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二十年逃犯如何位極人臣?大明首輔“楊混混”4條職場哲學

説身世,他1歲父親去世,10歲繼父去世,孤兒寡母他15歲就做鄉村教師養家,還有比這悽慘的身世嗎?説牌面,學富五車卻要與販夫走卒為伍,當了二十年朝廷逃犯,還有比這更爛的牌面嗎?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身世、牌面都一塌糊塗的人,在大明內閣四十餘年,做了21年的首輔大臣,這種逆襲不但要有機遇,更要有策略和職場哲學。這個人就是大明五朝元老、開啓仁宣之治名載史冊的“三楊”之首,楊士奇——“流水的皇帝,鐵打的楊士奇”。

楊士奇

33年磨礪,只為40餘年執掌內閣。

楊士奇是江西人,在大明早期,這裏是出大儒、出大官的地方。楊士奇生父去世後,母親帶着他這個拖油瓶,又改嫁給德安同知羅性為妾,也順理成章的改姓羅。楊士奇能夠“屌絲逆襲”,首先要感謝的一定是這位繼父羅性。羅同知沒有因為楊士奇不是自己兒子就忽視虐待,相反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有一年羅家祭祖,8歲的楊士奇沒有參與的資格,他就自己木雕了一個親生父親形象,自行祭拜。這一幕恰好被羅性看到,當時他説你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有大成就,不會辱沒了楊氏祖先,因此讓楊士奇恢復祖姓,並更加重視對他的教育。

好運不長,第二年羅性就因為官場牽扯被流放邊疆,隨後就鬱悶而終,年幼的楊士奇再次與母親衣食艱難。環境的困苦沒有讓楊士奇對命運低頭,他繼續苦讀寒窗,15歲開始做私塾先生,以“鄉村教師”的微薄收入與母親相依為命並繼續刻苦讀書。

不久以後,楊士奇的才華和名聲被當地官府發現,讓他擔任“訓導”,這類似於如今的縣教育局督導員的職務,雖然是“未入流”的芝麻官,卻也讓他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好景不長,正當一切步入正軌時,楊士奇竟然把官印搞丟了,這比警察丟槍還嚴重的錯誤,楊士奇若是被抓不但要坐監牢,這一輩子也就毀了,母親孤身在外也很難生存。年輕的楊士奇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棄官潛逃,開啓了長達二十年的“逃犯楊混混”生涯。

朱元璋時代的流亡生涯

洪武年間,由於胡惟庸案、藍玉案等連續不斷的潑天大案,各地方官府官員都人心惶惶,跑了一個芝麻小官,也沒人有心思去捉拿楊士奇。楊士奇帶着母親四處漂泊,遊學遊歷,以教授私塾為主,也兼職做一些賺錢的事情。二十年間的社會底層生涯,他結交的人羣上至達官顯貴鄉紳富賈,下至販夫走卒地痞流氓。這段生活讓楊士奇去掉了身上文人的迂腐,更加務實接地氣,所謂“混混”卻不是“痞子”,他能夠與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人羣順暢的交流溝通,瞭解普通百姓的生計艱難,也瞭解底層官吏的舞弊陋習,為他日後執掌大明內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99年,已經33歲的楊士奇終於迎來了走向人生巔峯的第一個堅實台階。建文皇帝朱允炆要修撰《太祖實錄》,楊士奇被舉薦成為編纂官員,隨後吏部對進入史館的文臣進行考試,楊士奇考了第一名。翰林生涯雖然清貧,但這比逃犯生涯不知好了多少倍,而且經常在皇帝身邊出入,能更方便被天子信任和重用。

因為有底層生活經驗,皇帝諸事諮詢翰林,楊士奇的答案更貼合實際並且行之有效,從永樂朝開始,他開啓了長達四十餘年的內閣生涯。隨後,楊士奇升遷的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在仁宗年間成為首輔大臣,歷經宣宗、英宗,他擔任了21年大明首輔,80歲壽終正寢,諡號“文貞”。從逃犯到名垂青史,楊士奇的逆襲之路堪稱典範。

職場贏家楊士奇

逆襲有技巧,4條職場哲學

能夠從連草根都不如的逃犯到位極人臣,楊士奇的仕途生涯不僅僅需要機遇,更有深刻的職場哲學,能夠走到權力巔峯,楊士奇的深知人心人性,能夠逆襲成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交朋友、幫人忙。

前文説過,楊士奇的逃亡生涯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羣打交道,交朋友,跟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打成一片。當年教私塾,曾有一個朋友家中貧困,楊士奇就把自己的學生分一半給他教,全然不顧自家也生活拮据。除了社會底層,楊士奇也着意結交了一些有影響、有實力的人士。能把一個布衣百姓還是朝廷逃犯推薦給皇帝做《太祖實錄》的編撰之一,這樣的朋友就不簡單。讓楊士奇走進建文皇帝朱允炆視野的人叫做王叔英,這個人雖然官職不高,卻是飽學大儒,而且是朱允炆老師方孝孺的至交,朱棣靖難之後,王叔英全家自盡身亡以身殉節。

王叔英只是楊士奇諸多朋友中的一個。為官之時,楊士奇從不議論他人是非,當其他官員有過失或者遭受皇帝質疑之時,他還能幫助別人遮掩埋伏、擺脱困境。永樂時期,廣東布政使徐奇給京城官員送地方特產,送禮名單被朱棣獲得,名單裏唯獨沒有楊士奇的名字。皇帝找來楊士奇想整治徐奇,楊士奇卻説,徐奇離京的時候大家都去送行並贈送詩文,當時我有病沒去,所以徐奇“回禮”時也就沒帶着我,這很正常。如果當時我沒病,説不定名單裏也會有我的名字。再者,禮品都是些土產小東西不值錢,徐奇應該沒有其他的意思,朱棣覺得有道理就燒了名單沒有追究。楊士奇沒有因為徐奇送禮忘記他而抱怨陷害,相反卻幫人家解釋脱罪,這樣的“情商”怎麼會交不到朋友?

在楊士奇四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這種交朋友、幫人忙的事情做了不計其數。御史舒仲成當年對還是太子的朱高熾不敬,仁宗深深痛恨,登基後就要“修理”他,楊士奇勸皇帝效仿漢景帝對待衞綰的方式,救了舒仲成。大理寺寺卿虞謙、大理寺少卿弋謙等人都因為楊士奇的幫忙而擺脱了被皇帝治罪的下場。與楊士奇同稱“三楊”的楊榮,曾經兩次因為收受賄賂被舉報,也都是楊士奇幫忙脱罪的。部門的一把手從來把副手當成假想敵,而且楊榮還多次在皇帝面前説過楊士奇的壞話,楊士奇沒有記恨卻真心幫忙,這樣的高情商怎麼能不收服人心?

有朋友走四方

其次,夠忠誠、夠低調。

在所有上位者心中,手下員工“忠誠大於能力”是第一考核的信條,楊士奇就做的非常好。建文時期楊士奇還不能稱為重臣,但從朱棣開始,他對皇帝和皇位的繼承人有着無比的忠誠。朱棣曾多次想改立太子、廢掉朱高熾,漢王朱高煦當時權勢滔天讓太子都不得不避其鋒芒,但楊士奇堅定的站在太子身前。心懷鬼胎的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多次威逼拉攏楊士奇,因為這位重臣在朱棣心目中地位崇高,但楊士奇從來不為所動。因為關鍵時刻替太子説話,楊士奇兩次被朱棣打進錦衣衞的詔獄之中。

仁宗登基之後,百官上書拍馬屁説天下太平,只有楊士奇認為百姓生活窘迫、戰爭瘡痍仍未恢復,五次上書要求皇帝休養生息。明仁宗對其他大臣説,我對你們至誠,是希望匡正輔佐、糾正錯誤。但只有楊士奇曾經五次上書,你們等人均無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無錯誤?天下太平了麼?羣臣聽後慚愧道歉。隨後仁宗賜楊士奇璽書以表彰其賢德忠貞。皇帝需要的忠誠不是溜鬚拍馬,還要有真知灼見和堅定的立場。

權力獨攬,楊士奇非常低調,回到家中從來不説朝堂之上的事情,也從不在身邊人面前炫耀皇帝如何言聽計從,可謂低調至極。他年老時行動不便,宣宗朱瞻基曾經深夜私訪楊士奇家,楊士奇倉皇接駕,並且“訓斥”朱瞻基説:陛下怎麼能以社稷宗廟之身而自輕?忠誠、低調,還敢面諫皇帝之過,這樣的優秀人才,哪個老闆不喜歡?

帝王身邊左右逢源

再次,有實才、説真話。

僅靠朋友幫忙和無限忠誠,顯然不還不足以讓楊士奇數十年屹立不倒,這位大明首輔身上,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王叔英推薦楊士奇做史館編纂,就是看中他超然的史學積累;史館考試,楊士奇的答卷讓吏部尚書張紞拍案稱道,認為這絕不是一個只會死讀書的人才能寫出的東西。楊士奇把自己的學識與二十年的底層生涯融會貫通,所言所想均是發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憑藉着融會貫通的學識,楊士奇曾做過《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和《明宣宗實錄》三本官方史書的總裁。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楊士奇”,能夠歷經五朝聖眷不衰,在於楊士奇敢於説真話,而且説得都在道理上。皇帝身邊不缺寵臣佞臣,而且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和早期的朱祁鎮都不算是昏君,因此他們需要有人敢於説真話,讓皇帝瞭解事實及事實的全部。永樂年間朱棣出征回朝,聽説漢王有奪嫡的不法之事,找來大臣詢問。當時漢王很有人望且在皇帝心中地位崇高,誰都不知道朱棣是否真的想改立太子,因此吏部尚書蹇義唯唯諾諾不敢明言。朱棣又問詢楊士奇,後者説:“臣與蹇義都是侍奉東宮的,其他外人不敢對我倆談論漢王的事情。但是皇帝兩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這些請陛下仔細考察他的本意。”朱棣聽後沉默不語,幾日後削漢王的兩個護衞營,並讓其到樂安州就藩。

明仁宗即位後,楊士奇剛剛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當時明仁宗在內閣,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老遠望見楊士奇,於是對兩人説:“新上任的華蓋殿大學士來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們不妨都聽下。”楊士奇的敢説真話讓皇帝和朝臣信服,因為他不但能揭露問題還能拿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否則就變成了對皇帝的吐槽和抱怨。

真話不能直着説

最後,懂人性、簡帝心。

繼父羅性是他的第一任老師,二十年的逃犯生涯又給他上了別人無以複製的特殊課程。楊士奇真的懂得人性,也能看懂皇帝的心思。忠臣並非都要做直臣,前者有策略,後者死得快。楊士奇把忠臣做到極致,也是因為他知道皇帝心中在想什麼,把皇帝心底想説又不敢説的話用大道理堂而皇之的講出來,這就是陽謀。

朱棣駕崩、仁宗繼位,大臣呂震啓奏説,皇帝服喪已經過了二十七日,應該更換吉服,朝臣中只有楊士奇堅決反對,認為要繼續服喪,為此呂震還大發雷霆訓斥楊士奇,此時前文説過的“老好人”蹇義則顧左右而言他,兩邊兒和稀泥。第二天,仁宗上朝仍然穿着麻衣,而大臣中也只有楊士奇、英國公張輔與皇帝衣着一致。退朝後皇帝嘴裏説的是先皇棺木尚在不忍易服,其實楊士奇知道,新皇登基立足未穩,必須借用對先皇的尊重才能降服朝中諸多懷念朱棣的文武大臣,楊士奇説的做的,就是皇帝心中最想卻不能説的。此事不久,朱高熾晉升楊士奇為少保、賜“繩愆糾繆”銀章。之後又晉升少傅。

漢王謀反,宣宗征討大獲全勝,歸途中部侍郎陳山説趙王朱高燧與漢王沆瀣一氣,且漢王供詞中已經説明謀反之事朱高燧都有參與,請皇帝立即逮捕趙王,將未來的謀反扼殺於搖籃之中。以楊榮為代表的大多數朝臣均同意這個觀點,只有楊士奇和楊溥反對,為此楊榮等人與其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楊士奇認為,趙王謀反查無實據,太宗有三個兒子,當今皇上只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無罪的應當厚待,懷疑的話則防範,使其沒有預謀而已。何必動輒加兵相戰,傷皇祖的在天之意呢?這話説到了朱瞻基的心坎裏:父親已經去世,二叔謀反被抓,要是連三叔再一併抓了,後世史書如何評價朱瞻基呢?抓趙王很容易,但史筆如鐵,要是給朱瞻基加一個濫殺親人的罪名,那如何保護聖君的名聲?果然,朱瞻基單獨接見楊士奇時説要把諸大臣的摺子送給趙王看,結果朱高燧立即請罪並自削護衞軍,趙王得以善終,朱瞻基仁德的名聲也留了下來。

朱瞻基

成功的職場,悲催的家庭

大權在握40餘年,深得4位皇帝信任,楊士奇的職場生涯不可謂不成功,但是相對於仕途,他的家庭卻非常不幸。幼年連續死了兩個父親,等到他娶妻生子卻有着“養不教父之過”的羞辱。他的長子楊稷為人傲橫,藉着父親的名號為非作歹不知收斂,連續殺死人命而不知收手。後來楊稷身負數十條人命,地方官員不得不據實上報,看在老臣的面上,英宗朱祁鎮把案卷送給楊士奇讓他自己處理。

看着血跡斑斑的厚厚案卷,楊士奇突然感到人生的失敗,可以在朝堂之上縱橫捭闔,卻管不好家中的逆子,而且被矇蔽了這麼多年。客觀的説,因為楊士奇交朋友、幫人忙,又首輔大明,下面的官員對於楊稷的事情能瞞就瞞、能掩蓋就掩蓋,但楊稷實在無法無天,最後的結果也是自取滅亡。

因為楊稷的事情,年邁的楊士奇痛哭失聲,不但請求皇帝斬殺兒子,自己也羞愧萬分辭職離去,隨後就鬱鬱而終,享年80歲。按説以楊士奇的功勞和影響,完全可以諡號“文正”,但晚年不幸出了個孽障兒子,自己也因此黯然離開朝堂,這是不可磨滅的人生污點。但朱祁鎮看在他歷任五朝有極大功勞,把諡號定在文臣的第二等“文貞”之上,也算對楊士奇的一生做出了相對公正的評價。

家門不幸

關注筆者,看不一樣的歷史

關注在上點贊在下,走過路過告訴筆者你來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82 字。

轉載請註明: 逆襲!二十年逃犯如何位極人臣?大明首輔“楊混混”4條職場哲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