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旅遊與服務管理學院
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殺時利器”,截至2019年6月,用户規模已達6.48 億,佔網民總數的75.8%,成為最常見的應用場景,並將隨着5G的商用普及,呈現井噴發展態勢。以留守兒童為典型代表的未成年羣體,是短視頻應用的獨特人羣,使用率已達40.5%。短視頻應用作為其重要的娛樂方式,逐漸浸潤到日常生活,不斷建構留守兒童的擬態環境。但是,在短視頻打開留守兒童教育新思路,構建成長新平台的同時,因留守兒童心智尚未成熟、父母監管不足、媒介素養缺失等因素影響,容易產生短視頻沉迷等媒介依賴症,亟待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給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治理提供了新範式。本文基於場域理論,分析場域中技術資本的作用,打造防沉迷系統,賦能治理場域,並構建平台、政府、家長、學校、行業組織、留守兒童等治理共同體,進行多維聯動,實現場域結構的變革和再造。
第一,強化場域資本,技術賦能平台建設。布迪厄的資本理論認為,個體在社會空間的位置取決於個體擁有和佔有的資本數量和質量。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治理場域中,防沉迷系統等為代表的技術資本佔據重要位置,能夠賦能短視頻平台,實現識別全覆蓋、功能更完善、內容更健康。一是全面上線留守兒童防沉迷系統,依託短視頻平台實名登錄、使用位置判定、用户行為分析等技術,精準甄別和篩選留守兒童用户,實現留守兒童短視頻使用觸發機制全覆蓋。二是全面提升留守兒童防沉迷系統,在留守兒童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等方面制定明確標準,實現行業規範統一。三是打造留守兒童短視頻應用專屬內容池,成立內容專項審核團隊,建立審核標準及應急機制,擴充適合留守兒童成長內容的數量級和豐富度。
第二,補缺場域要素,延伸家校在場能力。“身體在場”是理解當下人與媒介關係的關鍵。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治理場域中,家長和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短視頻應用的提供者、監督者和引導者,由於風險意識、監管能力和引導素養的缺乏,存在“在場”缺位的現象,需要再造空間場域,變家校缺位為到位。一是作為短視頻應用設備的提供者,要為留守兒童提供已安裝防沉迷系統的設備,進行入口把關,實現全覆蓋,創造“在場”前提。二是作為短視頻應用的監管者,為家長或教師安裝在線監管系統,加強留守兒童短視頻使用的監督和管理,創造“在場”平台。三是加強家長和教師媒介素養教育,提升科學引導留守兒童短視頻應用的能力和素養,培養“在場”能力,使短視頻平台成為留守兒童知識學習和社會教化的有益空間。
第三,調整場域慣習,提升兒童媒介素養。慣習是一種傾向的系統。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治理場域中,留守兒童的選擇傾向容易受算法推送技術的影響,形成束縛內容選取的信息繭房,進而陷入機械化境地和物化風險。因此,需要調整場域慣習,加強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留守兒童媒介素養,破除信息繭房的束縛。一是發揮短視頻平台媒介素養傳播功能,設置媒介素養專屬內容,待留守兒童登錄後,以彈窗或提醒等方式,進行媒介素養知識的傳播。二是引入遊戲通關模式,在短視頻平台中植入媒介素養知識通關遊戲,設置激勵機制,根據通關級別,獲取服務功能。三是發揮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順應時代潮流,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打造媒介素養特色活動,引導留守兒童正確面對短視頻應用,提升媒介素養。
第四,變革場域結構,打造協同監管體制。傳統短視頻應用場域結構中,短視頻平台依託算法技術,進行受眾畫像和信息推送,構建信息繭房,佔據主導地位,形成了平台主導型場域結構,容易造成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新型場域結構中,需要依託技術賦能,實現政府、行業、學校、父母和留守兒童的多維聯動,變平台主導型場域結構為多元共治型場域結構。一是加強政府監管,完善短視頻平台和內容發佈者監管規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現象和行為,推進短視頻行業良性發展。二是加強行業自律,規範短視頻行業組織建設,提高短視頻行業進入門檻,促進短視頻平台客觀、負責任地傳播正能量。三是加強社會監督,發揮家長、學校等的監督作用,建立監督舉報反饋機制,實現監管的無影燈效應,進而提升監管效能。
第五,重塑場域環境,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根據布迪厄場域理論,在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治理場域中,場域環境是指留守兒童所處的客觀存在的外在環境,能夠影響留守兒童短視頻沉迷治理的效果。加強留守兒童沉迷短視頻現象治理,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需要重塑場域環境。一是要重塑留守兒童短視頻應用的網絡環境,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現有基礎上,推出利於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的科普、學習等優秀短視頻作品,打造留守兒童短視頻內容產業鏈和生態圈,向留守兒童傳播網絡正能量,提升留守兒童短視頻沉迷的治理效能。二是要重塑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加強社會組織、學校等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愛護,吸引留守兒童更好地進行社會參與和社會融入,塑造留守兒童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媒介偏倚理論視域下重慶鄉村兒童社會教化創新研究——基於直轄30年的傳播人類學考察”(18SKGH158)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