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開始科舉考試以來,一舉打破了之前一直以來的門閥制度,為天下廣大學子步入仕途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技舞台,同時也為國家網絡天下英才提供了相對便捷的取仕之道。由此看來,科舉制度的實行,不論是對國家還是讀書人,確實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要説科舉考試中最風光的事是什麼?當然是高中狀元了!狀元,顧名思義就是全國第一名,單看這個名詞,就可想而知有多風光了!一個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只要能夠考中進士,朝廷就包分配,甭管官大官小、肥差還是清水衙門,反正就一定有官做,如果運氣好,能夠考中狀元的話,那更不得了,不僅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指日可待,甚至還會成為那些書香門第、名門望族乘龍快婿的最佳人選,真可謂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當然了,科舉考試高中狀元后,所得到的固然誘人,但所要付出的也是巨大的,畢竟進士考試三年才一次,並且錄取率極低,幾千人參加,最終被錄取的也可能才有三四百人,其難度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
因此,在古代,一個讀書人要考上進士是很難的,狀元就更不用説了,那是難上加難,不僅要求考生要有真才實學,能夠得到考官的青睞,而且名字還要起的好,長得還要帥,畢竟,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場是殿試,考生們所要面對的是帝國最高領導人——皇帝,如果一個人名字起的不好(比如起了一個皇帝忌諱的名字),或者相貌醜陋的話,即便身負冠絕天下之才,也是很難入皇帝大人法眼的,依然還是難逃被淘汰的命運,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當然了,有倒黴蛋,必然也有幸運兒,明朝首位狀元郎吳伯宗就因為長得帥而受到朱元璋的青睞,最終完美逆襲成為狀元的!
據記載,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這場大明首次會試中,原本考官們擬定的第一名是一名叫郭翀的考生,而吳伯宗則只排在第24名,24名雖説也還算是個不錯的名次,但離狀元依然是遙遙無期,如無意外,吳伯宗充其量也就是個成績中上一點的進士,狀元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接下來的殿試中,吳伯宗卻憑藉着自己帥氣的顏值,徹底鹹魚翻身,實現了完美的逆襲。
在殿試中,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向考生提問,當他看到原本擬定的第一名郭翀竟然是一個相貌醜陋的人,立馬就不高興了,如此相貌,如何能做我大明帝國首位狀元?豈不是有損我大明形象嗎?
如此一來,朱元璋連向考生提問也免了,而是讓考生們直接站成一排,由他來親自甄選,當他來到一名年輕帥氣的考生面前時,立馬問道:“你叫什麼名字?”考生答:“回皇上,小人名叫吳伯宗”。
朱元璋心裏一琢磨,此人年輕又帥氣,名字寓意又好(“伯”和“宗”都有“首位”的意思),豈不就是上天註定的專員人選嗎?於是大筆一揮,原本第24名的吳伯宗就這樣被欽點為了狀元郎,實現了完美逆襲,而郭翀則成為了榜眼(第二名)。
最冤的就是那位郭翀了,原本好好的,眼看着狀元就要到手了,卻因為自己顏值不佳,竟然被皇帝大人一票否決了,雖説榜眼也算是個不錯的名次,但和狀元比,終究還是相差太遠,算是冤到家了!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不公與殘酷,容不得你半點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