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抗癌藥斷供是怎麼回事?一支不到20元的抗癌救命藥“放線菌素D”,全國出現了斷供。若改用國外替代藥品,一支價格高達近6000元,是“放線菌素D”300倍左右,而且副作用大。許多患者家庭因陷入困局,有的甚至不得不放棄治療。
廉價抗癌藥斷供是怎麼回事?
從新聞上看,此次斷供的表面原因是因為唯一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由於重組而暫停生產,致全國斷貨。但深層次的原因卻不僅僅如此。過去五年來,抗癌救命藥“放線菌素D”曾多次出現供應緊張,不少地方大醫院本該未雨綢繆多儲備一些此類藥品,而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曾生產此類藥品的企業打不開銷路,不得不停產。據報道,上海一家企業4年前停止生產“放線菌素D”及相關產品的原因正是“銷量不好,且原料成本過高”。
可見,在廉價抗癌藥斷供背後,藥品供應市場的自我調節失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這種藥品的價格太低,且受眾羣體小,無論是醫院還是藥企都缺乏一種熱情。特別是醫院,具備充分的採購自主權。一支價格高達近6000元的抗癌藥,與一支不到20元的抗癌救命藥“放線菌素D”,其帶給醫院的回報截然不同,因此此類藥品供應也就呈現出買多少賣多少的消極局面,醫院缺乏存貨的積極性。
然而對於治病救人來説,這種冰冷的價值取向無疑是致命的。其直接後果是造成供應局面經不起企業的短暫停供,抗風險的能力極差。間接後果是生產者缺乏利益驅動停止生產。廉價抗癌藥“放線菌素D”從五年前的數家企業生產到碩果僅存,也就可以理解。事實上,癌症患者人口基數不小,若建立一定的藥品儲備機制,滿足患癌羣體需求,養活幾家生產此類藥品的企業並非難事。
從這個意義上説,抗癌救命藥斷供呼籲重新審視醫院的藥品採購機制,警惕“寧買貴的不買合適的”現象在藥品採購領域蔓延。畢竟,藥價放開不意味着監管放開。在如何為患者更好地提供服務上,監督好藥品採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與此同時,更應該做的還有落實《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通過更豐富的制度設計,“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減少類似廉價抗癌藥斷供危機發生的幾率,捍衞好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為醫療市場帶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