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十幾萬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包圍數量更多的匈奴,斬首十一萬?

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李牧大破匈奴前,趙國大將樂乘猛攻燕國。
樂乘統領數萬大軍,從晉陽北上,不到三個月,攻佔燕國上谷郡全境。
李牧十幾萬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包圍數量更多的匈奴,斬首十一萬?
接着樂乘回師邯鄲補給,再統領數萬人沿着黃河而下,奪取臨樂、龍兑等城邑,隨後轉身渡過唐河與北易水,將武陽以南的汾門城也拿下。
趙國攻佔燕國上谷郡後,北方領土數百公里與匈奴接壤,趙國與匈奴的大戰不可避免。
公元前245年,北國奇寒,一連幾個月漫天雪花,無處可避風雪嚴寒。匈奴人的帳篷不知被壓垮多少,羊圈裏不知凍死多少綿羊。一開春冰雪卻未融化,倖存的牛羊無草料可食,北方大漠盡是苦寒之地景象。
匈奴單于派人聯絡各部落,準備集中軍力南下搶掠一番。可是近二十年李牧在長城一帶嚴防死守,即使匈奴人從長城缺口處突入,各地要塞也是堅壁不戰。村落牧民各自修築土城,不善於攻城的匈奴人往往只能無功而返。
匈奴單于打算越過趙國長城,深入趙國境內,將洪壽山和夏屋山之間的牛羊掠走。
李牧十幾萬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包圍數量更多的匈奴,斬首十一萬?
這一年初夏,匈奴單于派河套王從河南地起兵,攻打趙國雲中郡。雲中郡的原陽是趙國騎兵大本營,但原陽的騎兵要對抗河套王,絕無可能將軍隊派往其他地方。
單于在開動大軍前,先用河套王的兵力,牽制趙軍長城一線的軍力,特別是拖住機動力強的趙國騎兵,單于兵法素養並不差。
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之上,營帳一座連着一座。人影綽綽,成千成萬的戰馬奔躍嘶叫。匈奴單于、左賢王、右賢王、東胡王等大小几十個王的兵力集結完畢,人數二十多萬,兵威赫赫,足以與中原任何一個諸侯正面硬捍。
這日天高氣爽,長空萬里,一碧如洗。單于領着大小王祭過天地,誓師出征。二十多個萬人隊披甲上馬,先後出發。各隊保持數里的距離,一列列的排在大漠之上。大漠中風沙如刀,匈奴大軍絲毫不以為意。行了數日,地上草木漸多,接近趙國長城。
大軍過趙國長城邊塞,留下一個萬人隊做策應和牽制,其餘人馬繼續南下,目標直指洪壽山和夏屋山之間的大山谷。
此前李牧不但向匈奴人示弱,而且廣散間諜探知匈奴動向。匈奴單于南下,李牧怎能不知,他早已布好口袋,就等單于來鑽。
李牧所在的北方五郡,由於牧民多,且全民皆兵,兵力不下三十萬,但騎兵主力被匈奴河套王牽制在原陽和長城一線。李牧用兵車三百乘、騎兵一萬三千人,勇士五萬,弩兵十萬,總計約十七萬人,採用伏擊的方式,準備一戰定乾坤。
十七萬包圍對方二十幾萬,並非孫子兵法寫的要十倍於敵人才可以圍,如果合理利用地形,人數比對手少,照樣可以包圍對手。
李牧設計的包圍圈,就是洪壽山和夏屋山之間的大山谷,山谷南面是要塞新城,城池頗大,李牧在這裏囤積戰車三百乘,軍器糧草無數。
李牧十幾萬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包圍數量更多的匈奴,斬首十一萬?
現在李牧的口袋很清晰,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洪壽山和夏屋山,是口袋的主體,口袋底部是新城,袋口是雁門山南麓。李牧趙軍的主體,是弩兵十萬。
此戰趙軍損失約四萬五千人,匈奴則超過十一萬人陣亡。
李牧對付匈奴的戰術,就像教科書一樣,明白無誤地告訴後世中原人:對付匈奴,弩兵大有可為。
匈奴人的騎射,其弓箭適合中遠距離進攻,這讓中原人無法肉搏。而中原的弩兵,其十二石強弩是用腿拉開的,這比用手拉開的弓射程更遠。弩兵,正是匈奴人的剋星!
十多年後,李牧全殲秦軍十萬左右兵力,打得秦軍主將桓齮逃亡燕國,改名換姓叫樊於期。李牧位居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名至實歸的,他用兵能力,比廉頗肯定強,比王翦可能還要稍強一點,與白起在伯仲之間。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牧十幾萬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包圍數量更多的匈奴,斬首十一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