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趙括,我們的定性思維就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混子,長平一戰慘敗,造成趙國四十餘萬降軍被秦國大將白起坑殺,給趙國帶去了無盡的損失。可是仔細研究長平之戰,你會發現趙括原來真的不是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混子。
趙國最初指派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與秦國對陣,據史書記載,當時廉頗統帥的大概為四十五萬大軍左右而秦軍是六十萬左右。老將廉頗並沒有選擇直接與秦軍正面開撕,而是想的是與秦軍慢慢耗時間。廉頗認為,秦軍遠征,無論是後方補給還是更方面因素都是趙國佔優勢,所以想着等把秦軍耗的差不多了再進攻,這樣必勝。然而廉頗卻沒看清秦軍這次的決心也錯誤的估算了秦軍的補給,更加沒有派精鋭小分隊繞到秦軍補給的道路上不斷騷擾其後方補給。
就這樣,兩軍對壘持續了三年之久。趙王看戰況一直如此,隨後又中了范雎的反間之計,便直接將廉頗撤了下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趙國的精英除了廉頗之外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李牧,趙勝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帶兵打仗的好手。可是這些人誰都不願意接了廉頗這個爛攤子,最後也還就是這些名將推薦了趙括,讓趙括接手了這個爛攤子。
自古以來,臨場換將本就是兵家之大忌,因為新上任的將領與士兵之間的磨合還需要一點時間的。可是秦軍也不是個傻子,他們也不會給趙括與軍隊的磨合時間,他們也等了這個機會很久了,所以必然會馬上出擊攻打趙軍。
其次,按理來説,趙國因為其地理地勢的問題,所以軍隊擅長的更是一種突擊戰,也就相當於咱們現在所説的山地師。而防守戰誰擅長呢?正是他們的對手秦軍,因秦國依託其險要的的地勢,本就是易守難攻的,所以説秦軍也主要是以防守為主。拖了三年之後,可以説趙軍的攻擊優勢也沒了,人秦軍早就習慣了,所以説,長平之戰已經是必輸的一場戰役了。
後來趙國的上層領導也不想在這樣耗下去一直催促趙括攻擊,在沒又辦法的情況下趙括只能主動出擊,與秦軍展開了廝殺,最後的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但是趙括在出擊被包圍,沒有援兵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與六十萬秦軍廝殺了四十天之久,然而其所帶軍隊沒有兵變沒有慌張也有投降,而且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殺了秦軍接近三十萬人,最後戰死沙場,這就足以可見趙括的軍事才能以及自身的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