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唯一創造兩個盛世的王朝:戰鬥力是秦朝漢朝的兩倍不止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經典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不少政權,通過這些政權我們可以發現,漢族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所處的主導地位開始下降,當時不少強勁的少數民族開始成為統治者,建立政權。而這所帶來的影響就是處在北方這些政權統治下的區域不論是在民風還是政治方面,都更加開放和自由,而且在軍隊方面,也不同以往大多通過招募來填充隊伍。

但是也不是所有政權都採用這種體系,當時的陳王朝一直堅持着傳統的附民制,再加上當時上位的皇帝又很不着調,一天天光顧着享樂,搞得國力日漸衰弱,而在北面,楊堅想要拿下陳國已經很久了,所以這個國家很快就走向了滅亡。實際上在當時這樣的例子不少,政權的更迭一直都處在一個相當快的頻率內,而且這種現象一直維持了三百多年。

而在當時,這種政權更替還有非常明顯的地域差別,仔細比較一下我們就能看到,在北方,相爭的大多都是少數民族,他們為了爭奪更多的領土而進行對峙。而在南方,這裏貴族勢力盤錯着,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力而互相撕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這個很大程度是由於當時的形勢。


當時在北方的這些勢力,他們大多都用招募的方法來得到更多的士兵,這個舉措雖然能夠很快地就得到非常多的驍勇之士,但是對於財政來説卻不是那麼友好,因為你要用這些人打仗是要發薪水的。所以一個政權越有錢,那麼他就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士兵,在戰鬥方面也能獲得優勢,而對於那些沒那麼有錢的勢力來講,想要養兵,就只能壓榨百姓了。壓榨之下百姓越窮,國家財政也越難獲得收入,久而久之,就陷入一個死循環裏,這個勢力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所以這些當權者就會想要獲得更多富饒的土地,而河西走廊就是他們最青睞的那種,這塊地方不論是在經濟還是邊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連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每個當權者都想要拿到這塊地方,因為一旦握在手裏,一定能夠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而我國曆史上最強大的唐朝則採用的不是這種消耗財政的募兵制,相反,他們採用的則是府兵制,作為一個盛世王朝,很多人覺得它應該是有能力支持募兵制的,為什麼沒有選擇這個制度呢?

我們要知道,唐朝當時的強大是綜合各個方面才體現出來的,如果要真的論起軍隊戰鬥力,估計它個以前的秦漢相比還是差上那麼一截的。因為當時統治者在軍隊體系方面採用了府兵制,也就是這些兵沒仗打的時候就自己種種地養活自己,有仗要打了再給組織到一起送上戰場,這樣的制度註定了這些士兵沒有很強橫的戰鬥力。而唐朝之所以沒有選擇募兵制則考慮到當時的現實原因,因為當時很少打仗,選用那種很費錢的募兵制還不如把那些錢花在其他方面呢,比如當時就有一批非常厲害的護衞隊,這些人經受了訓練同時又裝備了非常精良的武器,然後為統治者所用。


在唐朝剛建立的時候,這些府兵都是地方上自己組織的,閒的時候就好好訓練,農忙的時候就好好種地。而當時除了這些之外,各個藩鎮勢力也有自己的兵馬,這些軍力湊起來能有50萬,後來出了安史之亂後,這些藩鎮勢力開始實行募兵制,招募了不少人馬用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當時這些人馬裏面有一部分士兵還是少數民族。

除了兵役之外,唐朝在裝備配給方面也有一些值得説道的地方。當時整個軍隊在武器配給方面可以説是相當優秀,可以説是我國冷兵器發展的一個小高峯,當時軍隊一般主要是騎兵和步兵,然後進行一定的交叉編制,互相配合,在戰鬥力方面非常出色。


而在步兵裏面,還有這樣一種特種兵,也就是甲兵。這個兵種特殊在他們的武器配備上,他們每個人都裝配了明光甲,這種甲由專業人員製作,一般都是銅材質,很有份量也很有安全感,可以很好地抵擋刀劍。除了這個兵種比較特殊之外,還有當時的陌刀兵也讓人驚歎,他們的配給要比其他士兵多一副弓箭,可以算是今天的狙擊手,但是他們不僅可以遠程偷襲,也能近身攻擊。

這麼多類型的兵種可以更加專業地應對戰場上的各種需要,在當時的步兵裏面也細分出來了輕步兵,這些士兵在機動性上要更加優秀,能夠更靈活地調動,所以當時唐朝真的是致力於建立出更加靈活新穎的軍隊。而且當時唐朝在弓箭配給上也是相當大方的,相比於秦漢時期要整整高出四倍。


當時整個社會都比較安定,境內一般是沒有什麼戰亂的,一般需要打仗的地方都是在邊關地區,這就需要軍隊長途跋涉才能到達戰場。當時唐朝很人性化,步兵方面都是有專門的馬車來送,而騎兵方面則都配給了馬蹬,這個和其他朝代是不一樣的,其他朝代馬蹬這種東西並不是軍用的,唐朝這些士兵有了這樣的配置,在靈活性上就有了質的提高,而且還有了向重騎兵發展的趨勢。

唐朝的人道主義還體現在他們的防守裝備上,並不像其他統治者一樣視人命如草芥,相反,每個士兵的性命都有被認真考慮到,上戰場之後,士兵一般都擁有着非常好的保護,而在戰馬方面,則只是單純地護出馬的臉部,這樣配置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戰馬的負重,非常有利於快速突襲。

這樣的軍隊配置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唐朝雄厚的財政能力,同時這樣精鋭的部隊又保證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