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往往因探究過去而引發未來思考。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個朝代所遺存下來的文物,是見證歷史的證物同時,也是後人對傳統文化的更深瞭解,哪怕是跨國度的異域風情,也是摻合了東方的古老文明。
隨着這兩年文物、國寶方面的節目開播,博物館之旅變得比以往更加熱鬧。走進武漢博物館的起意是"臨時"的,送表妹去漢口火車站時,由於時間尚早,便就去了一趟博物館。但一個別樣的臨時展廳頓説引起我的注意:瀋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
瀋陽故宮,即清入關前的盛京皇宮和遷都北京後的盛京行宮。作為有清一代的龍興之地,這裏是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四位皇帝東巡祭祖駐蹕和尊藏皇家珍寶的重要場所。武漢博物館雖然只是展示瀋陽故宮清代生活用品的一小部分,但足以令遊客感受到清宮帝王生活的奢靡華麗。
在這裏,掐絲琺琅製作用品引起我極大興趣。包括有掐絲琺琅如意、紅木邊掐絲琺琅掛屏、掐絲琺琅勾蓮象耳三足蓋爐、掐絲琺琅象馱瓶、掐絲琺琅玻璃座燈等等。 那麼這掐絲琺琅究竟是什麼?作為歐洲藝術品又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它與景泰藍有什麼關係?
説得直白點,掐絲琺琅就是景泰藍。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能看到的掐絲琺琅多為藍色為基調,但不限於藍色,但藍色處於傳統色調。後期出現的景泰藍有白色基調、黃色基調、紅色基調,但都不是景泰藍的主流,清代宮廷生活用品中的藍色是主流色彩,多與鎏金搭配,彰顯皇家氣派的同時,又符合審美觀。
景泰藍的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代,但最盛行時期是在明代,它在明代的受歡迎程度達到巔峯,但它並不是中國本土工藝品。以出土文物為證,公元前16世紀,塞浦路斯島上出現了掐絲琺琅工藝的雛形,由此證明掐絲琺琅工藝起源於歐洲。
但它是怎麼進入中國的呢?目前説法不一,尚不能確定。有人説是唐朝時期,指日本正倉院有一塊掐絲琺琅的銅鏡(綠)。有人説是宋代,因為宋代文獻中有模糊記載,但記載不太證明這一點,同時也沒有實物證明。也有人説元代時期,通過忽必烈打仗帶回來的,當然還有人直接認為是明初進入中國。
但目前最傾向於的説法是元代,元代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 掐絲琺琅從西域被帶入中國後,融進了中國文化成為了景泰藍。它由元代進入中國發展至明代,其工藝日臻成熟,清代康乾盛世時期達到高峯。
因此,當我們提到景泰藍,就繞不開明朝。當時出現的"景泰年號"就與景泰藍有關,該年號就是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鈺的年號,如果要以一件文物代表各個時期的皇帝,那麼景泰皇帝的代表文物就是景泰藍。
歷史上,景泰皇帝是不幸的,但"景泰藍"卻以他的年號而揚名天下。但縱觀明朝文化,其現象十分有意思,除了景泰藍,還有宣德爐、成華杯、萬年櫃,這些都是以年號冠名的物品。景泰藍的創制是在宣德年間,它的出現在宮廷宮廷之內掀起極大反響,所有御用陳飾都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勝數,全部的瓷料能做景泰藍的都是應有盡有。
到了成化時期,景泰習俗依舊延續,一直沿用之前的燒製方法,也是一直努力燒製,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但此後,景泰藍開始走下坡路,萬曆以後,景泰藍作品少之又少,其質量和工藝也難以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
但不可思議的是,景泰藍在景泰以後就消失了。在世界各大博物館裏都找不到它之後的四朝的任何景泰藍作品,包括成華時期的。有推測是因其成本太高,加上歷史動盪,導致皇家力不從心。而它於明朝最後一個輝煌時期是在隆慶開關以後,是晚明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大量商品開始繁榮,手工業發達,且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態很好,尤其是江南富庶地區。
到了清朝,景泰藍的發展有了嶄新變化,顏色追求豔麗,紋飾複雜,圖案喜慶吉祥,題材豐富,廣泛用於宮殿的擺放與實用器皿的製作,這時期也同時出現了畫琺琅這個品種。比如博物館內展示的乾隆款畫琺琅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但看其他景泰藍作品,其色彩紋飾圖案,都非常符合清皇帝的審美要求,同時這些也是是嚴格規定只有皇家才能使用,只有很少量的景泰藍製品用於封賞二品或是以上大員和對於宗教高僧及其廟宇供奉之用。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景泰藍工藝的最輝煌時期,也是工藝完美成熟的最高峯,這個時期的品種最為繁多,但景泰藍珍品相對的流傳下來較少,因為製作的成本極高,所以製作數量極少,一般精品基本上集中在清朝嘉慶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