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風 | 到武隆,來聽羊角烏江號子

磧旋如羊角,洶洶五里灘。

傾斜崩岸遠,上下過船難。

羊角記憶

在重慶武隆區烏江南岸,曾經矗立着一個頗有名氣的碼頭古集鎮——羊角鎮,是烏江流域四省十六縣進入長江水道的要衝,素有“烏江咽喉”之稱。

行舟五里灘

羊角原場鎮兩岸呈“V”字走向,烏江貫通全境。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李家灣山崩,亂石泥流在江中堆積成磧,形似羊角,得名羊角磧。由於此處有千里烏江第一長灘五里灘,灘險水急,上下貨船均需要“盤灘”,貨運、商業、服務業逐步興起,形成碼頭集鎮。

磧壩地形圖

熱鬧的碼頭集鎮

生活在小鎮的居民

五里灘由鋤腦頭、三叉石、攔馬石、斗篷石、掐魚角、靈官灘和新灘等7個險灘組成,全長2.5公里,在當地有“一灘連一灘,十船九打爛”的説法。在五里灘古纖道上,催生出一羣不畏艱苦、敢於拼搏、堅強剛毅、團結奮鬥的縴夫們。他們赤裸身軀穿越風雨,攀爬於灘塗之間,從胸膛裏迸出攝人心魄的烏江號子,宛如烏江上的天籟,讓聞者莫不心潮澎湃,蕩氣迴腸。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縴夫拉縴

烏江號子又名烏江船工號子,是烏江古代船運催生的一種民間勞動歌謠。民間傳説魯班發明木船之後,帶着徒弟趙巧來到烏江,先是砍下樹枝代替手劃發明船槳,隨後從放牛娃牽牛的姿勢中得到啓發發明了拉縴,為了達到力度協調,又統一了口令,烏江號子就這樣形成了。

縴夫喊號子

烏江號子有專門的號工,又名“開口”,負責領喊號子,其餘縴夫眾和。烏江號子分為《上灘號》《盤灘號》《平攤號》《橫艄號》《拖槓號》和《提纜號》等幾十種。險灘惡浪處,唱起《石工號》《上灘號》等,其唱腔高亢、粗獷、雄壯。水勢平緩處,唱起《平水號》《下江號》等,唱腔獨具船家風味,悠揚婉轉,質樸豪爽。

[' ']

武隆羊角烏江號子

長期以來,羊角縴夫們以拉縴為生,繁衍生息,過着平靜祥和的日子。但是,這種平靜卻被抗日戰爭打破了。1935年8月1日,中共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成渝兩地迅速掀起抗日救亡高潮。抗日戰爭爆發後,羊角鎮愛國青年高松元、吳詩教等人,率先成立“羊角抗日文藝宣傳演出隊”。他們變賣家財購買風琴等樂器,排演《放下你的鞭子》《上戰場》等劇目,徒步白馬、火爐等十餘個鄉鎮開展圩日公演,還舉行漫畫展覽,宣講抗戰形勢,揭露日寇慘無人道和國民黨消極抗日的行徑,激起羣眾強烈憤慨,紛紛參軍,其中就有不少拉縴的船工。

抗戰中的武隆人民

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相繼打響,正面戰場的失利,導致華北、華中、華南共13個省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40多座城市淪於敵手。1940年9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為保存實力,做好全面抗戰的準備,華北、華東、華中等地的工、商企業紛紛通過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西遷重慶,開始了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抗日戰爭也從戰略防禦階段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1940年導淮委員會烏江工程局發行的《烏江轟灘工程》

隨着戰局日益緊張,長江航道也受阻,烏江又成了川、渝連接外界唯一的“黃金水道”,肩負起戰備物資運輸,支援前線的任務。隨後,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在涪陵成立了烏江工程局,就涪陵至酉陽龔灘一段的航道進行了整治,羊角磧作為“烏江第一險灘”,成為治理航運的第一站。1941年,羊角磧下游碼頭建起烏江第一批“絞關站”,極大提高了轉灘的效率,為抗戰大後方建設,實現戰略反攻作出了積極貢獻。

羊角磧位置示意圖

在這段歷史中,羊角縴夫就曾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航道狹窄,有的地方全靠木船,便由縴夫拉船溯流而上。岸邊的江石年年被江水沖刷,變得分外尖利,縴夫們一不小心就把腳劃得鮮血淋淋。一聲聲烏江號子,從披肝瀝膽艱難前行的縴夫們口中衝出,高亢激越、撼山震水,成為縴夫跨越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

昔日絞關站

隨着時代發展,沿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渝懷鐵路相繼通車,羊角鎮烏江邊上的縴夫號子、羊角磧下游的戰備碼頭...逐漸成為歷史。

G65包茂高速貫通全境

2016年6月,羊角原場鎮所在地因屬地質災害隱患區域,實現了整體搬遷。新建的羊角場鎮以縴夫文化為主題,重現了昔日縴夫聚集地的繁榮景象。

古鎮新貌

不畏艱苦、敢於拼搏

堅強剛毅、團結奮鬥

這就是縴夫精神

羊角鎮黨員幹部通過向貧困户傳授種植技術等,積極落實各項惠民政策。

羊角鎮紀檢幹部對惠民資金落實等進行督查,確保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號子聲聲催人奮進。“縴夫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斷流,推動着當地共產黨人闖過了一道道險灘激流,帶領老百姓步入了勤勞致富的康莊大道!

羊角“三寶”

古鎮

街口

遠眺

今日古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1 字。

轉載請註明: 巴渝風 | 到武隆,來聽羊角烏江號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