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以後能少走彎路。但有的時候家長管多了,孩子會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長大以後不能獨自面對困難,有的時候家長管的松一點,又怕孩子的價值觀樹立的不完善,影響以後的發展。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教育的“尺度”問題,那麼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家長們如何才能正確地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和教育呢?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曾經指出,家庭教育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對孩子心理狀態的關注,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應當採取科學的方法,積極地與孩子溝通,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教育孩子。
要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就得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有針對性地來引導孩子的健康發展,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加完善的品格。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家長對孩子應當做到“兩不管三不慣”,運用這樣科學的教育方法,可以把孩子培養得更加優秀。
一、不管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作為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應該橫加干涉,要知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能提高孩子做事的專注度。
二、不管孩子的求知慾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異,出類拔萃,因此在孩子成長階段,對於求知慾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在面對困難時,都會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因此產生對於知識的渴望,這便是求知慾的由來。
家長們不應當阻攔孩子的求知慾,而應當鼓勵孩子把求知慾發展成長期的對於知識的探索,這對於孩子價值觀的樹立和自我認知都有着重大的影響。只有保持探索知識的慾望,才能成為更加淵博的人。
一、違法亂紀的行為不能慣
家長們應當從小培養孩子對於規則的認知以及遵守規則的意識,一個小小的違法亂紀的行為,很有可能發展成嚴重的犯罪。有時候,孩子很難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家長們應當嚴肅地來進行教育説明,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二、偷懶逃避的行為不能慣
孩子們在成長階段還經常出現的一個行為就是偷懶逃避,家長們應該鼓勵孩子積極地面對困難,不能選擇逃避。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應當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不能有偷懶的想法,這樣孩子才能勤奮上進,養成自己的規劃習慣。
杜絕偷懶逃避等行為,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古今中外的優秀人士,都是自控能力一流的人,如果連自己都約束不了,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呢?
三、素質不高的行為不能慣
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從之”。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對於素質不高的行為,例如:不敬師長、説髒話等等,家長們都應該重視起來,從一開始就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的素質。
家長們也應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良好品行來直接影響孩子,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好榜樣。擁有良好的品德,以後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一個素質不高的人,是很難收穫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