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疆三代護邊員巡邊守邊甘願當“犛牛嚮導”(圖)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綜合

  塔縣9月11日電(記者 朱景朝 王小軍)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塔吉克族三代護邊員巡邊守邊甘願當“犛牛嚮導”。近日,護邊員拉齊尼從海拔5000米的紅其拉甫山區輪班下到定居點,幫着父親完成秋收。11日,他啓程去烏魯木齊,作為獲獎代表,參加第五屆新疆道德模範頒獎儀式。

  每年3月,拉齊尼和他的妻子將犛牛和羊帶上山,在自家的25畝草場上放養。拉齊尼巡邊,妻子放牧。兩個上學的孩子交給父親巴亞克照管。忙完秋收,他們還要上紅其拉甫,恢復平常生活。

  塔縣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接壤,邊境線長888公里。紅其拉甫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風力常年在七級以上,最低氣温超過零下40攝氏度。

  巡邊的線路中,其中的吾甫浪溝被稱為“死亡之谷”,地勢尤其險峻,常發雪崩、泥石流,開車、騎馬不能進入,巡邊只能靠“高原之舟”犛牛作為交通工具,而且,必須有熟悉地形、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路。

  拉齊尼在巡邏途中做嚮導。(資料圖) 圖片拉齊尼提供。 攝

  拉齊尼第一次為邊防官兵當嚮導是在2008年。“2005年,父親心臟不好,帶着藥給官兵當嚮導。”他説:“2008年,父親把我帶上,一起和邊防官兵巡邊,我知道這是他在做最後的交接。”

  拉齊尼的父親巴亞克也是從他的父親凱迪拜克手中接過“巡邊棒”的,那時是1986年。早在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剛剛組建,凱迪拜克自薦成為邊防連第一位“犛牛嚮導”。

  巴亞克告訴中新社記者,那時巡邊往返一次最長時間要用3個月。“在巡邊的路上,父親、妻子、母親先後因病離開我,我出發前,他們都讓我不要顧慮擔心。”

  海拔5000多米的山溝裏,白天太陽出來很熱,到了晚上又很冷,感冒發燒是常事。山溝崎嶇難行,行進中險情不斷。

  每次巡邊,都是拉齊尼牽着犛牛,走在前面。一次,拖後的犛牛自行上山踩塌了石頭,大石從山上滾落,“戰士看到危險把我拉過來,救了我的命。”拉齊尼説,一次他的鞋底磨爛了,連長把鞋脱下,讓他穿,説“我沒事,你穿吧。”

  在三代人巡邊路上,10頭犛牛奉獻了生命。拉齊尼記憶中最銘心刻骨的一次是,犛牛踩在水中的石縫裏,腿拔不出來,用力過猛,腰斷了。這位“戰士”已不能繼續同行,他和官兵們為它心痛,在心裏悼念它。“每次路過這條河邊,都悼念它。”

  每次巡邊,只帶三樣東西:水泥、油漆和饢。饢在路上是乾糧,水在山溝裏隨處都是。到了界碑,他們要用水泥修補損壞的地方,用油漆刷新,還要描字。“在界碑前,我們都敬禮、宣誓。”

  現在,拉齊尼有13頭犛牛,6頭公牛留下來用作巡邊,7頭母牛供家人喝牛奶。去年住進了當地政府統一建設的80平房米的安居富民房,只交了1萬元人民幣。巴亞克説:“巡邊守邊我的責任,會繼續走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