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沈亦伶
很多人認識我,是因為我的微信公眾號“CU檢説法”。試水新媒體小有成果,有人説我是“網紅”,但我自己從來不這麼看,我只是一個在一線踏實辦案、用新媒體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普通檢察官。
2016年8月15日,是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開後,江蘇檢察機關首次統一入額考試開考的日子。我身邊不少助檢員十分忐忑,“難度很大,入不了額該怎麼辦?”“自己資歷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入額。”
面對改革,起初大家憂心忡忡,我總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當晚11點多,我忙完手頭的工作,打開公眾號“CU檢説法”,寫下一篇文章《別鬱悶了,讓我來安慰受傷的你》。對那些可能無法在第一批入額而感到失望的基層助檢員,我在文中安慰他們:我們今天辦理的每一個案件、我們敲擊出來的每一份文書、我們背誦的每一個法條,都是一種努力,也都是一種付出。對於一些人對司法體制改革的困惑,我也分享了觀點:認真理性地看待各項改革舉措,就是要減輕辦案者的壓力,真正讓在一線辦案的人更有成就感、職業榮譽感。
文章發出時是第二天零點,但短短1小時內就湧進200多條留言,目前累計閲讀量超過兩萬。我希望帶給身邊的年輕人正能量,讓更多人樹立起對司法體制改革的信心。
“CU檢説法”是我在2015年3月5日註冊的,兩年多的時間,推送了460餘篇原創文章,吸引了超過10萬粉絲,兩度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十佳自媒體。在新媒體時代,面對熱點事件和網絡上不同的聲音,我希望告訴大家法律是怎麼規定的、司法體制改革是如何改變普通民眾生活的。
在剛工作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怪現象:很多年輕人都以“不辦案”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這是為什麼呢?倒不是他們不想辦案、不願辦案,而是在這一輪司改之前,對於檢察官、法官來説,按照行政職級一級級晉升是唯一的發展途徑,而一旦做了領導,很多時候也就不再具體辦案了,很多精力都花在了行政工作上。因為精力有限,領導們對於案件也往往只是聽取彙報、進行指導,而不會去親自辦理。
這種現象從這一輪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落實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啓動的那一刻開始悄然發生改變。
根據改革,原本“一鍋燉”的檢察院工作人員分為員額檢察官、檢察官助理以及司法行政人員。其中,檢察官走專業化道路,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辦案上。年輕人通過踏實辦案,也能夠獲得晉級的機會,擁有了更廣闊的上升空間。而司法行政人員則通過行政職級去晉升。這樣的改革,也打破了“領導不親自辦案”的傳統,所有入額的檢察官、有經驗的辦案精英,都到了辦案一線。
作為改革後的員額檢察官,我們工作壓力是很大的。因為檢察官助理不能單獨辦案,我們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前不久我在辦公室門口看到同事推着一個堆滿100多本卷宗的小推車往前走,我剛要開口“幸災樂禍”一番,結果一看是推向我的辦公室。在捕訴合一的工作機制下,我現在1年大約要辦理將近200個案件。在統一案件管理系統上,即將到期的案件會亮黃燈,超期的案件是亮紅燈。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努力消滅小黃燈。
經常有人問我,這一輪的司法體制改革對於檢察官而言到底帶來了哪些變化?我覺得,除了工資待遇上的變化,更多的變化是權力和責任上的。以前辦案的時候實行三級負責制,除了辦案檢察官之外,還需要部門負責人和分管領導分別簽字,而改革以後強化了員額檢察官的責任,是否需要逮捕、起訴等權力清單裏的所有事項,都由員額檢察官個人來決定並終身負責。
在我身邊也有很多因為剛工作不久、資歷不夠而暫時沒有遴選入額的檢察官助理,他們大多都認真地工作、盡心盡力地協助員額檢察官辦案。也有人曾經半開玩笑地問這些年輕人:你們沒有入額,工資待遇沒有人家好,為啥還這麼拼命?他們的回答都很堅定:如果不努力提升和積累,下一次遴選的時候,拿什麼證明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呢?
人物感言
司改讓我們在變與不變間繼續前行:變的是名稱、是崗位、是智慧司法的手段;不變的是初心、是職責、是對法治中國的追求。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