才45000多名。
每逢新生入学、新员工入职,他们都会向校内的柯棣华雕像宣誓,争做柯棣华传人。
刘文珠希望柯棣华不仅仅是一个鼓励医学专业学生努力的象征,更应成为中印两国永恒的纽带。
“我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有很长的边境线,都是发展中的大国,理应友好相处。”他说。
这也是甘泰特的愿望。
他表示,印中都是文明古国,希望两国在各个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这是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最好纪念。(记者白旭、曹国厂、胡晓明、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