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家長們很怕“三年級現象”,認為到了三年級,語文成績一旦無法提高,小學階段的之後3年,似乎學習無望了。殊不知熬過了三年級,四年級的語文成績又下滑了,語文老師説,四年級也有“四年級學習坎”,語文學習不能提高影響小升初的考試成績。跌跌撞撞來到五年級,語文成績就再也沒提高了,成了“五年級掉隊現象”,家長着急,孩子學起來也沒自信。為了考上中學,一直在補習班中學語文,中學3年都沒把語文成績補回來,語文學習到底是從哪開始出了問題呢?
有的家長怪年級段的語文學習太難,家長不會輔導,怪老師教的不好,怪孩子沒有語文學習天賦。不然也不會只有語文差,數學和英語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似乎這樣的解釋,家長和學生都能撇清了關係,不關我們的事,就是語文太難學。其實,不管是三年級現象、四年級學習坎、五年級掉隊,這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是一直都沒有徹底解決的。
所以才有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的學習問題。那麼語文究竟該怎麼學呢?其實在小學每個階段的語文學習都有明確的目標,別等到初中再來補,那就晚了。照着學習目標,我們的語文學習就有了指導和方向。
1、 三年級提高的是學習專注度
在初入小學的一二年級段,家長陪着寫作業,老師盡心盡力教學,學生們似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沒有費什麼力氣。聽寫有人讀、默寫有人督、課文背誦和書寫要求,按照老師的標準,努力達成。最好再有時間多練練寫作,這就是我在一二年級的語文學習基本過程。不難看出,對於學習的主體學生來説,是不需要主動學習的,家長也很難有意識來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畢竟一二年級階段還處於一個學習適應期,語文學習是需要有過程來體會的。
到了三年級,語文學習的能力和難度都提高了。如果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支撐,就會出現三年級現象,也就是學習不適應感。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抓好學習專注度,因為對於語文的理解、內容知識點的消化和處理,都需要專注度的支撐。在三年級,我們需要把孩子的觀察力提高起來,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學習,怎樣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家長要逐漸退出背後的指導,聽寫、默寫、背誦等語文督學,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去完成,這樣就必須去提高學習的專注度了。
2、 四年級提高的是語文思考能力
到了四年級,如果三年級形成了良好的專注度,那麼我們需要提高的就是語文思考能力。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習方法的思考,都是我們需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去建立的語文思維。很多孩子在四年級,語文成績很難上去的原因,就是沒有思考和反思。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問題,比如總是寫錯別字、作文不會寫、課文懶得背的時候,我們都簡單地總結為學習不專心。其實是因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學習的惰性。
思考不光是對學習的思考,學習問題的思考,還有對閲讀理解能力的初步形成。文字的素材拿到手,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閲讀思維的基礎是在四年級的時候建立的,很多同學到了中考、高考閲讀常失分,就是因為在理解上有偏差,無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目的,語文邏輯能力不足。所以,我們在四年級的時候,面對學習之坎,其實是對閲讀能力的一個跨越。
3、 五年級的同學,多閲讀多看書
為什麼五年級語文一掉隊,即使上了初中,成績都補不回來?因為五年級掉的是閲讀能力,四年級沒有做好準備,到了五年級閲讀量提高不上來,又面臨着小升初的壓力,語文學習沉浸在做題和理解中,完全放棄了知識點的擴容。我們在漫長的學習生涯裏,最初建立的樸素的文學觀、閲讀喜好都是從五年級開始建立的。如果你的孩子在五年級,還對閲讀有畏難,不喜歡看書,那麼語文成績就真的掉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