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視魏徵為銅鏡, 為什麼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砸了他的碑!
自古以來,凡是能被成為有道明君的皇帝,身邊都會有一大波正直的大臣。正所謂君明臣直嘛。明君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虛心納諫,畢竟是人總會犯錯誤的。如果能聽從多方面的建議作為參考,就能夠避免犯大錯。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無不是這樣的,李世民有“銅鏡”魏徵,趙匡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跟趙普相比,魏徵的結局就沒有那麼好了。活着的時候多次頂撞李世民,一度差點被李世民殺掉。死後還被李世民親手毀掉題筆的墓碑,自己許諾的女兒嫁給魏徵的兒子也違約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李世民這麼憤怒?
説到魏徵,其實他出道挺早的。在李密佔據瓦崗寨之後,魏徵曾經就給李密十條建議來壯大瓦崗寨。但是剛愎自用的李密一條也不採納。歸唐以後,魏徵效忠太子李建成,曾多次建議李建成把李世民調離京城,但是李建成也沒聽。
不得不説,魏徵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經過了幾多波折,魏徵終於遇到了從諫如流的李世民。據記載,魏徵在世期間,對李世民上諫達兩百多次,李世民全都聽進去了。君臣兩人之間的故事甚至被當做千古以來君臣中的楷模。魏徵被李世民稱為銅鏡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就是這樣一對經典的君臣,卻在魏徵死後產生了間隙。當時有個叫做侯君集的大將。因為滅高昌國居功自傲,私自奪取寶物而被抓進大牢。侯君集於是心懷怨恨,後來慫恿太子李承乾謀反而被處死,全家都被流放。
這件事情跟去世多年的魏徵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但是因為侯君集當初是魏徵舉薦的。在魏徵得罪的大臣添油加醋下,拐個彎兒就搭上關係了。又因為魏徵曾經把自己和李世民的對話拿給史官褚遂良作為參考,因而有嫌疑是在利用李世民,讓自己名留千古。
兩件事情觸及了李世民的底線,盛怒之下這才毀了當初給魏徵親筆題的墓碑。自己毀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過了兩年,李世民遠征高句麗雖然大獲全勝,但是因為沒有滅掉高句麗而感到不值得。這才想起了魏徵,説要是魏徵在,一定不會讓我打這一場仗的。
立刻下令祭奠魏徵,又重新給魏徵立了墓碑。自己親手題字立碑,又給砸了碑,又給立了碑。這也是沒誰了。
看來,就算是李世民這樣的千古明君,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平常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