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大才之人,成功之前往往非議頗多,比如韓信受胯下之辱,蘇秦被妻嫂鄙視,陳平只能娶個N婚寡婦,劉邦被人稱作流氓。人們只會以世俗的眼光,盯着私德,沒有看到他們真正的才具,和博大的胸懷。

如果光盯着私德,管仲就是個小人,貪財、背主、貪生、好奢,哪一條都足夠把他踩扁。但是鮑叔牙最懂管仲的價值,不光寬容他,還竭力把管仲推上相位,成就了一段“管鮑之交”的美名。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事實證明,鮑叔牙雖才具不如管仲,但是在識人方面,卻獨具一格。管仲在新的平台上,展現了他遠超於那個時代的才華,就連對德行要求極為嚴苛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認:沒有管仲,華夏早就被夷狄吞了。

管仲為何被世俗認為很差勁

管仲祖上很輝煌,是周穆王的後人,姬姓管氏,家族世代官宦。可惜到了他父親那一代,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家裏成了貧困户。

管仲有一句被後世奉為經典的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恐怕只有他這種經歷過生活窘迫的人,才能説出如此深邃,穿透人性的話。

倉廩不實,衣食不足的管仲,被人詬病不知禮節,不知榮辱,也就不奇怪了。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1.管仲的貪財

為了解決生計,管仲放下士族階級的架子,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以管仲的家境,估計也拿不出多少本錢,可是每次分配紅利時,管仲總是面不紅耳不熱地拿走大頭。管仲後來自己回憶説:

“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

好在鮑叔牙為人大度,從來不計較,而且還為管仲找理由:他家太窮了,應該多拿點。鮑叔牙的大氣,反而更加反襯了管仲的貪財。

2.管仲的貪生

管仲年輕的時候,和鮑叔牙一起服役,領導了三次戰鬥,每次都因為自己貪生怕死,導致失利。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這種貪生的行為,讓管仲飽受爭議。鮑叔牙卻説:管仲不是貪生,他家裏有老母需要奉養,他死了老母就無法生存。

如果這個理由成立,哪個士兵不都是這樣?誰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

3.管仲的背主

後來管仲與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在爭奪君位的過程中,因為管仲的疏忽大意,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登上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逼迫魯國殺掉公子糾,交還管仲。

主人罹難,僕眾盡忠,這是古人基本的思想。與管仲一起追隨公子糾的另一位臣子召忽,就選擇了為公子糾盡忠,他自殺於魯國。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管仲很聰明,知道齊桓公之所以堅持要回活着的自己,是鮑叔牙的話起了作用,想讓他改換門庭,為齊桓公服務。管仲沒有學習召忽,回到齊國後,立刻拜倒在齊桓公腳下,變臉速度奇快。

4.管仲的好奢

管仲為相後,生活那是相當的奢華,一切向齊桓公看齊。

齊桓公為了表彰管仲的功勞,賜谷城給他作食邑。管仲不滿足,在府中築“三歸台”,所謂三歸,即“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管仲在三歸台置酒器,常常與公卿在此宴飲縱樂。

在世俗眼睛裏,管仲的這些行為不光污點,簡直不為人齒。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管仲的治國之才體現在哪裏

事實證明,鮑叔牙的眼光非常獨到,他看到的不是管仲的小節,而是內質。管仲雖不是諸子百家的學術大佬,卻是第一個把他的法家思想,運用到治國的能臣,造就了那個時代,最璀璨奪目的政治成就。

1.尊王攘夷,確立霸主地位

春秋禮壞樂崩,西周的禮制社會受到嚴重挑戰。自鄭莊公對王室用兵,並與周桓王互質,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但是管仲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尊王攘夷。客觀來説,管仲的尊王攘夷,本質上不是為了維護周王室,而是齊國。不過,能準確地判斷形勢,以反潮流的大格局,積極充當王室的擁護勢力,並藉由王室大旗,做“國際警察”,維護中原道統,這種眼界獨領風騷。

管仲為相期間,多次仗義疏難,出兵幫助燕國、邢國、衞國,征討入侵中原的戎狄,幫已經被滅的衞國和邢國復國。同時又對抗窺視中原的楚國,維護了中原諸國的生存空間。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今天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在春秋時期,那是外來族羣的入侵,所以孔子才説: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中原服飾,男人的服裝是右衽,左衽是夷狄習俗。被髮就是披頭散髮,中原是束髮,只有未成年的孩童才會“被髮”。孔子的意思是説,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都是披頭散髮,穿着夷狄服飾的人。言下之意,沒有管仲,中原文化早就滅亡了!

春秋霸主輪番上場,齊桓公稱霸,是那個時期影響力最大,受到的美譽度最高。管仲成就的不光是一個名垂青史的齊桓公,也不僅是一個強大的齊國,而是中原文化的傳承。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2.超脱於時代的經濟理念與政策

在恥於談論錢財的古代社會,管仲第一個提出了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基礎性作用,他毫不掩飾地主張,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離開了物質文明,一切都是空的。所以,管仲一直把齊國的經濟建設,作為國家強盛的基礎。

齊桓公想迫不及待地稱王稱霸,管仲表示反對:

“(齊桓公説)‘吾欲從事於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國未安。’桓公曰:‘安國若何?’管子對曰:‘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則國安矣。’”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國家安定是稱霸諸侯的先決條件,國家安定的先決條件是資育民眾,讓老百姓有經濟能力。這段對話裏,透露了管仲的兩個思想:一是藏富於民,二是民富是國強的基礎。這種思想,提出於封建等級制社會,真是光照日月。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管仲改革了一系列經濟政策:

①改革商業税收政策

古代對商業税基本上走兩個極端,要麼放任不管,要麼涸澤而漁。管仲採取“一放一抓”,放掉漁業、牧業、森林資源開發,這一類商業行為的税收,讓利於民。同時將關乎國計民生的鹽鐵經營,收歸國有。

②展開“國際貨幣戰爭”

管仲的“貨幣戰爭”,各種資料最精彩,比如石壁謀、楚國購鹿、衡山之謀等等。以衡山之謀為例,簡述一下。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齊國計劃征討衡山國,為了削弱衡山國經濟實力,管仲想出了一條計謀。他先花數倍的價格,從衡山國大肆購買兵器,導致衡山國舉國集中財力製造兵器。接着管仲又以數倍的價格,購買糧食,衡山國的糧食儲備,迅速流入齊國。

等這些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管仲立刻停止收購,並大舉進兵衡山。這時候衡山國才發現,兵器賣光了,糧食儲備也空了,想點兵抵抗,根本沒了力量,只好舉國投降。

③實施國家經濟宏觀調控

司馬遷的《史記》有一片《平準書》,詳細描述了西漢時期的經濟政策,其中以國家資本,調控經濟走勢的政策,就叫“平準”。

具體方法就是,當市場出現供大於求的時候,國家出錢,以較低的價格收購商品,以保證價格不至於大幅下滑,保證生產者基本利潤。當市場求大於供的時候,將儲備拋向市場,以平抑價格,保護消費者權益。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管仲生活的年代,根本沒有經濟學,更沒有現代經濟學,他比西漢的經濟政策,早了五百年。西周是從遊牧文明剛剛過渡到農業文明,在那個時候,管仲竟然具備了商業社會的經濟意識,並靠制度來落實,實屬不易。

④國家管控貨幣發行

古代貨幣鑄造,很長時期都是市場行為,民間可以介入。管仲是第一個注意到鑄幣權,對國家經濟大勢影響的政治家。為此,管仲制訂了一系列的國家貨幣發行機制。

⑤土地租税等級制

以前土地租賦的徵收很粗狂,唯一的標準就是數量。可事實上,土地的肥沃程度,適合的經濟作物,以及受到水害災害的威脅程度,差距很大,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其實很不公平。

管仲實施了“相地而衰徵”的土地租税徵收法。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⑥資源環境的保護性開發

管仲規定

“山澤各致其時”

,意思是山澤這些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按“時”而行。所謂按“時”,就是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比如伐木,只能在冬季,捕魚射獵,不允許在春季。也包括,不允許射獵魚苗、懷孕的母獸、不允許無節制地砍伐森林等等。

管仲的這些經濟理念和政策,即便在其後的兩千年裏,都一直領先於時代。

3.領先於時代的內政治理

管仲的內置治理涉及很多方面,我們僅以兩條影響較大的為例。

第一條:叁其國而伍其鄙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西周初年,是部落邦聯制到分封制的過度。邦聯制的基本形態就是部落,所以那時候不存在行政區域劃分,只有“山頭”式的部落自治。管仲向齊桓公建議設立“叁其國而伍其鄙”:

“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叁國故為三軍。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裏,裏有司;四里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五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實現“定民之居”: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所以,今天的行政區域劃分管理辦法,這個看起來司空見慣的東西,在當時是一個創舉,發明人就是管仲。

第二條:任人以能

“任人以能”今天聽起來是廢話,在那時候卻是神話。因為封建制下,官員選拔是“世卿世祿制”,爹當官,可以傳給兒子,平民是沒資格當官的。

管仲卻超越時代限制,提出以“慈孝”、“聰慧”、“拳勇”為標準,令各地舉薦人才。“慈孝”就是品行,“聰慧”就是學時,“拳勇”就是才能,很像西漢的“舉孝廉”、“賢良方正”和“茂才”。

這不光是理念的突破,更是對制度牢籠的突破。

“管鮑之交”的偉大格局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可以説,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的霸業,沒有管仲,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所以,管仲不光是齊國的柱石,更始中國歷史的重要奠基者。鮑叔牙不被世俗眼光所困擾,堅定地舉薦管仲,是這段光輝歷史的關鍵人物,管仲評價“管鮑之交”時,曾經説:

“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對管仲的舉薦,已經遠遠突破了二人的個人關係交往,而是着眼於社會價值的成就。

若干年後,管仲病危,齊桓公請教管仲,誰可以接替他為相。管仲反問齊桓公,自己相中了誰?齊桓公説鮑叔牙。沒想到管仲卻對自己的恩人鮑叔牙,投了反對票,他説:

“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 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鈎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在管仲的眼裏,鮑叔牙是好人,但是太過於嫉惡如仇,不知變通,對上得罪君主,對下又不被老百姓喜歡,這樣的人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討厭他。

如果不是因為管仲的歷史地位,世俗恐怕又要批評管仲忘恩負義了。事實上,後來齊桓公還是用鮑叔牙當了宰相,可惜結果正如管仲所料。

我們常説,朋友之交重於“義”,可是我們在“管鮑之交”中,沒見到太多相互之間的義,尤其沒見到管仲對鮑叔牙的義。其實他們的交往,是突破了個人之間低層次的“私義”,把國家“大義”置於其上,這種相互成就,才是最高層次的交往。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35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説他有治國之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