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金韻梅。來源:棗木夾子的博客
金韻梅(1864 年 4 月 4 日-1934 年 3 月 4 日),是中國第一位獲得美國醫學學位的女學者。
前言:
她 1864 年 4 月出生在中國寧波,2 歲時因父母去世,被美國傳教士夫婦領養,她的成長歲月在日本和美國度過。她是一名醫生、醫學教育家、民間大使、政治家、演説家,她會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五種語言,她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女子醫院院長、女醫學堂堂長兼總習;在清末明初的中國和世界舞台上,她如鑽石般熠熠生輝,在當年《紐約時報》的多篇報道中,她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古老帝國的新女性”、“當今世界最傑出的女性之一”,但今天的我們,對她知之甚少。
撰文 | 王丹紅(《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責編 | 李曉明
● ● ●
2017 年 2 月 6 日,《賽先生》發表文章“雅妹豆腐 100 年:紀念先驅博士後”(鏈接:雅妹豆腐 100 年:紀念先驅博士後),作者為旅美科學史學者方益昉。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首位旅美女醫學博士金韻梅(1864-1934)作為“中國第一位旅美博士後所做的工作——也是她最耀眼的貢獻:從 1904 年 4 月 10 日起紐約媒體公開推薦中國醬油和豆腐等豆類製品,呼籲增加人體蛋白質攝入來源。”
方文激起了我深深的興趣,但詳細查閲資料後,我發現有幾處疑問值得商榷(詳見文末),而且金韻梅的歷史貢獻遠不止於此,她的一生堪稱傳奇。
金韻梅的出生
►麥嘉締夫婦
1864 年 4 月 4 日,金韻梅出生在中國寧波一個牧師家庭,父親金麟友是美國長老會在中國最早的牧師之一,母親“阿霞”畢業於寧波長老會的女子寄宿學校,金韻梅有一個大她 5 歲的哥哥。
在金韻梅 2 歲時,1866 年 6 月下旬,一場疫病襲擊寧波,她的母親和奶奶相繼染疫去世。1866 年 8 月 4 日,年僅 31 歲的父親也染病去世,怙恃俱失的兄妹倆,被父母亦師亦友的長輩、美國傳教士麥嘉締(Divie Bethune Mccartee)夫婦收養,這成為金韻梅生命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麥嘉締先生 1820 年 1 月出生在美國費城一個牧師家庭,父母均是蘇格蘭移民的後裔,在他出生後不久,全家遷居紐約,他 9 歲時參加了一個自然科學的系統講座,對科學產生了深厚興趣,開始自己做實驗採集標本,14 歲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學院(後為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三年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當時美國的醫學教育為三年制。1840 年,20 歲的他大學畢業獲得了醫學學位(Medical Degree,M.D.)。畢業後不久,他曾報名應徵到夏威夷工作的醫療傳教士職位,但未能成行。
這時,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中國和英國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中國戰敗。1842 年 8 月 29 日,兩國政府代表在南京簽署“大不列顛帝國女王和大清皇帝間的和平、友好和商業條約”,又稱《南京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包括:清朝和英國停戰並締結永久和平及對等關係;清政府開放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五外港口,進行貿易通商;清政府將香港島永久割予英國等。這是清政府第一次因戰敗而簽署的割地條約,並代表了清廷將開户對外貿易,以及鎖國政府的終止。
《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通向世界的第一道門户。1842 年一位著名的中國少年、15 歲的容閎隨傳教士布朗先生(Rev. Samuel Robbins Brown)到香港學校,並於 1847 年隨布朗先生到了美國。
1843 年,美國長老會向中國派遣了第一位醫療傳教士——麥嘉締,10 月,23 歲的麥嘉締從紐約出發,自西向東,經過近 5 個月的航行,於 1844 年 2 月抵達香港。6 月,他作為首名被派往寧波的傳教士,乘船到寧波,也正是這個月,中國和美國開始磋商條約,7 月 3 日,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在澳門的望廈村簽訂了兩國間的第一個外交協定——《望廈條約》,這個條約與《南京條約》相似,但更長也更細緻,還包括了一系列《南京條約》中沒有的條例,例如第 17 條規定美國人可以在五個條約港口購買地產來建教學、醫院和墓地;第 18 條文化條款“準合眾國官員自主中國各方士民人等孝悌各方語言,並幫辦文墨事件......並準其採購中國各項書籍”;第 21 條規定美國人不受中國司法管轄,亦即享有“治外法權”;第 33 條規定禁止販賣鴉片,違反該規定的美國人受中國司法機關判處等。
《南京條約》和《望廈條約》的簽訂與實施,影響了金韻梅的一生。
1845 年,麥嘉締在寧波城附近的一處鄉村醫治一名傷者時,結識了傷者的侄子、12 歲的金麟友。當時金麟友的父親已去世,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貧苦,於是,麥嘉締將金麟友帶至長老會在寧波剛開辦的一所男子寄宿學校——崇信義塾。在學校裏,金麟友結識了他未來的妻子、長老會開辦的“女子寄宿學校”學生“阿霞”。
金麟友畢業後在教會辦的走讀學校教書,阿霞幫忙在婦女中傳教,1859 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他們為這個男孩取名金佩稟,此時,正值中英間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1861 年,太平天國的軍隊攻入杭州,佔領了包括寧波在內的浙江大片地區,麥嘉締夫婦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幫助他們度過了戰亂歲月,其間,麥嘉締先生還作為翻譯隨美國外交官前往南京,與太平天國政權接觸。
1863 年,戰事平息,金麟友作為美國傳教士的助手,到餘姚恢復傳教工作,一年後,他被授職為牧師,是長老會最早的中國牧師之一,1864 年 4 月 4 日,女兒金韻梅出生。
成長歲月 中西合璧
麥嘉締夫婦終生沒有自己的孩子,他們收養了十多個孩子,包括金家兄妹,在這些孩子中,金韻梅和麥嘉締夫婦最為親密,在他們的身邊長大成人,儘管她一直稱呼他們為“麥先生、麥師母”。
在金韻梅培養的過程中,麥嘉締夫婦終始尊重她的中國傳統。“她沒有必要為使用刀和叉而放棄她的筷子。她可以在自已的頭頂上帶一塊油布飾品、梳着明亮的辮子,穿着中國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繡短褲跑來跑去,是日本的學校裏,在學習任何英語課程之前,她上了常規的經典中文課程。”之後,他們帶她到美國繼續完成教育。
1869 年 3 月,5 歲的金韻梅隨麥嘉締夫婦從中國回美國休假,在美國一年半的時間,“麥嘉締夫婦待韻梅如女兒,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給她所有的機會和指導,在美國期間,她學會了講英文。”1870 年 11 月返回中國後,麥嘉締夫人繼續每天教她學習。
麥嘉締在寧波辦了醫院和孤兒院,但受到寧波長老會其他傳教士的反對,1872 年,麥嘉締關閉了醫院和孤兒院,辭去了在長老會近 30 年的傳教工作,離開寧波前往上海。在上海,麥嘉締在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中國政府首次向日本派出使團,他被推薦為翻譯隨團前往。
1872 年,8 歲的金韻梅隨麥嘉締夫婦到日本,在 1872-1880 八年間,麥嘉締嫺熟的中文水平受到中日雙方的尊重,他在日本教育部工作,金韻梅在這裏完成了她的小學和中學教育。此時,日本正處於民族統一和向西方學習的“明治維新”(1860 年代-1880 年代)之初,一片生機勃勃氣象。
1913 年 2 月出版的《東方評論》(Oriental Review,1913,Feb.P 239)記載了這一時期金韻梅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麥嘉締醫生是一位熱忱的科學家,在他的文學和外交知識學習之餘,他還發表了有關比較解剖學、心理學、植物學、動物學方面的演講,帶領學生到公園遠足......,金韻梅在麥嘉締先生細心指導下學習文理知識,她在麥先生的大圖書館中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孩提時代的她參加了大型的教授聚會,客人們在聚會中同時講法語、德語和英語,加上在首都其它社交活動,賦予她極為廣泛豐富的知識和經歷。”
金韻梅成年後回憶説“我並不是刻意地選擇我的專業,這是我從小學習自然科學的結果,我的養父對研究的熱愛潛移默化影響了我,讓我對科學和醫學產生了興趣。”
在日本期間,金韻梅喜歡穿中式服裝:有盤口的寬鬆的上衣和褲子,她和同齡的幾個好友組成了“亞洲文化協會”,每兩週在一個朋友家聚會:玩遊戲、讀自己寫的文章......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長成後要做一名老師、要到歐洲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在 18 歲以後要自己照顧自己。
紐約女子醫學院
►美國第一所女子醫學院創始人布萊克威爾(Blackwell)姐妹
左:Elizabeth(1821.2.3-1910.5.31),來自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右:Emily(1826.10.8-1910.9.7),來自 Radcliffe Library
在金韻梅的人生和事業上,除了麥嘉締夫婦,來自英國的布萊克威爾(Blackwell)姐妹對她產生重要的影響,姐妹倆是分別是美國第一位和第三位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她們創辦了美國第一所女子醫學院,一生社會正義、為女性權益呼籲、奮鬥。
1880 年 5 月,16 歲的金韻梅隨麥嘉締夫婦離開日本,乘船前往美國。William Shurtleff 等所著《金韻梅醫生傳記》顯示,一家三口在紐約港登陸,金韻梅當時沒有護照,她是作為麥嘉締夫婦的養女獲准入關。
在紐約,麥嘉締夫婦將家安在紐約市第二大道 230 號(No.230 Second Ave, New York City)。在紐約黑麥女子學校上了一年大學預科後,1882 年秋,18 歲的金韻梅入學紐約附屬婦幼醫院女子醫學院。
這是一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故事。
紐約女子醫學院是由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Elizabeth Blackwell)和艾米麗·布萊克威爾(Emily Blackwell)姐妹於 1868 年創建,這是美國第一所女子醫學院,1876 年,這所女子醫學院成為三年制學院,1893 年成為四年制學院;1899 年,在培養了 364 位女性醫生後,這所醫學院併入康奈爾大學醫學院。
布萊克威爾姐妹出生於英國,幼年時隨家庭移民美國。年輕時的伊麗莎白志於學醫,但當時的美國醫學院只接受男生,在被 12 所醫學院均被拒絕後,1847 年 10 月,26 歲的她終於被紐約上州的私立日內瓦醫學院錄取,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學習,1849 年 1 月,她成為美國第一位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
妹妹艾米麗的求學之路同樣坎坷,她的求學申請曾被七所醫學院拒絕,1853 年,被凱斯西斯儲大學錄取,1854 年,她成為美國第三個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
作為美國女性醫學學者的先鋒,布萊克威爾姐妹在獲得醫學學位後,從美國到英國,她們在臨牀實習和求職中仍因性別受到拒絕和種種挫折,1857 年,姐妹倆和 Marie Zakrzewska 共同創辦了紐約婦幼醫院,1868 年,創辦了附屬於醫院的紐約女子醫學院。
►紐約女子醫學院。來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金韻梅是一位幸運兒,1880 年,中美兩國修改了允許華人自由赴美的條約,開始限制華人移居美國;1882 年 5 月 6 日,美國總統簽署了《排華法案》,將華人勞工排斥於美國之外,並嚴格限制華人移居美國,她卻在這年秋天成為第一個在美國醫學院學習的中國女學生,也是迄今已知第一位留學美國的中國女性。
歷史在這裏縱橫交錯。此前一年,1881 年,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澍(1863 年 2 月-1918 年 5 月 4 日)進入美國北卡州三一學院(現為杜克大學)學習。而由中國第一位留學美國的學生容閎(1828 年 11 月 17 日-1912 年 4 月 21 日)倡導主持的中國首屆官方留學計劃則在此時受到挫折。
容閎 1847 年赴美,1850 年考入耶魯大學,1852 年加入美國國籍,1854 年獲耶魯大學文學士學位;學成回國後,容閎倡議並組織了中國首批官派留學生——120 名 12-15 歲的幼童赴美留學,1872 年 8 月,首批幼童啓程赴美國,但到 1881 年,原定 15 年的幼童留學計劃夭折,清政府發令召回全部留學生。
經過三年的學習,1885 年 5 月 29 日,金韻梅以一等榮譽學位畢業於紐約女子醫學院,獲醫學學位,這一屆畢業生共 12 名,中國駐美國大使出席畢業典禮,並向她贈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賀。九年後。1894 年,許金訇從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畢業,成為第二位在美國獲得大學學位的中國女性。
從醫學院畢業後,金韻梅在紐約婦幼醫院任住院醫師 3 個月,之後到費城、華盛頓特區和紐約進一步學習,其間學習德語以閲讀德文文獻;1885 年,她被授予醫生頭銜(Title of Doctor)。1887 年,她成為顯微照相專家,在《紐約醫學期刊》(New York Medical,July 2)發表論文“The Photo-Micography of Histological Subjects”。
1887 年 6 月,23 歲的金韻梅被美國復興會任命為赴中國的醫學傳教士,她和麥嘉締夫婦一同乘船回中國,在船上,她參加了日食觀測團,10 月抵達廈門,但當地的傳教士們不認可一位女醫生,她自己辦起了醫院。
不久後,金韻梅和麥嘉締夫婦染上瘧疾,她關閉了醫院,辭去傳教士工作。1889 年 3 月,三人一同到日本神户治病休養。
家庭和事業
從 1889-1894 年,金韻梅在日本工作生活了 6 年,直到結婚後到美國。
1889 年初,位於神户的監理會傳教士邀請金韻梅協助開展醫療傳教工作,與此同時,麥嘉締也應邀在東京明治學院任教。1889 年 12 月,金韻梅抵達神户,她創辦了婦幼診所,又在自己住宅開設醫療室。工作之餘,她還幫助監理會女子學校的工作、向本地醫生髮表演講、教授本地接生婆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
在神户五年間,金韻梅在公眾中享有崇高的榮譽,日本媒體稱她為“現代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是她所在時代的傳奇。”
大約在 1894 年 11 月,金韻梅和伊波利圖斯·拉索拉·阿馬多爾·席爾瓦(Hippolytus Laesola Silva)在日本橫濱結婚。席爾瓦是一位音樂家和語言學家,比金韻梅小 7 歲,他出生在香港,青年時代在意大利米蘭學習小提琴和鋼琴,曾作為意大利男高音的伴奏音樂家周遊世界。
兩人婚後即離開日本前往夏威夷,1895 年底,他們的獨生兒子在夏威夷出生,但這段婚姻只持續了十年,1904 年,兩人在舊金山離婚,9 歲的兒子隨母親生活。
在夏威夷期間,金韻梅曾申請執業醫生執照未果。1896 年,全家搬至舊金山,1900 年,美國成立移民局,席爾瓦進入舊金山移民局工作。
1899 年,79 歲的麥嘉締在日本生病,健康日益衰退,年底,麥嘉締夫婦回到美國,在舊金山安頓下來,金韻梅和丈夫幫忙照顧麥嘉締先生。1900 年 7 月 17 日,麥嘉締在舊金山去世。
金韻梅結婚後改從夫姓,但在 1902 年初,她的名字再次出現時,改回了原姓,她後來離開丈夫單獨生活,開始了寫作和演講生涯,步入美國上層社會。從《洛杉磯時報》、《波斯頓》到《紐約時報》,當時眾多的媒體報道了這位傑出中國女性。
1902 年 2 月,《大地月刊》雜誌發表了金韻梅的小説《家庭的榮耀:一則來自檀香山中國城的故事》。在另外一篇報道中,她創作了一部名為《張寡婦》的戲劇。3 月,她將 8 歲的兒子託付給加州伯克利的朋友,陪伴三位年輕女士乘船到日本旅行半年。
►隨金韻梅的小説刊出的照片
1903 年 1 月,洛杉磯婦女俱樂部——埃貝爾俱樂部(Ebell Club)宣佈:舉行有關東方文化的四場連續演講,演講人為著名的中國女性金韻梅醫生,四場演講會的票價為 1 美元;3 月 7 日的《洛杉磯時報》評價説:“昨晚,金醫生在洛杉磯醫學協會演講......她的語言是最純正的盎格魯 - 撒克遜(Angelo-Saxon),語調豐富、美麗、抑揚頓挫,充滿幽默,她的臉龐洋溢着愉悦的光芒,聽眾席上笑聲、掌聲不斷。”
1903 年 5 月,她“身着中國皇家旗袍”在芝加哥婦女俱樂部演講,《芝加哥論壇報》寫道,這位嬌小的女士用她甜美的語言説:“我愛美國和中國,我在美國的時間和在中國的一樣多,我驕傲我純正的中國血統——我是一箇中國士大夫家庭的成員,我也確信我是一個真正的美國人。”
1904 年 1 月,金韻梅在波士頓婦女俱樂部演講,《波士頓星期日環球報》(Boston Sunday Globe)的文章寫道:“她是如此豐富多彩又如此簡單,如此嚴肅又如此活潑,聽眾們被她深深陶醉。”“金醫生是怎麼來波士頓的?……大約一個月以前,約翰·L·加納德夫人在自己的莊園裏,第一次將這位新月女性(Celestial woman)介紹給波士頓社交界。”
金韻梅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在演講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她説:“儒家哲學教導中國人過和平而簡單的生活,相對平均佔有財富。”“兩千年來,中國人始終是和平的守護者,和平是中國人的天性。”“與西方人好鬥的天性相比,中國人是和平的,最激烈的戰鬥是與自我的戰鬥,最偉大的勝利是自我剋制。”針當時西方“黃禍”論,她反駁説,鴉片貿易和外國人在中國的各種特權表明,所謂的“黃禍”論毫無根據,“黃禍”遠不能與“白災”(white disaster)相比。
1904 年 3 月,她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參議員 Kean 的府上發表演講,3 月 25 日的《華盛頓郵報》寫道:“她正在作環美旅行,努力在兩個相距遙遠的大陸間創建溝通和理解的橋樑。”
1904 年 4 月 10 日,她第一次演講中談到中國豆製品、豆漿和豆腐(soy sauce and bean cake),《紐約論壇報》文章的標題是:“中國食品:大豆是中國的一道主菜(Chinese Food product: Beans a Leading Article of Food in China)”
1904 年 8 月 12 日,舊金山法官裁判金韻梅和丈夫離婚,孩子歸金韻梅撫養。丈夫提出離婚的理由是“妻子拋棄家庭”,金韻梅聲稱自己是一個“新女性”。離婚後的金韻梅將兒子的姓改為“金”。
1904 年 10 月,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在波士頓舉行,金韻梅是會議 17 名副主席之一,並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10 月 6 日的《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對金韻梅的專題報道。
金韻梅認為日本而非俄國是中國最大的威脅。1904 年 11 月 12 日,她在紐約向美國政治教育聯盟(The League for Political Education)發表演講:“一箇中國女性對東方戰爭的看法”,她説:“從表面上看,俄國人是東方的侵略者,但俄國人進入中國,最終只能被同化……日本作為東方世界的年輕國家,認為必須採取西方戰爭手段來恐嚇東方人民,後者的温和並不意味着無能,而是出於其對暴力的保留態度。”
1905 年 2 月 23 日,在和兒子亞歷山大·金共度過美國國父華盛頓的生日後,金韻梅將孩子亞歷山大·金託付給朋友,自己離開美國回到了中國。
金韻梅的中國使命
►即將回國工作的白秀蘭。來源:棗木夾子的博客
►1914 年中華護士會年會合影,鍾茂芳是唯一的中國面孔。來源:棗木夾子的博客
金韻梅一生始終銘記自己的中國使命。
1905 年夏回到中國後,她應教會友人倪維思夫人邀請,在煙台住了一段時間,兩人共同接待了美國農業部的“亞洲植物獵手”弗蘭克·邁耶(Frank Nicholas Meyers)。受麥嘉締先生的影響,她從小喜歡採集植物樣本,而倪維思夫婦在煙台傳教時,積極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和果樹,如蘋果,如今煙台蘋果全國知名。
1905 年,中國清政府開始推動各項現代化進程。1906 年,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一所面向女婦女兒童的醫院“北洋女醫局”,邀請在四川成都從醫的金韻梅擔任“北洋女醫學堂總教習”,主持女醫學堂工作。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天南地北語音不同,1907 年到天津後,她將自己的中文名字定為“金韻梅”,她的薪水高達每月 300 大洋。
《紐約時報》的文章顯示,在女醫學堂籌辦期間,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致電中國直隸總督袁世凱,請他為好友金韻梅提供幫助。
北洋女醫學堂 1908 年 8 月正式開學,這是中國最早官辦女子醫學院,學院設立兩年學制的護士培訓,培養了第一代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護士。學生們在課堂學習產科學、藥理學、公共健康和免疫等知識,在女醫局實習。
1909 年,華裔澳大利亞人鍾茂芳從倫敦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護理學校畢業,來到北洋女醫學堂任看護教習,她將自己在蓋伊護校的教材翻譯為中文作為教材,1913 年以《看護要義》出版;1914 年,中國看護工作者舉行第一次全國性會議,作為大會副總幹事的鐘茂芳提議將看護工作者名稱定義為“護士”,被接受後,組織名稱也定義為“中華護士會”。
1910 年底,北洋醫學堂第一批 23 名學生畢業。1911 年 1 月,金韻梅以“老親稚子尚久居美國”為由,請假赴美國和英國探親。其間,她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和醫院管理,希望鼓勵一些西方女性到中國幫助發展中國的醫療事業,她介紹自己在天津的工作説,北洋醫學堂的目前的水平不高,只能培養護士而不是醫生,但大量的護士比少數醫生更符合中國目前的需求,4 月出版的《美國護理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報道了她的這一次訪問,並稱她是“最卓越和最能幹的女醫學工作者之一。”
這一次訪問,她帶了一名北洋女醫學堂的畢業生白秀蘭到美國,並幫助她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護理專業學習。白秀蘭學成回國後,在北平協和醫學院工作。
1911 年 2 月,由英國來華傳教士創立的“英國 - 東方禁止鴉片貿易協會”(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在倫敦舉行年會,金韻梅在會上發表演講。
在美國期間,據馬里蘭州《今晚報》報道,在華盛頓特區期間,金韻梅應邀到美國財政部部長夫人 Mrs.Franklin MacVeihg 府上作客。1912 年 6 月,亞歷山大·金從紐約聖約翰軍事學校畢業。
金韻梅這次在美國停留了大約半年時間,其間在美國大學巡迴演講,介紹覺醒的中國女性,並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鴉片問題的文章。
在日本生活過 14 年的金韻梅對日本有深刻了解。1911 年,她在美國表示:中國是美國在遠東最好的朋友,日本對美國有很深的敵意,對菲律賓懷有野心,成為東亞恃強凌弱者。她認為,日本試圖控制東亞事務,中國在日俄戰爭後歡迎日本人,中國學校聘請了數以千計的日本人,日本被看作是我們最堅定的朋友,但事實不是這樣,日本用對待朝鮮的方式來對待中國,日本的教育完全是政治性的:中國留日學生學到的不是有用的藝術和科學,而日本的政治觀念。日本向中國留學生灌輸對政府的敵意情緒,目的是製造中國的內亂,從而趁機在中國獲得優勢地位。
1914 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人考察中國醫學狀況,4 月,考察團到北洋女醫學堂,金韻梅表達了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合作的意向。
1915 年 6 月,金韻梅再次前往美國,12 月,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俱樂部發表演講。1917 年 4 月 6 日,美國通過向德國宣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5 月,21 歲的亞歷山大·金報名參軍,金韻梅應美國農業部聘用調研中國大豆種植和豆製品生產,並在 6 月至 9 月間在中國考察,同時幫助中國農民向美國專家學習先進的棉花種植技術,回到美國後,她在美國農業部位於紐約的實驗室工作。戰爭期間,她曾説,兒子在戰場履行軍人的職責,而自己在後方參與開發新食品,也盡了一份力。
►在美國農業部工作期間的金韻梅;牆上的四字條幅是 1889 年“琴齋錢德培”(時任駐日使館參贊)贈“金先生大國手”。來源:棗木夾子的博客
不幸的是,亞歷山大·金 1918 年 5 月隨部隊赴法國戰場,9 月 29 日在戰場犧牲,距離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兩個月。兒子的犧牲給金韻梅巨大打擊,她在晚年回憶説:“他為什麼而死?我們和那場戰爭有什麼關係?”
戰爭結束後,金韻梅繼續大豆研究,但農業部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已下降,直到 1930 年代,“黑色風暴”對美國土壤造成極大破壞,大豆的固氮能力使其再獲重視,在商業巨擘如亨利·福特的推動下,大豆在美國開始商業種植、製作成食品,百年後的今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豆生產國,這裏有金韻梅先驅性的貢獻。
►金韻梅的兒子從聖約翰軍事學校畢業時的照片。來源:棗木夾子的博客
定居北平
1920 年夏,56 歲的金韻梅回到北平定居,她的主要工作是參加多項社會工作、參與燕京大學清河實驗區的工作。一位到北平考察的捷克青年普實克(Jaroslav Prusek)租住了金韻梅的房子,兩人成為忘年之交,她向他回憶了自己的一生,表達了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極力讚美和對日本人盲目學習西方的批評,她蔑視一切革命者和時髦學者,包括梁啓超、孫中山和胡適等,而對袁世凱表示讚賞和惋惜,這位文學青年在後來寫成了一本書《我的中國姐妹》,介紹了金韻梅晚年的生活情況。
1934 年 2 月,金韻梅受涼咳嗽病重,在協和醫學院被診斷為肺炎,3 月 4 日,在協和醫學院逝世,享年 70 歲。葬禮在協和醫學院禮堂舉行,燕京大學神學教授劉廷芳主持儀式,胡適、蔣夢麒、梅貽琦、司徒雷登、以及美國駐華大使出席。按照她的遺願,把她安葬在自己位於海淀的農場裏,遺產的大部分捐贈給燕京大學和天津的木齋中學。
教育部授予捐資興學一等獎狀,她的墓碑墓碑正面寫着:“金韻梅大夫之墓”,“生於有清同治三年四月四日”,“卒於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四日”;墓碑背文字是教育部頒發獎狀全文:
謹錄
教育部甲字第一百四十二號
捐資興學一等獎狀
北平市已故金韻梅,先後捐助私立燕京大學價值—萬五千元之房屋地基暨現金六千二百元,又捐助天津私立木齋學校洋文書籍一百五十餘卷,約值千元,兩共計達二萬元以上。按照捐資興學褒獎條例之規定,特授予一等獎狀。此證。
教育部部長王世傑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
今天,金韻梅的墓地已不復存在,她的墓碑保存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裏。
►金韻梅墓碑。來源:mingxialiuyue 的博客
附對方文的幾點疑問
我在 google 上檢索金韻梅的資料,三篇重要的文獻資料出現了:
第一篇是作者“棗木夾子”所著《金韻梅大夫略傳》;
第二篇是 2014 年美國 Rutgers University 歷史系博士生 Matthew Roth 的博士論文:《神奇大豆:將大豆帶入美國農場、飲食和文化之問》( Magic Bean: The Quests That Brought Soy into American Farming, Diet and Culture);
第三篇是 2016 年由美國“大豆信息中心”出版的一本書:《金韻梅醫生傳記——第一位在美國獲得醫學學位的人》( 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THE FIRST CHISNES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讀畢這些資料,《賽先生》文章《“雅妹豆腐 100 年:紀念先驅博士後”》令我產生幾個疑問:
首先,“雅妹”的正式中文名應該是“韻梅”,這是金韻梅 1905 年從美國回中國工作後的正式名字,也是 1934 年 3 月她在北平逝世後其墓碑上的名字:“金韻梅大夫之墓”;
第二,1885 年 5 月 29 日,經過三年的學習,21 歲的金韻梅在美國紐約婦幼醫院附屬女子醫學院被授予醫學學位(Medical Degree,這是一個大學本科醫學學位,而非《賽先生》文章中所寫“1885 年 5 月,金韻梅......正式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醫學博士”學位是 Doctor of Medicine, M.D. 在金韻梅獲得醫學學位的第二天,1885 年 5 月 30 日出版的《紐約時報》的文章標題是“Medical Diplomas For Women”;美國媒體對她的諸多報道均稱她為“第一個畢業於美國女子醫學院的中國人”;
第三,1885 年 5 月,金韻梅在獲得醫學學位後,曾用三年的時間在費城、華盛頓特區和紐約進修專業,並有幾個月的時間在紐約育嬰醫院等接受住院培訓,1888 年,她被授予“醫生頭銜”(Title of Doctor),而非《賽先生》文章中所説的“她於 1888 年正式獲得第二個博士頭銜,成為獲得 MD.PhD 雙學位的早期女性學者。”
第四,1917 年 4 月 6 日,美國對德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開始研究戰爭中的食物供應;6 月,受美國政府派遣,53 歲的金韻梅回中國收集大豆資料,1917 年 6 月 10 日的《紐約時報》文章稱:“對金醫生的任命標誌着美國政府首次將此權力授予給一位中國人。”《賽先生》文章稱“1917 年,金韻梅提議的中國豆類豆腐相關食品微生物研究,正式在美國農業部食品研究中心立項”,此提法欠準確,因為研究豆製品的報告是美國農業部植物專家 Frank N.Meyer(1875-1918)於 1916 年 11 月 21 日向美國農業部提交的,報告的標題是:《中國的大豆奶酪(發酵豆腐)》(Chinese soybean cheese)。
參考資料:
1. 金韻梅大夫略傳 金韻梅大夫略傳 - 棗木夾子 - 博客園
2. 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1864-1934), (Also Known as Jin Yunmei),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4-2016), 2nd Ed., With McCartee Family Genealogy and Knight Family Genealogyhttp://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1864-1934), (Also Known as Jin Yunmei),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4-2016), 2nd Ed., With McCartee Family Genealogy and Knight Family Genealogy - SoyInfo Center
3. Library of Congress Dr. Yamei Kin Dr. Yamei Kin
4. Los Angeles Herald, Number 145, 23 February 1902 PDF Issue PDF (192.38 MB) CHINESE WOMAN PHYSICIAN, PR. YAMEI KIN, TO LECTURE Los Angeles Herald 23 February 1902
5.Fascinating Women: Dr. Yamei Kin July 11, 2010 by Camille Hadley Jones Fascinating Women: Dr. Yamei Kin
6. Divie Bethune McCartee Divie Bethune McCartee
7. Elizabeth Blackwell Elizabeth Blackwell
8. Emily Blackwell Emily Blackwell - Wikipedia
9. 金韻梅:亂世中的憂傷與優雅 金韻梅:亂世中的憂傷與優雅 | 新鮮娛樂
10. 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金韻梅 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金韻梅_新東方司明霞_新浪博客
田濤: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金雅妹——《紐約時報》有關金雅妹的報道 田濤: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金雅妹 --《紐約時報》有關金雅妹的報道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