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督查覆蓋全國 為何會讓地方膽戰心驚?
環保與經濟發展的抉擇,確實是不少地方政府的難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自然是最好的,如果經濟轉型有陣痛呢,該怎麼調整?最近網上爭論不小。
爭論
如今,一邊是如火如荼的環保督查:8月15日至24日,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8個省、自治區,累計交辦轉辦羣眾舉報13826件;相關地區立案處罰2115家,處罰金額9449.24萬元;立案偵查122件,拘留146人;約談1113人,問責1797人。
另一邊卻是被一些人詬病的環保“一刀切”問題。網絡上出現了一些反對的呼聲,一些網友稱,部分地區的關停行動大規模波及到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行業,影響了農民生產收入和居民正常生活。一時間,各路反對之聲夾帶着離奇的故事發出,真相謠言,難辨真假。
也有人提出了宏觀分析,認為環保限產在短期可能對部分週期品價格產生支撐作用,但是,環保限產帶來的供給衝擊在中期會對基本面產生負面影響。
但環保部卻表示:該切的還是要切。因為我們目前的環境形勢依然很嚴峻,還是有很多企業並不遵守法律法規。
今年6月5日,環保部發布的《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5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佔75.1%。也就是説,338個城市中,超過7成的城市不達標;而京津冀13個城市在三大區域中,空氣質量最差。
2016年,京津冀13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3.2%,其中,重度污染為7%,嚴重污染為2.2%。根據環保部發布的這一數據,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的近億人口,在2016年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生活在超標的空氣中。
據專家透露,目前情況下,即使所有污染企業全部達標排放,也未必就能保證空氣質量百分之百達標。如果再有企業超標排放,特別是當不利氣象條件出現時,空氣必遭遇污染。
但依然存在一些企業,違法肆無忌憚。
《法制日報》記者就曾多次參加環保部組織的現場督查,不僅一些城市的“散亂污”企業污染觸目驚心,而且部分相當規模的企業在督查組在時守規停產,督查組一走就開始違規生產。
“對這樣的違法違規企業就該一刀切,該停產的停產,該治理的治理。”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竺效看來,法治精神就要求避免選擇性執法,所謂“一刀切”就是要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則。他認為,以往對於違法違規企業就是因為沒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致使一些違法違規企業總能找到各種藉口逃避處罰,逃避監管。
竺效教授指出,其後果不僅造成不公,更留下“只要鬧鬧,就能躲過處罰”的後患,有損法律的嚴肅性和威嚴。他認為,對於環境違法違規企業,不應該有商量特別是討價還價的餘地,就該依法依規處罰。
難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我們只能選擇一個了嗎?
治理
在8月23日環保部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別濤針對所謂“一刀切”問題提出了回應:既要反對疏於管理縱容污染的“不作為”,又要反對平時不作為,督查前粗暴處理的“濫作為”。
這一句話為所謂“一刀切”定了性:切掉污染企業沒有錯,但同時也應該做長期全面的工作,科學合理地“切”。其實,環保工作不僅與環保部門的工作,還與經信、發改、水利、國土、城建等多部門工作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只把鍋甩給環保部門,督察組來了就臨時關廠,穩定數據、做做樣子,這當然會讓一些人不理解。
島妹看來,“一刀切”本身不是問題,切得不夠好、不夠巧、不夠費精力才是問題。而造成這個問題,有兩點原因:
一是心急。中央督查組來了就着匆忙關掉幾個廠,或是臨時把工人趕到其他地方,就可以提升當地環境指數,這恰恰表現出基層政府不熟悉政策、不熟悉企業、不熟悉技術等問題。
首先,環保需要的是綜合治理,不是臨時關廠就能火速提高整體質量的;其次,即使關廠,工人們因為長期從事某工作,沒有幫助很難實現技術轉化,最終還是會重新回到高污染的崗位上,即使搬遷到了異地,污染物還是會通過整個大氣循環,又重新回到各個地方。環保不是一時心急就能做好的。
二是懶政。對於環境污染問題,只“堵”不“疏”。環境數據提升了變好了,環保工作只勝利了一半,而對於舊產業的改造升級才是持久戰。如何扶持沒有能力自行達標的中小企業,如何幫助小商户改造煤爐,如何遷移並補償散養着雞鴨牛羊的農户,這一系列問題,都在考察地方政府,要多花精力、多費心思。
如果懶政,只做一半,那麼環保督查結束以後,常態化機制是否能夠建立?恐怕存疑。與“一刀切”所對應的是精細化管理,對地方各部門一整套領導班子的業務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陣痛
因此,這不僅是場環保戰,也是場產業升級的經濟戰,要用環保倒逼產業升級。只顧環保不管產業升級,既不符合老百姓的根本需求,也與環保督查的初衷背道而馳。網絡上對“一刀切”的怨言,也正是這點沒處理好導致的。
以污染換GDP,這個我們都瞭解。更可惡的是,這些污染換來的GDP,還拉低了整個產業質量。以“地條鋼”等高污染、低品質的產品為例。它們進入市場,低質低價倒也還好,最可恨的是以次充好、低質高價,這不僅是對同類正規企業的衝擊,更是對整體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過去很多企業不安裝或不運行污染治理設施,就是需要從成本上去和那些逃避環境監管的同行相競爭。
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產業如何升級?對這些高污染產業就應該“一刀切”,中央環保督查不僅僅是要掀起一場短期風暴,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污染產能禁入”的市場共識,保障先進、高效產能的發展。
而這也是始於2016年的中央環保督查的初衷:針對沉痾甚重的環境治理體系展開,其根本用意在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改善環境質量,回應人民羣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切。同時,通過環境規制加快淘汰落後產能,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增長。
這個過程有沒有陣痛?當然有。以四川綿竹為例,長期以來,高污染的磷化工業可以説是當地的經濟命脈,該市有磷化工企業49家,磷化工產業總產值、利税總額等主要指標均佔全部工業45%以上,至少有3萬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就業謀生。即使是逐步實現產業升級,想在短期內減少磷化工業的投入,GDP下跌、部分工人失業,是必然要經歷的。
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或初創企業來説,限產或停產就能直接把企業推向生死一線間。對地方政府而言,環保工作做好了,經濟發展受限、維穩壓力加大,轉型期內,是一定會出現的,也一定要面對的。
升級
但陣痛正在逐漸過去。
環保督查的高壓指揮下,近期,原先高污染行業的產能的迅速收縮,已經大幅度推高了相關工業品的市場價格。樂觀的看,如果嚴格監管真正成為長效機制,低污染高質量的優質產能會自發新增、擴建或收購、兼併、改造不達標產能,逐步實現新的供需平衡。一部分失業人員和中小企業也會在新的行業格局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2014年,新《環保法》頒佈後,島妹接到一個老同學的電話。這位同學在一家污染行業的家族企業工作,要向我詢問污染設備安裝和治理技術研發的信息。他的老闆被新法倒數第二條嚇到,派他重拾環境專業,斥巨資進行內部改造升級。剛才,島妹找到這家公司的2016年年報和2017年中報,果然淨利分別上升22%和50%。
“十二五”期間,山東省造紙業行業基本完成了提標改造和行業升級,水污染排放濃度大幅度降低,中小企業被淘汰整合,產能向大型企業集中,行業整體盈利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大幅度提升。全國的環境治理越嚴厲,對這些提前升級的企業越有利。
四川一位基層環保官員曾向島妹感言:環保督查來了,環保人春風得意的賦閒生活結束了,環保事業雨後春筍的發展開始了;污染產能的春天結束了,優質產能的春天來了。如果地方政府真正理解環保督查的精髓,積極實現經濟轉型,那麼對高污染行業的“一刀切”陣痛很快就會過去,既推進經濟發展又促進環境保護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就會到來。當然,如果沒有狠下心來的“一刀切”,產業轉型升級也不會這麼快、這麼順利地進行。
許多企業和商家供奉關二爺為武財神,除了忠義誠信之外,這種不懼一時之痛放眼長遠未來的精神也是值得學習。《三國志》裏,關雲長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刮骨療毒,面對劇痛談笑風生,真大丈夫也。在那場刮骨療毒的手術裏,不怕疼的關二爺固然重要,主刀醫生更要膽大、心細、下手穩準狠。力度多一分,就會直接廢了二爺這條胳膊;力度少一分祛不了毒,過些日子,胳膊還是得廢。要真是這樣,就算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不砍過來,鴛鴦劍恐怕也是會出現的。畢竟,二爺的胳膊不僅僅屬於二爺。
如今我們的環保事業,正如關二爺刮骨,需要“一刀切”,這一刀切好了,勝利才能在前方。
“環保影響經濟”,這個論調讓人想起三年前,“反腐影響經濟”的調調。當然,結果我們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