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袁崇煥如果沒有被冤殺,而是繼續受到重用,明朝還會滅亡嗎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崇禎三年,即公元1630年,明朝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薊遼督師袁崇煥被以通敵罪凌遲處死,年僅46歲。

袁崇煥死後,崇禎帝的人生路越走越窄,最終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自縊殉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走進了歷史的墳墓。


很多人説,崇禎帝不該是亡國之君,卻做了很多亡國之君做的錯事,其中之一就是誤殺袁崇煥。很多人都惋惜地説:如果袁崇煥不死,大明王朝就不會那麼早滅亡。

現在,咱就來假設一下:袁崇煥如果沒有被崇禎處死,而是繼續鎮守在抗清第一線,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有人説,崇禎帝是史上最苦的亡國皇帝之一,因為他面臨的形勢實在是太複雜了。

明朝當時有兩大敵人,一是關外的後金;二是關內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後金之於明朝的威脅是戰術性的,至少以當時的國力對比來看,後金還沒有滅亡明朝的綜合實力;而李自成和張獻忠在國內到處遊蕩,消耗着明朝大量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軍事資源,是明朝最危險的戰略性敵人。

當然,説後金只對明朝構成戰術性威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薊遼前線能守得住,否則,再次上演瓦刺軍兵圍北京城的歷史,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那麼,誰能守住薊遼呢?首選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不但軍事能力強,而且有相當的政治敏鋭度。比如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派人弔唁,實則打探後金的內部情況。皇太極繼位後,袁崇煥的態度也是與後金議和,此舉非常有必要,因為明朝雖然整體實力強於後金,但明朝還要分心對付李自成和張獻忠,因此在跟後金的較量中,其實是處於劣勢的。

袁崇煥如果依然在薊遼前線坐鎮,以他的能力是足以對付後金的。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成功後,皇太極把注意力放在了朝鮮半島,跨過鴨綠江打朝鮮去了,明朝北線防禦體系的壓力頓時減輕了不少。

皇太極征服朝鮮後,先是給袁崇煥寫信,信裏先講了後金為何出兵朝鮮,然後把袁崇煥罵了一頓,説:

“爾詭言修好,仍遣哨卒偵視,修葺城堡。我國將帥,實以此致疑。夫講信修睦,必藉物以成禮,我豈貪而利此,使爾國力不支?可減其半,歲時餽答,當如前議,則兩國之福也。”

這是典型的敲詐,但也是皇太極對袁崇煥的一種無奈回應。袁崇煥根本不吃皇太極這一套,仍然築城作為回應,氣得皇太極破口大罵,卻又無可奈何。


不久後,後金軍大舉進攻錦州,爆發了著名的寧錦之戰。結果呢?後金軍傷亡慘重。要知道,後金疆域只限於東北,人口較對較少,兵源之於後金的重要性遠大於明朝,畢竟明朝人口基數大。

可以這麼説:袁崇煥就是後金進攻中原的泰山巨障,此山不移,後金要殺進中原,基本上是做夢。

這有些類似於南北朝時北齊與北周對峙,北齊有個柱石級大將斛律光,有斛律光在,北周是佔不到什麼便宜的。但可惜的是,北齊後主高緯最終還是冤殺了斛律光,自毀長城,沒幾年就被北周給滅掉了。

崇禎帝為什麼殺袁崇煥的過程,咱就不多説了,但袁崇煥死後,明朝的薊遼前線基本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這也是無可置疑的。

後金軍殺進山海關後,在北京城外燒殺搶掠,大破明軍。如果袁崇煥還在前線,這種情況是很難發生的。換言之,袁崇煥如果守在薊遼,大明朝的北方是可以安枕無憂的,崇禎帝就可以在剿滅李自成、張獻忠方面有足夠的戰略空間和時間。

那麼,袁崇煥如果不被殺,大明朝真的可以持續下去嗎?這個基本上很難。

明朝到了天啓帝時代,已經是千瘡百孔,閹黨橫行,東林黨也在拆明朝的台,亂到了極點。另外還有經濟上的原因,萬曆三大徵雖然贏了,卻給明朝的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比如抗日援朝之戰,明朝花費白銀700萬兩,再加上後金崛起,明朝的軍事偏向遼東,花費更是無法計數。還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更讓明朝的經濟能力雪上加霜。

明朝為了應付這些局面,就加派三餉,也就是遼餉(用於遼東抗擊後金)、練餉(地方武裝)、剿餉(用於剿滅起義軍)。這三餉,其實就是明朝政府從老百姓口袋裏搶錢,最終導致“天下民窮財盡”。

老百姓受不了這種毫無底線的盤剝,因此很多都加入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最終給大明王朝送了終。


也就是説,假如袁崇煥還在,也只是可以在薊遼阻止後金入關,但對國內的爛攤子是無能為力的。各地起義軍的此起彼伏,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國力,根本剿不過來。

如果崇禎帝把袁崇煥調回來“剿匪”,那麼後金就沒有對手了,以後金的實力,一旦入關就勢不可擋,明朝滅亡得會更快。所以,崇禎根本不敢把袁崇煥調回去。

也就是説,明朝不亡於李自成,也會亡於後金,反之亦然。

總之,袁崇煥也不是神,更分身無術,即使他不被殺,明朝依然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

怪誰呢?只能怪明朝的那些皇帝太奇葩,自己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