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八一建軍節90週年之際,中國西藏網記者獨家專訪1962年參軍進藏,親身經歷對印自衞反擊戰,並長期駐藏的老兵洪濤,讓我們一起聆聽當年的莘莘學子如何投筆從戎,在西藏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歷練成長的故事。
茫茫雪域高原,發生過驚心動魄的戰爭,也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團結互助的故事。1962年投筆從戎進藏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的老西藏洪濤繼續給我們講述漢藏情誼的故事。
見證漢藏情誼:戰爭的勝利離不開藏族羣眾的支持
“在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中,部隊打到哪裏,那些支前的藏族同胞們就出現在哪裏。他們不怕犧牲,千方百計克服一切困難將彈藥和給養及時運送給作戰部隊。”洪濤陷入回憶,那些曾經的親身經歷又浮現眼前。
“在我們接到運送炮彈至麻瑪山頂炮兵陣地的指令後,除了我們的軍隊,還有藏族老鄉們加入進來。我説過,120迫擊炮的炮彈一發就重達21公斤,那些身體較壯的藏族同胞們一個人扛着兩發、甚至是三發炮彈往山上運。不僅如此,這些藏族老鄉們在運送炮彈的山道上,只要看見哪個戰士有困難都會主動幫助,不是幫着抬一抬,就是奮力託一下。我是個新兵,昨天才補入戰鬥部隊,燒也沒全退,所以運送炮彈時,班長照顧我只讓我背炮彈箱,一個空箱子和兩發炮彈的引信也有近十五、六公斤。攀爬在山路上,就常常被爬上來的老鄉們托起我後背的彈藥箱爬上一小段山路。戰鬥打響後,又會看見老鄉們幾個人一組抬着擔架往山下送傷員。在下山坡度太陡的地方,為了減輕傷員的痛苦,前面的老鄉都要雙手高高舉起擔架,後面的老鄉則要全蹲下來或深深地彎下腰抬着擔架往山下一步一步地滑着走才能保持擔架平穩。每當見到這樣的場面大家都會感動不已,情不自禁地豎起拇指稱讚他們。”
洪濤表示:“在這次反擊戰中,藏族同胞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漢藏兄弟民族間的深情厚誼,也再次印證了中印反擊戰的勝利離不開藏族廣大羣眾的積極支持和幫助。”
連隊鍛鍊:住寺廟,撿牛糞,砍荊棘,感受西藏生活
戰爭結束後,軍區指示洪濤等這批北京兵留在連隊繼續鍛鍊,提出與戰士們同生活、共訓練,通過親身實踐提高對人民軍隊的認識,學習戰士們的革命胸懷和淳樸的階級感情的要求。
洪濤沒想到的是,認知中的正規營房變成了曲水半山上一座廢棄的喇嘛廟。“我們做夢都想不到,軍營就是寺廟,睡覺時與佛像為伴”,他回憶當時的情形説,“(我所在的)九連一、二排住在大殿的一層,我們三排就住在殿堂第二層周邊的過道上。每人在地上佔一塊約一米寬、兩米長的地兒,鋪上一層青稞麥秸加一塊氈墊,氈墊上鋪好白牀單,再與其他戰士的牀位對齊,放上豆腐塊似的軍被,這就是睡覺的牀了。過道四周圍着護欄,護欄外就是殿堂中央供奉的一尊佛像,我清晰地記着,大佛微閉雙眼,右手微微舉起,手掌向上,安詳地坐在高高的龕台上。我睡覺的位置就在護欄邊上,距佛像的頭部和手都很近,躺在牀上一側身,就看到佛像的手和臉。”
△與戰友合影,中為洪濤 圖片由洪濤提供
“連隊的日常生活和訓練,更是既陌生又新鮮。”説起這話,洪濤一臉“你絕對想象不到”的表情,對記者説,“我們的駐地周圍寸草不生,滿眼所見不是石頭就是一叢叢長滿硬刺的荊棘。我們和當地的藏族老鄉們一樣靠砍荊棘、撿牛糞當柴火來燒水做飯。我們這些北京長大的孩子不要説會幹這些事兒了,連見都沒有見過。每天訓練結束,連隊所有人員都要撿一筐牛糞或砍一窩帶刺的荊棘帶回駐地。第一次撿牛糞時,看着地上還冒着熱氣的濕牛糞,還正在做‘撿還是不撿’的思想鬥爭呢,誰知身旁的老戰士動作極快,三下兩下就把這攤熱牛糞捧進我的筐裏。瞬間發生的這一切對我的觸動真是太大了。在這攤牛糞面前,我看到了自己和戰士們思想上的差距,看來向老兵們學習,先從撿牛糞開始。”
幾個月的連隊鍛鍊轉瞬之間就過去了,但是對經過了戰火洗禮的年輕戰士們來説,這段經歷是那麼深刻,不僅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更加深刻認識到為什麼要以老十八軍進軍西藏的光輝業績為榜樣,在工作上勇於擔當,在思想上查差距,在行動中找不足,更加堅定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老十八軍挺進西藏邊防時的老西藏精神。
洪濤説,“轉業回到北京以後,同學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但始終以老西藏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鼓舞自己,幾十年來,這種精神一直伴隨着我們繼續成長,早已成為我們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敬請持續關注中國西藏網進藏老兵講建設西藏的故事。(中國西藏網 文/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