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和蒙古人輪流做莊統治世界的那500年!
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顯著最驚人的發展是,突厥人和蒙古人從廣闊的原居住地中亞向四處擴張。這些遊牧民幾乎佔領了除遙遠的邊緣地區日本、東南亞、南印度和西歐以外的整個歐亞大陸。
在這幾個世紀中,遊牧民的擴張明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000-1200年):突厥人興起。突厥人先是作為阿拔斯王朝的僱傭軍,隨後便統治了這個王朝。他們賦予行將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並擊敗拜佔廷和印度斯坦,將其疆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印度北部。
第二階段(1200-13O0年):蒙古人入侵。蒙古人不僅吞併了中亞、東亞和俄羅斯,而且侵佔了穆斯林中東,從而突然終止了穆斯林突厥人的擴張。
最後一個階段(13O0-150O年):蒙古帝國崩潰。蒙古帝國的崩潰為突厥人的復興,為伊斯蘭教突厥人再度進入基督教歐洲和印度斯坦掃清了道路。
本文將一一敍述這三個階段,以及它們在整個世界歷史中的意義。
一、突厥人在伊斯蘭教世界中的優勢
突厥人操同一語系的語言,但不是同一種族集團,他們因都説一種或另一種突厥語而共同聯結在一起。儘管他們種族上是一個混雜的民族,但一般説來,他們看上去更像高加索種人,而不像蒙古種人。到6世紀中葉,他們統治了從蒙古到奧克蘇斯河即阿姆河的廣大平原地區。從8世紀起,由於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並在怛邏斯打敗了中國人(751年),突厥人日益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
突厥人對奧克蘇斯河對岸的偉大的阿拔斯王朝的反應,同日耳曼人對萊茵河對岸的羅馬帝國的反應極為相似。首先是文化上的影響:野蠻的突厥異教徒屈服於高級文明的物質誘惑,皈依了伊斯蘭教教義。與此同時,如前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的軍事機構一樣,突厥人開始進入哈里發王朝的軍事機構。由於他們是具有高度靈活性的騎兵射手,因此,很快就表現出優於他人的軍事素質,在哈里發軍隊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隨着哈里發王朝的日漸衰弱,突厥僱傭軍同日耳曼僱傭軍一樣,由原先的僕人變成了主人。
他們在巴格達廢立統治者,並將哈里發們相繼監護起來。大約970年,突厥民族的一支塞爾柱人,順利通過邊境,進入穆斯林地區,不久便獨攬了這裏的政權。1055年,當哈里發宣佈塞爾柱酋長託格盧爾·貝伊為"蘇丹",即"君主"時,這一政權被正式承認。儘管哈里發名義上仍是帝國的首領,但實際的統治者從此便是突厥人蘇丹。在好戰的突厥人的領導下,伊斯蘭教帝國的邊境這時進一步擴張到兩大地區。
一個地區是小亞細亞,幾個世紀以來,小亞細亞一直是基督教拜佔廷勢力抵抗阿拉伯伊斯蘭教多次進攻的堡壘。但1071年,在小亞細亞東部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塞爾柱人大獲全勝,俘虜了拜佔廷皇帝羅曼努斯四世。這一戰役是中東歷史上決定性的轉折點,因為它隨即引起了拜佔廷敵對派系間的內戰。事實上,曼齊刻爾特戰役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種派系間的鬥爭;如今這種派系鬥爭的繼續,又使突厥人未受到任何抵抗便進入了小亞細亞。為在突厥部落酋長的行政部門中謀取職務,彼此不和的拜佔廷官吏和軍官相互競爭,將許多城鎮和要塞奉獻給了侵略者。而且,農民因不滿拜佔廷官吏的腐敗和剝削,雖不信任,但卻屈從地接收了他們的新主人。
因此,11至13世紀,小亞細亞的大分部地區,從希臘和基督教地區變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區,而且一直存留到現在。此外,拜佔廷因小亞細亞的喪失,變得內部空虛;小亞細亞作為一個行省,過去曾為帝國提供了大量税收和大批軍人。君士坦丁堡如今就像一個架在枯瘦的軀體上的大腦袋。
曼齊刻爾特的勝利,對塞爾柱人來説,是前進中的一大步,使他們重建了即將滅亡的哈里發統治。馬里克沙(1073-1092年)在位時期,塞爾柱帝國達到鼎盛,統治了敍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以及小亞細亞。在塞爾柱人的支持下,文化事業極為繁榮,以波斯的語言、文學和藝術的成就最為顯著。但塞爾柱的優勢只是短暫的,馬里克沙死後,繼承人之間你爭我奪,封地成為世襲,帝國開始分裂。帝國的這一分裂,使12世紀十字軍征服聖地成為可能。
另一個結果是,小亞細亞西部出現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繼續高舉伊斯蘭教的旗幟,兵臨維也納城下,並在20世紀前,統治着整個中東地區。
正當塞爾柱人向西挺進,追求名望,尋找戰利品時,其他突厥人也在東部擴張,向巨大的寶庫印度進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叫馬哈茂德(997-1030年)的人。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為基地,幾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區進攻,最終吞併了旁遮普,此後,旁遮普一直成為穆斯林地區。
馬哈茂德熱心於搗毀印度教徒的神廟,砸碎他們的偶像,因而得一綽號"偶像破壞者";他的這一熱心以伊斯蘭教信條為基礎:對神作任何肉眼可見的描畫,都是有罪的。
馬哈茂德及其追隨者們被狂熱的伊斯蘭教一神論所激發,來到印度,不僅為了掠奪,而且為了改變異教徒的信仰,或消滅他們。
另外,這裏還涉及到社會衝突問題,即兩個不同社會的衝突:一個社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另一個社會則以種姓制度為基礎,而這一種姓制度以不平等為先決條件。
因此,
正是從這時起,這裏開始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的鬥爭,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半島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紀,馬哈茂德的繼承者們被另一個以廓爾為基地的突厥王朝所取代,廓爾也在阿富汗境內。在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人的領導下,廓爾突厥人向南挺進至古吉拉特,向東進入恆河流域。1192年,他們佔領了德里,並將德里作為印度突厥蘇丹的王國的首都。在這次戰役中,佛教寺院被破壞,大批僧侶遭屠殺,以致佛教在其發源地從此再也沒有得到恢復。
突厥人不甚費力地在一個人口絕對超過他們的國家裏安置下來,之所以能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印度古老的軍事戰術。這種戰術,同1500年前反對亞力山大時的戰術一樣,是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的。其步兵通常是一羣渙散的暴民,而他們自吹自擂的象隊,對抵抗穆斯林騎兵毫無用處。
印度的種姓制度同樣具有破壞作用,而且是一個更為致命的弱點,它使能參戰的人僅限於"剎帝利",即武士階層。其他人都未經過訓練,而且對作戰也毫無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階級分化將壓迫者地主同農民分隔開來,使社會等級更加支離破碎。因此,人民大眾或是採取不關心的態度,或是歡迎侵略者,信奉他們的宗教。這種情況後來反覆多次出現。在現代,英國統治者之所以能像前突厥人蘇丹那樣,從德里統治印度,原因也就在於此。
二、成吉思汗
在突厥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的同時,遙遠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領正在開始他的征服生涯;這一征服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的形成。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生於1167年,是一個較小部落首領的兒子。鐵木真12歲時父親中毒身亡,結果,這位未來大汗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慘。
鐵木真精通部落政治這門複雜的藝術,它需要將忠誠、狡猾、無情的背叛及自身的勇猛等各種因素創造性地混合在一起。正是由於這一點,他能戰勝早年的地位低下,在轉而反對他的首領,並消滅所有對手之後,最後完成了蒙古各部落的統一。1205年,在"庫里爾台",即蒙古各部落酋長會議上,他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
現在,他能滿足野蠻的遊牧民族的征服和掠奪慾望。據説他曾説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在這方面,成吉思汗與在他之前的草原征服者們沒任何區別。那麼,為什麼只有他註定成為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呢?這個問題頗為吸引人,因為,作為一個蒙古人,
成吉思汗沒有其他遊牧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過100萬人,這最多隻能為他提供125000名軍人。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他怎能成為近乎名副其實的"世界的統治者"呢?
成吉思汗從各遊牧武士所具有的內在優勢入手。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戰演習的不斷訓練。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服,外備新馬作為補充,能在極少休息、吃飯的情況下騎馬連續行軍幾天幾夜,他們將"閃電戰"引入13世紀的世界。據説,他們在匈牙利平原作戰時,三天走了270英里。他們用皮袋裝水;皮袋沒有水時,又能充氣在游泳渡河時使用。他們通常靠農村居民生活,然而,如有必要,也喝馬血、馬奶。從小學到的打獵技術,使他們能控制長距離飛奔的馬羣。
蒙古人最喜歡的戰術是假裝潰逃,這時,敵人很可能會一連好幾天追逐他們;結果只能是受騙中計,遭到伏擊、全軍覆沒。其他戰略戰術還有:將樹枝拴在馬尾巴上,揚起灰塵,以及讓假人騎在多餘的馬上,給人以大部隊在行軍的假象。
蒙古人最基本的武器是大型混合弓,這種弓比英國人的長弓更具殺傷力,其穿甲箭能在600呎內殺死敵人。這是蒙古騎兵使用的一種可怕的武器;他們能在騎馬飛奔時射出所配備的30支箭。其他裝備包括鋼盔、輕便獸皮盔甲、馬刀,有時還有一支帶掛釣的長予和一把釘頭錘。蒙古馬僅在空曠的牧區牧放,漫長的嚴冬裏沒有避寒之地,沒有乾草或穀物作為補充飼科。這雖使得它們體格不很高大,但卻非常能吃苦,且適應性強。"即使今天",一位權威人士説:"在牧區用套索捕捉一匹蒙古馬,裝上馬鞍,不需要再餵食,能連續騎100多英里,這是常見的事。但第二天就不能再騎這麼遠了,得將它放牧好幾天才行。"這對蒙古人來説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他們戰時備有大批新馬,能按需要連續不斷地換着騎。
成吉思汗為遊牧民族傳統的技術增添了新的技能和裝備。這些技能和裝備,絕大多數是從中國人那裏學來的,其中包括強有力的石弩、攻城槌和坑道工兵;坑道工兵能將地道挖到城牆底下,然後用火藥把城牆炸掉。這樣,成吉思汗為無與倫比的騎兵射手增加了攻城武器;這種武器在攻佔帶有防禦工事的城市時,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人還是從事間諜活動和心理戰的能手。戰前,他們儘量收集有關敵人的道路、河流、防禦工事、政治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情報。他們還派間諜散佈蒙古勢力強大,任何抵抗都無濟於事的謠言,使敵人士氣低落。戰鬥中,他們採用殘酷的恐怖戰術,以削弱敵人的土氣。戰俘被迫站在隊伍前列向自己人進攻;而攻城時稍遇抵抗,便將全城居民屠殺殆盡。
最後,成吉思汗的偉大戰略獨具一格:他在進攻強大的帝國之前,十分注意征服他的遊牧鄰邦.他非常熟悉中國傳統的分而治之的戰略,或如中國人所説的"以夷制夷"。過去,許多遊牧部落的酋長,因同時遭到帝國軍隊和敵對部落的進攻而被消滅。因此,成吉思汗的戰略是,首先聯合"所有住在氈制圍牆的帳蓬裏的人們"。
三、早期征服
即使具有軍事天才和精良的武器,如果不是恰好出現在適當的歷史關頭,成吉思汗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的征服者。若在漢朝或唐朝,團結強大的中國能輕而易舉地制止他
;最強盛時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能阻止他。
然而,13世紀初期,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卻完全不同了。中國這時已分成三個小國:統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党項人建立在西北的西夏王朝。中國的西面,是建立在綠洲城市如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基礎上的喀拉汗國;喀拉汗國西邊,奧克蘇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國花刺子模,再往西就是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但是,花刺子模和阿拔斯王朝這時均處於衰落時期。
1205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為附屬國。1211年進攻中國的北方,佔領了長城以北地區,然後於1213年,突破長城防線,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他已劫掠佔領了北京,而且得到了那些知道如何圍攻城市的中國人和知道怎樣開發和管理農業社會的外國人的幫助。按照他的總戰略,這時,成吉思汗轉而進攻周圍遊牧部落的領土。1216年起於滿洲的金國淪陷,1218年朝鮮失守,次年喀拉汗滅亡。
完成上述地區的征服後,他已接近花刺子模邊境,並於1219至1221年,佔領了這個國家。富饒且古老的城市如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巴爾赫均慘遭搶劫,居民們被大批屠殺,只有熟練工匠倖免於死,被送往蒙古。中國一位道士當時旅經此地,這樣記載道:"我們經過偉大的城市巴爾赫,這裏的居民前不久因反抗成吉思汗而慘遭屠殺,不過在街上,我們仍能聽到狗叫聲。"
其實,巴爾赫已變成一座鬼城,而且是遭到如此厄運的許多的城市中的第一個。花刺子模的受侵害的統治者躲到裏海的一座小島上避難,並死於那裏,而他的兒子則向東逃到印度。但在印度河上游沿岸,他又被無情的蒙古軍打敗,於是逃亡德里;這裏的突厥人蘇丹因被殘殺嚇呆,准許他在此避難。
蒙古人並不滿足在中東和印度取得的這些驚人的勝利。他們轉而向北進攻高加索,在那裏打敗了格魯吉亞人。隨後,繼續向烏克蘭挺進,
1223年,打垮了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80000俄羅斯軍人。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因西夏反對他的統治而返回蒙古,再次指揮對西夏王朝的戰役,並獲得勝利。這是他的最後一次功績,不久以後,即1227年,他去世了。
遵照遺囑,他被埋葬在家鄉,他生前選擇的一棵大樹下。為了確保墳墓的位置不被發現,護送屍體到現場的人全被殺害。
四、蒙古帝國
王位空缺兩年後,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在位期間(1229-1241年),他繼續對歐亞大陸兩端約相距5000英里的中國和歐洲征戰。在中國,1234年蒙古人殲滅了北方金朝的殘兵,隨即進攻南宋。宋兵頑強抵抗,戰爭持續了45年,最終被徹底消滅。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兵15萬,被派往歐洲西部。1237年秋,他越過伏爾加河中游,進攻俄羅斯中部各公國,佔領了一個又一個城鎮,其中包括當時不太重要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他已逼近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諾夫哥羅德,但他擔心春雪可能將騎兵困在泥濘中,因而突然撤兵南下。
兩年以後,1240年夏,蒙古人從高加索基地再次進攻俄羅斯南部,到12月,佔領了俄羅斯古都基輔。蒙古人對當地居民極為殘暴,當時一位僧侶記載説,倖存者寥寥無幾。第二年,蒙古人繼續西侵,進入波蘭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志軍3萬人。然後,穿過冰封的多瑙河,佔領薩格勒布,最後到達亞得里亞海岸。
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利亞海到日本海的歐亞大陸廣大地區。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台大汙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幹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
這些來自東方的陌生的騎手影響甚大,以致在遙遠的、倫敦附近的聖奧爾本斯,馬修·帕里斯修立在其編年史中這樣記敍道:
像成羣的煌蟲撲向地面,他們徹底劫掠了歐洲東部;焚燒與屠殺使這裏變成一片廢墟。經過薩拉森人的國度後,他們剷平城市、伐光林木、推倒堡壘、拔掉蔓藤、搗毀公園、屠殺市民和農民。如果他們偶爾饒恕了某些哀求者,還要強迫這些淪為最低層的奴隸站在隊伍的前列,去同自己的鄰邦作戰。那些假裝打仗或幻想逃跑的人,被韃靼人追回後統統殺個掉;而為他們勇敢征戰的人,卻也得不到任何酬謝。可見,他像對待牲口一樣虐待俘虜。
他們野蠻殘忍,與其説是人,不如説是鬼;他們酷愛喝血,撕吞狗肉人肉,身穿牛皮,手持鐵盾;他們身材矮胖,體格健壯,不屈不撓,戰無不勝;他們的背後毫無遮蓋,胸前披掛鎧甲;他們非常喜歡喝純羊血,騎高大健壯的馬;這些馬吃樹枝樹葉;他們由於腿短,只有藉助於三級階梯才能騎上這些馬。他們沒有人類的法律,不懂得任何安慰,比獅子熊羆還要兇猛;他們擁有牛皮船,一般10至12人一條;他們會游泳,又會駕船,因此,他們能無阻礙地渡過最寬、最急的河流;他們在沒有血作飲料時,就喝濁水、泥水。
他們配有單刃劍和匕首,是出色的弓箭手,當遇到敵人時,不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饒恕。他們除本族語言外,不懂得其他任何語言,而他們的語言也無人知道。因為時至今日,沒有任何途徑可接近他們,他們也未曾離開過自己的國家,所以,無法通過人類的普通交往,瞭解他們的習俗或人們。他們同妻子一起,帶着羊羣到處遊牧;妻子們也像男人一樣學習打仗。因此,他們閃電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燒殺搶掠,使每個人膽戰心驚,無比恐懼。
這些令人懼怕、帶來災難的人是否會撤退是歐洲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蒙古的政治發展過程回答了這個問題。窩闊台去世五年後,其子貴由才繼位為大汗。在這一動盪時期不可能有較大的遠征,而在嗜酒如命的貴由統治的短短兩年間,遠征也不可能。
貴由之後,王位又空缺了三年,最後,成吉思汗的有才能的孫子蒙哥(1251-1259年)繼位。魯伯魯克的威廉曾談到這位新大汗打算繼續入侵歐洲。他説蒙哥的大臣曾問過他"法蘭西王國的情況,那裏是否有許多羊、牛和馬,他們是否最好立即進攻那裏,並完全佔領它。"最後的決定是,完成對中國南部的征服和攻佔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蒙哥把這兩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交給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旭烈兀。前者被派往中國,後者派往中東。
蒙古人迅猛地掃蕩了中亞、中東和東歐,可是,在中國則陷入困境:同中國人的大規模戰鬥打打停停地持續了數十年。按照中國人的標準,宋朝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王朝,但對蒙古人來説,征服宋朝卻比征服中東的穆斯林統治者要艱難得多,儘管後者離蒙古權力中心更遠。
在對中國的征戰中,蒙古人再度顯示了他們從事大規模戰略包圍戰的完善戰術。除沿長江推進並攻取宋朝首府杭州外,忽必烈還從西、南兩翼包圍宋朝。經過大規模戰役,他侵佔了四川、雲南、安南和東京,從四面八方將宋王朝團團圍住。1277年,佔領南方大港廣州,三年後,在海南島沿海消滅宋朝海軍,從而完成了對中國的征服。
1259年,在進攻四川期間蒙哥去世,忽必烈當選為繼承人。作為大汗,他將帝國首都從蒙古的哈拉和林遷到華北的北京。他忠實於成吉思汗最初提出的征服世界的計劃,在戰勝宋朝後,又發動了新的戰爭,從陸路侵略東南亞半島諸國,經水路進攻爪哇和日本。難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馬可·波羅這樣寫道:忽必烈是"從我們的祖先亞當到現在,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最強大的統治者,他擁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廣闊,財富最充裕。"
與此同時,旭烈兀已渡過奧克蘇斯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敍利亞。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説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8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沾污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裏被馬活活踩死。在以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從而完成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征服。
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裏大敗蒙古人。失敗的一個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汙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繼承空缺的王位,但卻遭到堂弟,俄羅斯金帳汗國大汗別爾克的反對。實際上,別爾克已皈依伊斯蘭教,對旭烈兀消滅哈里發政權極為憤慨,以致兩人漸漸開始公開對戰。作為防禦措施,旭烈兀再次渡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一支精疲力盡的部隊,其中絕大多數是非蒙古人。
這支軍隊的失敗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誌着蒙古帝國衰亡的開端。
五、蒙古帝國的衰落
儘管在巴勒斯坦吃了敗仗,但這時的蒙古帝國仍是一座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龐大建築,除成吉思汗最初征服的地區外,它還佔有俄羅斯、中東和中國。蒙古陸軍在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緬甸一帶活動,而海軍則在進攻日本和爪哇。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這時確已開始崩潰,實際上僅幾十年後,它便不復存在。
當然,其原因並不僅在於敗給了馬木魯克軍隊。捲入那場戰鬥的蒙古軍隊很少,蒙古人仍在期望能迅速前去報復;這種報復,是以往少數贏得個別戰鬥勝利的對手所逃脱不了的。然而,這種情況這次卻未再發生,其原因是帝國的崩潰過程已經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説,這種崩潰與過分的擴張有着密切的關係。在擴張到歐亞大陸兩端之後,即使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蒙古人,這時也發現他們正陷入困境。除在巴勒斯坦的失敗之外,1285年至1303年,蒙古人對印度的進攻也被德里的突厥人蘇丹所擊退。在東南亞的緬甸和越南,蒙古人還發現森林作戰完全不同於平原上的騎兵襲擊。
蒙古海軍的海外征服也未能奏效。1291年,派去進攻琉球羣島的艦隊甚至連這些島嶼都沒有找到;一支派往爪哇的遠征部隊,兩年後,損失慘重地撤了回來。最大的海外征服是進攻日本,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遠征軍。日本人頑強抵抗,最後被一股西南台風所營救;這股颱風吹毀了敵人的船隻,日本人感激地稱它為"神風"。這樣,在海上如同在森林裏一樣,蒙古人的擴張受到了限制。
然而,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兩端和海上諸島難以征服,
對蒙古人來説,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首要的問題是:同佔領國人民相比,他們人數太少,太不開化。
正如普希金所説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因此,
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
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仰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併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
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將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裏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將成為中國式的皇帝。
作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與他爭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鬥爭,忽必烈才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堂弟,控制着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爭位,於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內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於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於王朝內部的爭鬥。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
他以大不里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於大汗)。
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立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並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
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不久以後,只有蒙古本土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着純蒙古血統——在那裏,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復興
由於蒙古人人數極少,因此,他們源源不斷地招募大批突厥人入伍。然而,隨着蒙古帝國的分裂,這些穆斯林突厥人立刻佔據了顯著的地位,與蒙古人入侵前他們在哈里發王朝所佔據的地位相同。為了控制歐亞大陸中部平原,這時一批批軍事冒險家層出不窮。其中最著名的是帖木兒,歐洲人稱為塔米蘭。他於1369年佔領撒馬爾罕,由此向各處出擊。首先消滅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兒汗國,然後打敗了俄羅斯的金帳汗國和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甚至還侵入印度,洗劫了德里。
帖木兒決心將首都撒馬爾罕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因此,每次戰鬥之後,他都要送回滿載戰利品的車隊,以及工匠、藝術家、占星術家和文人等。鼎盛時期,帖木兒帝國的疆土從地中海延伸到中國;他在1405年去世之前,正準備入侵中國。然而,在他去世之後,其帝國的分裂比蒙古帝國還要快得多。
繼帖木兒之後,最顯著的發展是穆斯林突厥人在印度和拜佔廷的擴張。13世紀,在蒙古人的威脅的逼迫下,德里的突厥人蘇丹僅控制着印度北部。
14世紀,隨着這一威脅的消除,他們開始向南擴張,抵達吉斯德納河,佔領了印度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然而,帖木兒的侵略,使當時的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許多小國,這些小國由突厥人統治,沒有一個有足夠的力量來恢復德里蘇丹的統治。同時,伊斯蘭教勢力對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擴張,引起印度教教徒的反抗,結果形成了印度教大國維查耶那伽爾,其領土包括吉斯德納河以南整個印度地區。這就是16世紀,當另一個穆斯林突厥人王朝,莫卧兒帝國,從外部強行統一印度半島時,這裏所存在的分裂狀況。
與此同時,
在中東,奧斯曼土耳其人在損害拜佔廷的情況下,使伊斯蘭教的疆土不斷擴展。
這些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乘塞爾柱帝國衰微之時,進入該帝國,在小亞細亞的西北角定居下來,那裏距分隔歐亞兩洲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峽不到50英里。1299年,這些土耳其人的首領奧斯曼擺脱塞爾柱君主的統治,宣佈獨立,並將他的國家從地位低下的小國,發展成為以其名命名的、偉大的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人征服的第一步,是佔領殘留在小亞細亞的拜佔廷領土。由於基督教農民對拜佔廷當局的不滿,以及從中東各地蜂擁而來、同基督教異教徒作戰的伊斯蘭教武士的大力支援,1340年,這一征服宣告完成。接着,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首次插足於歐洲,於1354年在加利波利建立一個要塞。他們選擇了一個幾乎沒有比這更好的時機進軍歐洲。這時,敵對的基督教教會之間的衝突,拜佔廷、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諸國的相互競爭,將巴爾幹半島弄得四分五裂;而且這些國家均處於衰落時期。另外,同小亞細亞的農民一樣,巴爾幹半島的基督教農民也對統治者不滿。西方基督教國家已經分裂,它們即使願意,也無法援助巴爾幹半島各國;何況,天主教和東正數之間早已存在着隔閡,它們並不願意予以援助。這便為奧斯曼土耳其人掃清了道路,並且,他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好時機。
1362年,土耳其人佔領阿得裏安堡;1384年,奪取索非亞,從而包圍了君士坦丁堡。然而,1402年,帖木兒打敗並俘虜了他們的蘇丹,隨後幾十年,他們被迫轉移。但帖木兒的統治只是曇花一現,1405年他的去世,使奧斯曼土耳其人獲得自由,得以重建他們的統治,繼續對外侵略。終於
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從而結束了長達1000年的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又稱拜占庭帝國)歷史。15世紀末,除幾座由威尼斯控制的沿海堡壘外,他們已統治了多瑙河以南的整個巴爾幹半島。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義
1000年至1500年間,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的一個結果是在歐亞大陸出現了新的勢力平衡,其中伊斯蘭教是主要的、決定性的力量。15世紀後期,當西方開始海外擴張時,伊斯蘭教已在陸上朝四面八方擴張。奧斯曼土耳其人正渡過多瑙河進入中歐;中亞除東部邊緣地區外,全部皈依了伊斯蘭教;莫卧兒人將開始實際上對整個印度半島的征服。
而且,伊斯蘭教正向歐亞大陸核心區的遙遠的邊緣地帶推進。在非洲,伊斯蘭教從兩大中心穩步傳入內地。它從北非沿岸穿過撒哈拉大沙漠傳入西非;在這裏,許多黑人穆斯林王國蓬勃興起。同樣,它從東非沿岸的阿拉伯殖民地傳入內地各國,其中包括基督教努比亞王國這一王國後被伊斯蘭教征服,並皈依了伊斯蘭教。
阿位伯和印度商人還將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在這裏,同在非洲和文明程度較低的其他地區一樣,皈依伊斯蘭教比較容易,因為這一新的宗教儀式簡單,適應性強。所有要成為穆斯林的人,只須反覆唸誦這句話即可:"找證明,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新增加的伊斯蘭教儀式,通常接受並尊重當地的習俗和傳統。因此,這一宗教信仰的傳播不是靠劍,而是靠商人不引人注目的工作;這些商人通過學習當地居民的語言,接受他們的習俗,同他們的婦女通婚,改變他們的新親屬和商業夥伴的信仰,來爭取他們。
下面這段話,描寫了這些商人傳教士所使用的方法,雖説是在菲律賓,但也能説明早期其他島嶼的類似情況:"這些穆斯林採用當地人的語言,按受他們的許多風俗,同他們的女子結婚,購買奴隸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後,成功地擠進了地位最高的首領的行列;這些對於他們將自己的宗教傳入這一國家較為有利。"
1292年,馬可·波羅訪問費萊克(今亞齊)時,發現那裏有許多穆斯林。"眾所周知,費萊克人民過去都是偶像崇拜者。但是由於同經常乘船來此的薩拉森商人接觸,現在,他們都改信了穆罕默德的教義。"到15世紀末,伊斯蘭教向東最遠傳到菲律賓的棉蘭老島。馬六甲的穆斯林國家,是著名的商業中心,控制着經過海峽的所有貿易,在傳播伊斯蘭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吸引着來自印度和整個東南亞的商人,而且通過提供指導富裕的贊助人的機會,吸引了著名的教師和經師。馬六甲最大的成就是,使爪哇皈依伊斯蘭教;爪哇的穆斯林君主,推翻前印度教的麻喏巴歇王國的勝利,正是這一皈依的標誌。
若把東南亞看作一個整體,那麼,穆斯林主要的中心正如所期望的那樣,是那些貿易交往最為活躍的地區: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羣島。
在這五個世紀中,伊斯蘭教傳遍歐亞大陸,使其領土幾乎增加兩倍,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7、8世紀,在初期擴張階段,伊斯蘭教已將地中海變成了穆斯林湖;而在晚期擴張階段,它又使整個印度洋成為穆斯林湖。
這意味着當時,尤其是1295年伊兒汗國信奉伊斯蘭教以後,從亞洲運往歐洲的所有貨物,實際上是沿穆斯林所控制的陸路水路運輸的。1240年後的幾十年裏,雖然蒙古帝國使歐亞大陸間的安全旅行和貿易成為可能,但這幾十年只是早期和晚期擴張階段中的一個插曲;而在這一時期,阿拉伯突厥人控制着中亞和中東,在中國和西方之間築起了一道屏障。
到1500年,伊斯蘭教的繼續擴張,還使它成為一股世界力量,而不僅僅是中東的勢力。這一點至今仍深刻地影響世界事務的進程。如今印度半島之所以分成兩部,穆斯林政治集團之所以在東南亞影響甚大,伊斯蘭教之所以成為非洲的一股強有力的、迅速發展的勢力和佔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人們的信仰,原因就在於此。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他們還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相互影響。眾所周知,在技術領域裏,蒙古統治下的和平導致了中國發明的大批傳播,其中包括火藥、絲綢、機械、印刷術和鍊鐵高爐等。在伊兒汗國統治的波斯,也可看到這種相互影響的情況;波斯因所處的地理位置,受到了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影響。據瞭解,中國炮兵曾去過波斯,在蒙古軍隊中服役;另外一位名叫傅夢之的人提出了中國的天文學原理;中國醫生曾在伊兒汗朝廷裏工作;中國藝術家曾對波斯的微型繪畫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另一方面,歐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貿易和外交領域中。在首都大不里士,聚居的意大利商人們生意十分興隆;伊兒汗國從他們中間徵募了一些使者和翻譯,讓他們肩負着各種使命,前往歐洲。其中當然有馬可·波羅,他在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從中國到波斯、同伊兒汗國的大汗結婚以後,繼續向威尼斯航行。
最後,由這種相互影響提供的機會,又被正在歐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這一點具有深遠的意義,直到現在,仍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影響。歐亞大陸其他各文明過於一成不變。最初,伊斯蘭教世界似乎很容易適應和改變新的東西。儘管伊斯蘭教有其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原始背景,卻非常善幹接受已形成的偉大文明,創造新的、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東西。但是,這引起了伊斯蘭教教義與希臘唯理論哲學及科學之間的必然、內在的緊張關係。哈里發馬蒙(813-833年)早年曾大力支持古典名著的翻譯,信奉唯理論者的學説,認為《古蘭經》是人創造的,並不是永恆的。但他的繼承者則完全不同,他們支持保守的神學家,這些神學家指責所有科學的、哲學的推測,認為這將導致異端和無神論。
在人們開始相信尋求上帝比了解自然更為重要的意義上,這一點意味着經院哲學的勝利。中世紀早期,蠻族入侵後,這種經院哲學在西方也很盛行。當時羅馬教皇統治了文化生活,神學被公認為各門科學的"皇后"。如今,在伊斯蘭教世界,隨着蠻族——十字軍、柏柏爾人、貝都因人、塞爾柱人和蒙古人——的一系列侵略,出現了同樣的發展情況。在這裏,如同在西方一樣,人們面臨巨大的災難,為了得到救濟和安慰,只得求助於宗教信機。但在西方,經院哲學最終追到駁斥並被取代,而在穆斯林世界,它卻一直居統治地位至19世紀末。
伊斯蘭教著名的神學家加扎利(1058-1111年),在其著作《哲學的矛盾》中,猛烈地攻擊了整個世俗學派。他爭辨説,神的啓示是真理的最終源泉,理智應用於摧毀信任本身。他受到了穆斯林亞里土多德學派的著名哲學家伊本·路西德(1126-1198年)的挑戰。伊本·路西德生於西班牙的科爾多瓦,被西方人稱為阿成羅伊。他在《矛盾的矛盾》一書中宣稱:認識應服從理性的判決,哲學對伊斯蘭教並無害處。但他決不是一個唯理論者,他強調民眾應接受"神學"教育,因為他們在理智上既不期望、也不具備哲學推理的能力。然而,他所認為的能接受"哲學"教育的知識階層,卻拒絕他的主張,指責他虛偽,懷疑他是無神論者。
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社會學之父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在其著作中反映了這一正統派反應的廣度。他最先將歷史看作是關於諸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科學,而不是當時傳統的編年史和有關某一事件的作品。然而,這位學識淵博、富於創造力的思想家,卻認為哲學和科學是無用、危險的。他説:"應該明白,哲學家所持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物理學問題對我們的宗教事務或日常生活來説,無關緊要,所以我們對此不必理會。……任何研究它[邏輯學]的人,只有在完全掌握宗教法規,且研究了《古蘭經》的解釋和法學之後,才應從事這項工作。不懂穆斯林宗教科學的人,是不應致力於此事的。因為缺乏這一知識的人,幾乎無法躲避有害面的侵蝕。"
因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智力的發展與創新停止了;在歐洲諸大學極度活躍的同時,伊斯蘭教學校卻滿足於死記硬背權威性的教科書。800至1200年,穆斯林世界遠遠超過西方,但到16世紀時,這種差距已經消失。此後,西方迅速發展,突然跑到了前面,而伊斯蘭教世界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下面這段話生動地描寫了這兩個世界間的差別:"白晝逝去了,伊斯蘭教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的太陽的光芒,它象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有些明亮的星星也閃爍着各自的光芒。但在新的一天——文藝復興——的黎明,月亮和星星卻都變得暗淡無光。"
西方和歐亞大陸其他文明之間,也呈現出類似的差別。原因很簡單,只有西方實現了趨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轉變。印度和拜佔廷均被伊斯蘭教征服,陷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之中。中國雖然反抗蒙古人的統治,並於1368年將他們驅逐出去,但卻表現出強烈的民族優勢感——一種對外國以及蠻族的所有東西近乎本能的敵意和輕蔑。148O年,俄羅斯也取得了推翻蒙古統治的勝利,但長久的創傷依然存在。這個國家已拒絕西方吹來的清新之風達兩個半世紀之久;因此,蒙古人的思想和習俗已為莫斯科大公國和東正教的專制主義鋪平了道路。
在這一般格局中,唯獨西方是個例外。只有西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出現了以新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文明。這一新文術立即表現出自身的優越性,不僅傳入歐亞大陸,而且傳遍全球。接下里的兩篇文章,我們將首先介紹位於伊斯蘭教世界兩側的傳統的拜佔廷文明和儒家文明,然後再分析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革命的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