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特朗普有點像魏延每日雜談
6小時前
原創:一棵青木
什麼叫政治智慧,當一個政治家有多難。
我今天用諸葛亮殺魏延的典故,讓大家一窺政治家的奧秘。
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剛見到魏延,就稱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建議殺之。
從事後的種種史實來看,諸葛亮應該沒説過這句話。
因為魏延在蜀漢政權裏深受重用,也屢立大功,諸葛亮數次北伐,魏延都算是北伐軍裏的副統領,絕對的二把手,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數十年前就這麼排擠魏延,不可能如此對其如此重用。
但即便如此,諸葛亮死後,他也要殺魏延,而魏延也確實叛變了。
忠誠能幹又孤傲的魏延
魏延是能臣,而且是忠臣。
自投奔劉備以來,魏延忠心耿耿,且屢立大功,極受重用。
蜀漢的幾次奠基之戰,魏延均有參與,為劉備斬將奪旗。
論功行賞時,魏延被封為“揚武將軍”,地位僅次於五虎上將。
魏延到底立了多少功,劉備到底有多喜愛魏延,從這個封賞裏可見一斑。
魏延領軍駐守漢中區域長達十餘年,甚至劉備率領蜀漢大軍傾巢而出伐吳時都讓魏延留在了大後方。
這可是蜀漢的核心精華地區,還敢在後方空虛時讓其獨領大軍。這説明劉備不僅相信魏延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相信魏延肯定不會背叛他。
趙雲老死後,五虎上將已經全部不在人世,魏延就是先帝冊封的第一武將。
除諸葛亮外,魏延在軍中的地位和威信最高,他的能力,也匹配的上這個地位。
而諸葛亮,也很依賴並重用魏延。
出兵伐魏大小戰事,基本都有魏延的身影。
諸葛亮北伐必帶魏延,可不是為了看着他,而是為了讓魏延出力建功的。
魏延的一生,除最後一次反叛外,其餘的履歷均無可挑剔,忠誠又能幹,國之棟樑。
但魏延這個人,有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極其孤傲。
魏延眼高於頂,目空無人,除五虎上將和諸葛亮之外,整個蜀漢政權的同僚裏就沒有一個魏延看得起的人,也不尊敬任何人。
魏延不屑結交,還不留口德,人緣極差,史書用了下面這四個字來形容魏延
驕矜高做
到了最後,魏延甚至連諸葛亮都不怎麼服。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三國志》
簡單的説,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提出想分兵出擊,他領兵1萬,走子午谷出奇兵,和諸葛亮的主力在潼關會師。
而諸葛亮認為這個計謀風險太大,成功的概率太低,蜀國經不起折騰,每次都否決了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
然後魏延就説諸葛亮膽小如鼠。
諸葛亮活着的時候都快壓不住魏延了,一旦諸葛亮死了,魏延還會服誰?
從魏延的性格來看,他只服比他強的人,從來不服弱者,連好臉色都懶得給。
劉備是很強,但劉禪很弱啊,滿朝文武也只有諸葛亮一個能打的,剩下的無論資歷還是能力,確實都不如魏延。
諸葛亮很擔心這個。
政治家的謀略
六出祁山後,諸葛亮的身體終於扛不住了。
在五丈原的秋風裏,一再吐血的諸葛亮,意識到自己快不行了。
一旦自己死了,那魏延就是個大麻煩,功高震主,無人可制。
幾十年前魏延的腦後有沒有反骨諸葛亮確實不知道,但這個時候,魏延的腦後是真的有反骨的。
除掉魏延,對蜀漢政權是有好處的。
但魏延一輩子忠心耿耿,從未犯錯,還屢立大功,為軍方的一號大將。
如果諸葛亮敢無故擅殺魏延,那蜀漢立刻就會變得離心離德。
莫須有這種罪名,諸葛亮可沒權利對魏延用。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現在打算怎麼處理魏延這個問題。
普通人一般只有兩個選擇:
1、等魏延真正開始叛亂的時候,再讓後人定他的罪,後人的事後人自己操心,反正我諸葛亮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2、直接殺了魏延,為了蜀漢江山的穩定,我諸葛亮一個人承擔這個污名。
真這麼做的人,不是諸葛亮,是豬葛亮。
方案1是肯定不能選的,蜀漢底子太弱,經不起內鬥,鬥一次就完了,大家全部一起完蛋。
方案2也不能選,你咋就這麼篤定魏延會反,萬一你看走眼了呢,你這麼無故擅殺忠臣,以後團隊還怎麼帶,還有誰肯給蜀漢賣命?
做出這兩個選項的人,説一聲豬葛亮根本就不冤。
諸葛亮被梁啓超譽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做出的安排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樣。
瀕死之時,諸葛亮將統兵大權,交給主管後勤的文臣楊儀,命令魏延領兵斷後,命令馬超的弟弟馬岱效忠魏延,暗中待命。
諸葛亮在的時候,尚且奈何不了司馬懿,如今諸葛亮死了,蜀軍沒了主心骨,繼續北伐註定是全軍覆沒,所以蜀軍必須撤退。
楊儀也非常有才華,後勤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條,但楊儀不會領兵,沒有任何造反的能力。
將大軍交給楊儀,可確保蜀軍一定會選擇撤退,大軍回朝後,可重整旗鼓,重立核心,再度北伐。
楊儀斷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沒能力也沒膽魄和司馬懿對決,但楊儀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人,領兵後撤是沒有問題的。
楊儀是諸葛亮死後,蜀軍最佳的領兵人選。
而且,楊儀還和魏延的關係非常之差,可趁機試探魏延對蜀漢政權的忠心和服從程度。
如果魏延服從蜀漢政權,那就應該聽丞相的命令,先撤回蜀中,畢竟這個時候諸葛亮代表的是劉禪的權威。
假如劉禪願意給魏延統兵大權,那你魏延下次北伐帶領大軍便是,和諸葛亮無關。
但如果魏延只是服從活着的諸葛亮,而不服從蜀漢政權,那一定不會聽從這樣的安排,這樣的人應儘早除之。
如果魏延願意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那是蜀漢的幸事,可得一大將庇佑,諸葛亮很欣慰。
如果魏延不願意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那諸葛亮可在餘威猶存的時候,用計謀擊殺魏延,替劉禪消除後患,諸葛亮也很欣慰。
令楊儀掌軍,就是對魏延的一次服從性測試。
不管結局如何,諸葛亮都欣慰。
這就是一流政治家的謀略。
魏延之死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魏延那裏傳達諸葛亮的命令。
結果魏延説:
“丞相雖死,但某還活着!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
“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制?”
意思就是,丞相雖然死了,但我還活着啊,北伐大事豈能因諸葛亮一人的死亡而終止。
而楊儀一介書生,我魏延這種大丈夫,豈能聽從這種人的命令。
潛台詞:丞相打不過司馬懿,我來打,我覺得司馬懿很弱。
領兵替楊儀斷後是不可能的,楊儀的所有兵權也得給我,他這種人也配領兵?
楊儀也不傻,聽了這兩句話之後立刻拔營起寨,全速撤退。
魏延的那部分軍權我不要了,你斷後還是不斷後我也不管了,我先帶兵跑了再説。
楊儀在軍中的威望和地位遠不如魏延,打仗能力也遠不如魏延。
如果魏延真的不聽從丞相的遺令,那楊儀還真鬥不過魏延。
楊儀想跑,魏延不同意啊。
你跑可以,你不能把兵帶走,我還得繼續北伐呢,好不容易丞相不在了,如今蜀漢我最大,大丈夫建功立業就在此時。
司馬懿算老幾,諸葛亮打不過不代表我一定打不過,以前我只是讓着諸葛亮而已。
於是魏延立刻領兵全速撤退,也不打魏國了,更沒有幫楊儀斷後,而是帶着兵抄近道跑到了前面,把楊儀部隊的後路給斷了。
駐紮於險要之地,斷楊儀後路,甚至連橋都給燒了,雙方對峙,我就不讓你退兵。
魏延的抗命行為,把整隻蜀軍置於隨時可能全軍覆滅的危險境地。
楊儀給成都發去密信,説魏延謀反。
魏延也給成都發去密信,説楊儀謀反。
雙方的密信幾乎同時抵達。
但整個蜀漢的大臣,眾口一詞的認定魏延要謀反。
一方面是因為魏延的行為確實不合常理,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魏延的人緣太差了,滿朝文武居然沒有一個人替他説話。
當劉禪的聖旨抵達後,魏延的軍隊自動潰散了,因為大家的妻兒老小都在成都。
而魏延,也被馬岱給一刀殺了。
三國演義中魏延是在兵強馬壯時被馬岱給偷襲致死,這並不符合史實,但魏延確實死的很窩囊,麾下全部倒戈,自己落荒而逃,被馬岱帶兵擊殺。
五虎上將之下的第一人,諸葛亮死後蜀中的第一重臣,就這麼死了。
死的時候,蜀漢的滿朝文武全部認為魏延該殺,沒有一個替魏延打抱不平的。
諸葛亮不敢保證魏延一定會謀反,但諸葛亮一定知道魏延對蜀漢政權的威脅。
魏延確實很能打,但如果壓不住,那就不是人才,而是炸彈。
路已經給了魏延,選擇權也給了魏延。
最終選擇死路的是魏延自己,全天下人無一人會指責諸葛亮和劉禪。
蜀漢政權的威嚴和凝聚力,沒有因魏延的死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
所謂算無遺策,説的就是這種計謀。
不管你怎麼選,我都不會輸,在這個基礎上,再慢慢圖大的成果。
用通俗的話説,就是萬事都想着穩中向好,不到絕境從不冒險。
所以諸葛亮才會被評為老成謀國的一流政治家。
魏延和諸葛亮的差距,不是一點點,而是天差地別,智者和莽夫的區別。
你有沒有覺得,特朗普這種二愣子在某些地方非常像魏延。
雖然有一定能力,也做出過很多成績,但離老成謀國差遠了,還眼高於頂,到處得罪人。
整天正事不幹,天天想着弄子午谷奇謀,幻想一夜之間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成績。
這種人,就不適合當治理一國的政治家。
真的,我越看越覺得特朗普像魏延。
早晚是被一刀咔嚓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