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變大涼山: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蝶變大涼山: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中新網成都9月1日電 題:蝶變大涼山: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作者 賀劭清 陳選斌 張浪

  “今天是同學們第一次來新校園報道,對什麼都很陌生,也都很感興趣,我要帶大家儘量熟悉環境。”新學期開學第一天,辦完報到手續後,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洛俄依甘鄉小學教師羅娟帶班上同學來到操場的塑膠跑道,大家一齊唱起彝語流行歌曲《春耕》。

  據瞭解,涼山州是中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新中國成立後,當地彝族民眾“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前涼山正通過“一村一幼”、大小涼山彝區教育扶貧提升工程等方式,在民族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豐富教育體系,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蝶變大涼山: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洛俄依甘鄉小學校迎來新學期開學第一課。 張浪 攝   洛俄依甘鄉小學修建於1972年,當時僅有19名學生,而現在該校新校區有教學班19個,在校學生1052人。該校新校區在今年秋季學期正式投用,綜合教學樓、食堂、中央廚房、教師宿舍等一應俱全。

  “以前我在村小教書時,五年級的學生還需要漢語、彝語一同教學,而現在剛進校的學生就能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有多年教齡的羅娟看來,洛俄依甘鄉小學的變化不僅在教學設施、師生人數,還有“學前學會普通話”打下的教育基礎。

蝶變大涼山: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文昌中學初二學生正在配置了塑膠跑道的操場列隊軍訓。 陳選斌 攝   2018年5月,為了解決涼山學前教育資源短缺、學前兒童普通話普及程度低的問題,中國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當地啓動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工作,2724個村級幼教點內的11.28萬名幼兒學起了普通話。

  在涼山州美姑縣龍門鄉塔哈村幼教點,輔導員勒拉阿地正教班裏小朋友用“洗澡”詞語造句。“在幼教點學習的孩子,可能聽不懂四川話,但是經過一年的學習,都能聽得懂普通話,有的回家還會教爸爸媽媽説普通話。”勒拉阿地説,隨着生活水平提高,電視在村民家中已經普及,部分孩子來幼教點前已經通過電視學會了不少普通話,有的甚至還會唱流行歌曲。

  為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自主搬遷民眾遷入後產生的“入學難”“大班額”難題,涼山新建了多所學校。其中,涼山州越西縣新建中所中學農村寄宿制學校新校區,更名為文昌中學。新校區現有學生34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學生1225人,易地搬遷户學生612人。

  “學校現在開設了包括彝繡、書法在內的九大類興趣班,不止是為了豐富學生們的課外生活,更重要的是為了控輟保學。”文昌中學副校長葉飛解釋道,貧困户和搬遷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薄弱,一旦跟不上課程進度就容易產業厭學情緒。學校通過開設興趣班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愛好,“只有讓他們留下來,才能讓他們學下去”。

  為了紮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確保“應讀盡讀”,2019年秋季學期以來,文昌中學為全校學生免除了學雜費,並免費提供教科書、作業本等,併為住校學生免費提供了牀上用品和洗漱用品。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初三三班教室講台上,學生沈子尼布木正在老師的鼓勵下大聲朗誦詩歌。去年年底,她隨父母搬到了縣城進入文昌中學讀書,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課程,成績也曾一落千丈,現在她的成績已經位列班級前十。

  對於現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沈子尼布木直言“像做夢一樣”。以前,天不亮她就要從家出發,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伙食也從以前的大鍋飯變成了三菜一湯。“現在我還報名了彝繡興趣班,我想以後帶着彝繡一起走出大山之外。”(完)

【編輯:於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8 字。

轉載請註明: 蝶變大涼山:教育扶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