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堂上的文臣武將一波換了又一波,國家的興亡衰敗與他們有着莫大的關係,奸臣使政治腐敗,忠臣一心為國,大部分人是這樣認為的,可一國統治者卻往往抓不住重點,他們總是被奸臣的讒言所迷惑,對忠臣的良言卻不能接受。
楊業為識時務者,順應天下局勢而為自己謀一席之地,宋太祖率軍討伐北漢時,知道北漢有個大將楊業,出於愛才,太宗也花費重金懸賞,希望能夠與楊業見一面。等到他們攻打楊業守衞着的古城時,楊業眼見守不住,便建議皇帝劉繼元投降以活命,雖然這樣做相當於叛國,但最終劉繼元還是聽了他的建議。
不戰而降,這對於太宗的軍隊來説,無疑是有極大利益,所以楊業也被太宗任命為右領軍衞大將軍,從此以後得到重用,但這段歷史記載並不準確,在後世的藝術創作中,楊業被塑造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大將軍,大宋江山的安危與他緊密聯繫着,但根據史料來看的話,楊業雖然是投降了,但他並沒有被太宗封賞過。
真正被封賞的另有其人,有名的便是馬峯和郭萬超等四人,他們接受的賞賜最多,雖然還有投降的臣子也被賞賜了,但名單中從頭到尾沒有楊業的名字。他真正在宋朝官史中出現是在三月後了。
因為此時的朝廷需要一位守衞邊境的防務官,但這也算不得上是什麼大賞賜。不過也有人認為太宗已經秘密賞賜楊業,畢竟賞賜投降的臣子也不是什麼太光榮的事,宋朝重用文臣,相對地武將的位置也有所下降,這便使得楊業的身份有些尷尬。
雖然是被封為左領衞大將軍,但真正論起職權來説,這只是個衞隊的副將而已,而他的另一個官職便是鄭州刺史,但説到底也只是從五品的虛銜,到了宋朝的刺史,已經沒有之前朝代刺史的手握重權了。
按理説楊業在北漢時是個大將軍,建雄軍節度使,正二品官員,也算是有勇有謀了,那為什麼宋朝統治者得到這樣一個人才卻不重用呢?僅僅是被封位小官,就連宋史中也沒有詳細記載過楊業。
其實與政治相結合的話,這也大概能理解了,即使楊業在軍事方面給上很優秀,但朝廷上向來不缺人才,楊業並不是唯一人選,楊業的家世背景和當朝的體制促成了楊業在宋朝的尷尬地位。
統治者最怕的就是臣子有二心了,可偏偏楊業有過先例,他的父親楊信曾經是麟州刺史,這裏的刺史可是重要得多了,手握兵權,在當時羣雄割據的年代,楊信一家也是很有名了。子承父業,楊業被父親送到了軍隊歷練,初露鋒芒,只可惜他效力的是後來建立北漢的劉崇。
他的父親楊信卻是在效力後周,父子兩人處於對立的局面,即使是在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又繼承了麟州刺史的職位,這樣一來兄弟兩人再次對立。而麟州又是軍事重地,地處於北周與後漢的邊境,而楊重勳雖然手握兵權,但仍然是力不從心,只能在兩個國家之中舉棋不定,反覆投靠兩國。
這樣一來,北宋的統治者自然也害怕楊業會做出同樣的事情,而楊業也覺得他們父子和兄弟確實是有些荒唐,在表決忠心一事上顯得有些心虛敏感。他曾經也勸北漢皇帝投降,太宗不得不擔心日後楊業還會如此投降敵人,甚至是像他的父親和弟弟一樣反覆無常,這可是兵家大忌,太宗自然是對楊業有着警惕之心的。
而楊業在朝廷上備受歧視,也是因為他曾經與北宋軍隊多次交戰,如今他投降了,自然是被宋朝武將針對的,這樣一來他在朝廷上討不到好,那麼也得不到皇帝的青睞了。這對於楊業本人來説,可是苦了他了,本來是想着好好效忠朝廷,但礙於他的身份實在是尷尬,讓他空有一身才能無處使。
宋朝朝廷的大走向也是重文輕武,即使武將保家衞國,但整體上比不得文臣的地位,這是北宋歷任皇帝默認同意的,他們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唐朝滅亡便是因為藩鎮分散了中央集權,武將手中可以掌握兵權,這便使得武將極易生了謀反的心思。所以宋太祖有意降低武將的身份,後來的歷任皇帝也是同樣如此。
開國皇帝趙匡胤便是如此取得天下的,所以趙匡胤本人便主張壓抑武將的地位,他同樣也留下了祖訓,歷任皇帝不可處死士大夫,這間接導致了武將的地位低下,即使太宗沒有切身經歷,但他遵照祖訓,不會讓武將分得太多的兵權,以免未來造成麻煩。
每當打仗的時候,軍隊總會按照太宗給的陣圖列陣,即使將軍有更合適的計策,但也只能聽從太宗的意思,否則便會被太宗認為有謀反之心了,對待本朝將軍如此,更別提楊業只是一個投降的將軍了。
楊業只是個普通將軍,想在亂世中順應歷史潮流活下來,並非有謀反之心,但奈何皇帝的猜忌之心讓他得不到重用。
參考資料:
【《宋史》、《宋史志傳》、《楊家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