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一架已經半年多沒有進行任何飛行、世界上最大的貨運飛機出馬?
據報道,波蘭礦業公司KGHM表示它們已經租賃了世界上唯一一架225貨機準備執行從中國運送醫療物資到波蘭的任務。
這些物資從中國購買,包括700萬個口罩、數十萬件防護服、護目鏡,以及全球瘋搶的呼吸機,共計400噸。
隨着全球疫情的迅速蔓延,在經歷了最初醫用防護口罩、消毒液等的短缺後,呼吸機成為新焦點。由於國內疫情已得到緩解,中國呼吸機成了全球呼吸機市場上流通量最大的產品。
那麼,中國能否憑一己之力完全滿足全球對呼吸機的需求?面對暴增的呼吸機需求量,市場佔有率一直不高的國產呼吸機能否藉此迎來翻身仗?
01晉升“香餑餑”
呼吸機之所以珍貴,在於它能通過機械通氣幫助呼吸衰竭或者沒有呼吸意識的病人自主通氣,在各種急救復甦和呼吸支持治療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幫醫生救人搶出時間。
因此也給了不少人錯覺,以為“呼吸機在手,天下我有”。比如俄羅斯有些富豪就自費購買呼吸機,2.3萬美元/台,並且買不止一台。
▵ 截止目前美國累計確診超42萬例,已超過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確診人數的總和
這也是令李曉茹頭大的地方,她身處於呼吸機制造行業,經常發現很多人根本不會用呼吸機,家用、醫用的都搞不清楚。
從標準上來看,常規家用呼吸機為二類醫療器械,醫用呼吸機為三類醫療器械。從連接方式上看,帶面罩通氣的為無創呼吸機,需要經鼻、嘴等氣管切開插管的則是有創呼吸機。家用呼吸機多為無創類型,針對的是有呼吸意識的患者;醫院用的則無創、有創都有覆蓋。
此次新冠疫情主要用到的是高端無創呼吸機和重症有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針對的一般是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李曉茹補充道。
根據技術壁壘的不同,呼吸機價格有高有低。以醫用呼吸機為例,無創呼吸機在國內的價格一般為千元到幾萬元;常規有創呼吸機則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呼吸機中最高端也最為昂貴的有創呼吸機-ECMO價格則為100-300萬元,被視為治療新冠肺炎危重病患的“最終希望”,目前僅有天津匯康可生產,並且規模極小。
至於家用呼吸機,根據一些公開數據,多為幾千元。
與口罩、消毒液不同,呼吸機是一項頗有技術門檻的產業。又因為日常需求不大,所以我國的呼吸機生產企業並不多,在1000家左右。耳熟能詳的就更少,市面上熟知的也就北京誼安、魚躍醫療、邁瑞醫療等品牌了。
此次疫情將呼吸機的重要性推到了一個新高度。根據工信部提供的數據,截至3月29日,中國主要呼吸機企業已累計向全國供應呼吸機2.7萬多台,其中有創呼吸機有3000多台。
需求反作用於供給,生產呼吸機的企業產能也因此不斷拔高。
生產無創呼吸機的魚躍醫療,目前日極限產能已到700-800台,換算下來,一個月能產2萬多台。而在之前,其日產能只有200-250台。而邁瑞醫療則告訴市界,公司在今年二三月每月能產有創呼吸機3000台左右。而在之前,其每月產能則在1000台左右。
疫情還在加劇,很多國家仍未出現拐點。東興證券給出的數據顯示,根據中國確診患者的發病統計來看,新冠肺炎患者中重症、危重症的發病佔比分別為13%、6%。
當下全球對於呼吸機的需求只增不減。而目前的現狀是,美國與德、英、法、意合計現存呼吸機約21.27萬台,合計需求缺口可能達到約99.2萬台。
歐盟委員會曾於3月25日披露,全歐洲呼吸機的供應鏈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0%。面對一機難求的現狀,意大利、西班牙將不再為60歲、65歲以上的患者提供呼吸機;美國特朗普則動用《國防生產法》生產呼吸機。
形勢焦灼下,這一壓力似乎轉嫁到了中國身上。
02 為什麼是中國?
那麼,中國能否憑一己之力完全滿足全球對呼吸機的需求呢?
事實上,呼吸機制造商主要集中在歐盟、美國和中國,其中歐盟佔一半。但不巧的是,歐盟在3月曾宣佈禁止部分醫療防護設備的出口,包括呼吸機。美國雖不是採取限制措施的國家之一,但顯然日益激增的新型肺炎感染人數,呼吸機在美國供不應求,自然無暇出口。
為此,特朗普曾下令要求部分車企生產呼吸機以彌補缺口。但在專業人士看來,這十分困難。
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王文華告訴市界,車企跨界要改建生產線,培訓工人,還要面臨供應鏈環節問題。同時呼吸機作為醫療設備對衞生條件的要求也很高,還要涉及認證環節。這些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
“此外,車企即便能生產出來也不一定能用。”邁瑞醫療解釋,“呼吸機不僅僅是一台機器,因為涉及到醫學領域,所以必須有專業人員進行安裝、校對和調試,如果出現誤差,可能影響到使用效果。”也就是説,後續使用必須要專人維護。
既然海外短期內無法制造,恰好此時國內由於疫情緩解,對呼吸機的需求下降,廠商產能相對充足。於是,中國呼吸機成為了全球呼吸機市場上流通量最大的產品,僅3月下半個月,中國就出口了近2000台有創呼吸機。
那麼,中國的產能足夠支撐嗎?
國內疫情嚴重時,同為抗疫戰略物資的口罩和消毒液都曾嚴重短缺。但很快服裝加工廠、車企等紛紛加入,甚至有企業在兩天之內從頭組織了一個口罩生產線,大大緩解了需求危機。
▵ 2020年2月23日晚,武漢紅十字會醫院ICU病房內正在搶救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呼吸機在搶救中發揮着重
但就算是開足馬力也無法立即滿足呼吸機的需求。呼吸機尤其是重症有創呼吸機的生產,生產門檻並不低。業內普遍認為,從零起步的跨界企業可能要花費18個月才能實現量產。
這其中的難處在於,儘管除了一些關鍵零部件,呼吸機的其他零部件差不多,但是“它的競爭力和差異化體現在它的算法和軟件上。”邁瑞醫療告訴市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從頭起步的企業即便滿足了時間條件,如果無法突破算法、軟件上的技術,也造不出好用的呼吸機。
於是,這便將中國的產能限定在了已有的呼吸機生產廠商上。但這裏卻又涉及到了一個出口資質問題。
並非所有廠商都具備出口資質。我國近1000家呼吸機生產企業裏,擁有出口資質的不足10%;出口還要滿足海外標準,比如在美上市則需獲美國FDA批准,歐盟則有CE認證。
“包裝的時候你會發現出口到不同地區的呼吸機配件、説明書都不一樣。”從事相關工作的王聞遠告訴市界。
從三月底國務院發佈的數據來看,中國目前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21家,只有8家的產品取得了歐盟的CE認證。
最為核心的問題是,中國儘管能生產呼吸機,但是大部分企業為中游本體制造企業,尚未掌握渦輪壓縮機、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技術,十分依賴進口。而如今,隨着疫情停產的影響,很多零部件進不來。這無疑拖累了呼吸機的生產速度。
邁瑞醫療就告訴市界,如今生產難度、成本都在攀升。“我們找了一些可替代的國產廠商,已經在做測試。”
這些條條框框,成了勒緊中國呼吸機制造商的枷鎖。
4月8日,工信部表示,受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應不足的制約,我國呼吸機生產產能不足全球1/5。即使在關鍵零部件保障供應的情況下,想完全滿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不太現實。
03 下一個風口?
這次疫情讓中國呼吸機成為焦點,那麼國產呼吸機能否打一個翻身仗呢?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於我國呼吸機制造起步晚、生產歷史短,而諸如渦輪壓縮機、傳感器、芯片等呼吸機核心部件又極度依賴進口,國產呼吸機很難佔領用户心智,在市場佔有率上並不具備優勢。
根據東興證券數據,在2019年,國內前十大呼吸機銷量排名中,國產品牌僅有邁瑞醫療、深圳科曼、北京誼安三家上榜。
長期以來,國內外的呼吸機市場被諸如美國美敦力、西門子邁柯唯、德國德爾格、瑞思邁、哈美頓、Getinge、GE和飛利浦偉康等國外品牌佔據着。
有意思的是,從全球來看,相對於其他醫療器械設備,呼吸機的市場規模普遍不大。據現有數據統計,2016年全球呼吸機收入在58.8億美元,產量約為660萬台,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儘管我國呼吸機市場保持了持續增長,但在2016年僅為74億元,2018年上升到116億元。
這一方面與行業進入壁壘有關。“呼吸機大部分是三類醫療器械,需要受到監管機構的嚴格管控,另外還涉及很多技術專利,導致普通的製造商根本無法進入呼吸機市場。”王文華説道。
呼吸機對研發極為依賴。在王聞遠看來,某些小廠商技術沉澱不夠、資金實力不強,無法像大企業那樣有平台可以做協同,將產品做到臨牀階段、產品階段。顯然,這種高投入並不足以令廠商動心。
供給決定需求,而需求反作用於供給。實際上,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呼吸機的需求一直不是很突出。
李曉茹提供了一個數據,疫情發生之前,即便是在北上廣深,單個醫院儲存的呼吸機也就10台左右。而且加上呼吸機價格相對昂貴,動輒二十幾萬,若非遭遇新冠疫情一樣的疫情,可能日常只需要普通製氧機等就可以應付治療需求。
疫情讓呼吸機變得前所未有的搶手。這對於國產呼吸機來説是否是個好機會?
在王文華看來,疫情後很多地區都會提高呼吸機的日常儲備數量,需求促使呼吸機廠商數量會快速增長。
此外,由於這段時期歐美國家普遍降低了呼吸機的進口門檻,中國呼吸機供不應求,國內廠商可以借勢與一些國外醫療機構達成長期合作。從以往數據來看,呼吸機海外市場需求強勁。邁瑞醫療幾乎壟斷了醫用呼吸機的海外出口,佔比達7成;魚躍醫療在家用呼吸機出口上也近5成。
令人遺憾的是,比國產呼吸機品牌崛起更先一步的是“類黃牛”的呼吸機倒賣商的肆虐。有呼吸機廠商表示自己就曾接到上千的訂單,具體用途不明。
王聞遠告訴市界,一部呼吸機涉及到終端價格、出廠價格、代理商價格,本就經歷層層加價。如果再有加價倒賣,價格會高到離譜。
本是救命的機器,卻變成了投資利器。諷刺的是,如果這些囤積呼吸機的人不瞭解進出口規則、不符合當地生產標準,就很難將東西賣出去。魚躍醫療董秘陳堅就曾表示,即使辦理了出口,也會因被扣留從而血本無歸。
疫情給了本不起眼的國產呼吸機廠商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專心投入到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讓生產不再受他國制約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