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功
諸葛越是美國知名視頻網站Hulu的全球副總裁,斯坦福大學博士,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頗有自己的心得。
在得到APP上,她開了一門課,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諸葛越認為培養孩子這件事,父母要眼光長遠。父母要想清楚孩子今後是什麼樣的?他將來找工作需要具備什麼能力?這兩個問題明確後,再根據目標培養孩子。
這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習慣二“以終為始”很相似。做一件事情前,不是直接行動,而是先想好目標,再去分解成有利於執行的小目標。
但很多家長會有疑惑,未來不可預測,怎麼保證孩子按照我的期待成長呢?
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從培養孩子的品質入手,個人品質通常是穩定的,即便未來多變,孩子也可以應對。可以説是“以不變應萬變”。
父母們煞費苦心的培養孩子,目的是希望增強孩子的競爭力,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成功。
這就需要培養孩子實現成功所需要具備的品質。
自信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上學時,明明知道答案,卻不敢舉手回答,怕答錯了,遭到同學嘲笑。
上班後,部門裏有挑戰性任務,想接又不敢接,擔心接了自己做不好,被領導訓斥。
生活中,工作上是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不敢説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拒絕,擔心一説出來,對方就不喜歡自己了。
我們曾羨慕過那些渾身發光的人,他們熱情、真實、連笑聲都能讓人感覺到有力量。
這就是不自信的人與自信的人之間的差別。
我們不願意孩子也成為不自信的人,因為太累了。
怎樣讓孩子充滿自信呢?
給予無條件的愛是基礎。
這種愛,不附帶任何條件,愛孩子原本的模樣。讓孩子感受都的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僅僅是因為你是你。”
這樣的孩子,不會擔心因為犯了錯誤,父母的愛會減少;不會看父母的臉色行事。他喜歡自己,知道“值得愛的”,從而充滿自信。
相反,如果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孩子需要做成別人眼中的樣子,才能得到愛,我們就沒有機會做真實的自己,而變得討好父母,在意別人的看法。
心理學中強調一個觀點:長大後,我們會用小時候和養育者一起習得的互動方式,和這個世界相處。我們會將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應用到今後的所有關係中。
培養自信的孩子,就需要父母真正接納孩子,接納孩子的一切。
我的一位朋友,從小就胖,為了控制體重,家長會控制他入口的東西。經常不讓吃這個,喝那個。還經常説他這麼胖多醜。在朋友眼裏,身材的他並不被父母接納,即便他知道父母很愛他,但平日裏的挑剔和嘲諷,早已讓他自卑不已。
積極的期望
心理學上有一個期望理論,就是你如果相信這事能成,那就極可能成功,如果不相信,那失敗的概率也很高。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是優秀的,有自控能力,孩子也能夠從我們的言行中感受到。
比如收拾房間這件事,孩子做的比較慢,有的媽媽會説:“這麼小的房間,你都要收拾這麼久,磨磨蹭蹭的。”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你不行,你做不好。”
換另一種説法。“真是慢工出細活,一個小時就能收拾的這麼整潔,做的真不錯。這次你知道怎麼做了,下次我想你40分鐘就能完成。”
第二種説法明顯給孩子積極的期望,並能感覺到媽媽對她的信任,同時媽媽出説了自己的期望和鼓勵,讓孩子在這件事上有信心,也有改善的意願。
不去做比較
有句話叫做:我們的煩惱大多來自我們的鄰居。別人家的孩子、隔壁老王都曾是我們比較的對象。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説,向上比較會覺得自己更差;向下比較倒是能得到點安慰,但僅僅是一時的滿足。
比較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呢?真的如我們大人所願:讓孩子聽了就能發奮圖強嗎?以我個人經驗來看,除了更討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和別人比較並不能增強自信心,反而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和自己比較,看到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反而會逐漸增加自信。
培養積極思維,正面思考問題
以前,聽過一個蘋果樹的故事。
有一棵蘋果樹,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於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
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或許,它還可以這樣做: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係,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這個故事的兩種思維就是積極思維和消極思維的區別。
積極思維的人會專注在有益於自己的事情上,消極思維也去關注對自己不利或自己的缺點。
孩子從小具備積極思維將會把自己的關注點,時間,各種資源都放在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事情上,而不是擔心失敗、風險不敢去做。
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每個人做事情都有動機,只不過有的來自外部,有的來自內部。但只有內部的才是發自內心的,一個人真正想做的,也是能夠提供持久動力的。
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做家務賺零花錢。父母的目的是讓孩子有做事的能力,知道自己需要工作,意識到工作不容易。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是成功的,但有些孩子會把這個當成賺錢的方式,只是為了關注自己做這件事能不能得到錢或獎勵,一旦拿不到錢,就不會去做。
我們去區分孩子的目標是做家務還是獲取獎勵?這和孩子考試成績好,給獎勵是一樣的,如果是出自孩子自己的目標,這個獎勵就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不是,將會偏離家長的目的,可能還會產生副作用。
所以,在我們應該多去挖掘孩子的內在興趣和動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發自本心的願意去做這件事。
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些品質沒什麼新意。當我們去觀察那些成功的人,會發現他們就是將這些品質發揮到一定的高度,幫助他們實現了成功。
如果父母也希望孩子長大後能過上順遂的生活,從小培養他們這些成功的品質才是根本,這樣才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變化。
圈圈親子屋專注親子關係|兒童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