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陷學術爭論,被質疑是否具有可重複性一年後,英國《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韓春雨團隊的撤稿聲明:“由於科研界一直無法根據我們論文提供的實驗方案重複出論文圖4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這項研究。”韓春雨稱,撤稿是出於“科研記錄的完整性”的主動行為,並表示“實驗還需繼續論證和完善”。
“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相關問題採訪了權威專家。
撤稿是否等同於學術造假?
焦點一
按國際慣例,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章結論必須是可重複的。“主動撤稿表明韓春雨團隊也意識到他們文章有不能重複的問題。”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教授樓振昆説,“能夠主動撤稿需要勇氣,很多重複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願主動撤稿。實驗不能重複可能有多種原因,現在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韓春雨團隊是造假。一般被動撤稿是查出有造假行為。希望韓春雨團隊能夠公佈實驗原始資料和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實驗記錄一步步重複,看是否能夠重複出來。”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認為,撤稿是“重要一步”,讓我對科學共同體有了些信心。他同時也期待下一步動作。“現在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是否存在學術不端。到底是造假還是單純的試驗錯誤。”
據瞭解,學者對於已發表的論文,在多種情況下都可以主動撤稿。例如,認為論文的證據不充分,試驗數據還不能得出文中結論,或是認為數據處理不妥,暫不適合發表論文等。
一些受訪者認為,撤稿不等於造假。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員感到“疑惑”:如果數據真實可靠,面對如此壓力,韓春雨團隊為何始終都不願公佈實驗記錄?
韓春雨
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峯評論認為,韓春雨的技術在去年遭到大面積質疑後,一些業內人士其實心裏都已下了結論--這是一個不可靠的研究結果。“我自己後來也仔細研究過相關知識和文獻,發現NgAgo理論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編輯功能。”
幾位生物學領域的資深科學家表示:“我們幾位同行討論過也認真分析過韓春雨的論文,並且在2016年7月份意識到,這應該是學術造假。”“通俗點説,就是説這個蛋白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打開DNA進行剪切”“仔細閲讀論文就能夠知道,實驗不可能成功”。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説:“新聞的常規是很快報道事情重要進展,科學新聞的國際標準是請多個專家讀論文後發表評論。但即使這樣,有時也不能判斷其中的問題。好在科學研究的判斷還有時間的考驗,以及同行的重複和驗證。”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副主任劉承波認為,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另一方面,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鑑別是真科研還是假科研。這必須依靠我們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去解決,要做到“既鼓勵創新,又杜絕造假”。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張新年律師認為:如果是故意為之,旨在沽名釣譽,就構成學術造假。但如果這種結果非其主觀為之,而是屬於純粹的方法或者技術問題,則不宜認定為學術欺詐。
國際上處理學術爭議的科學途徑是什麼?
焦點二
韓春雨從“一鳴驚人”到同行質疑紛至沓來,到撤稿,過程跌宕起伏。
那麼,撤稿之後該何去何從?國際上處理學術爭議的科學途徑是什麼?
專家們表示,國外對於學術不端和學術造假的調查都比較嚴格,遇到類似實驗無法重複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會啓動調查程序。一旦查明是學術造假的話,意味着研究者將身敗名裂。論文的通訊作者必須承擔主要責任,整個研究團隊也須對此負責。而研究團隊所在高校,作為學術誠信監管主體也應該承擔一定後果。
例如,美國的政策文件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調查程序、各部門的職責、如何處理等都做出規定,相應的處罰包括辭退、降職、減薪、停招研究生、拒絕授予終身職教授等,並根據過錯程度,數年內甚至終生不得再申請項目,也有因情節惡劣的學術造假鋃鐺入獄的例子。
樓振昆説,對於類似事件,國外會邀請獨立調查組,沒有利益衝突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調查。一經查實是學術造假,會遭到重罰,基本意味着學者的學術生涯結束。
相關調查是否會啓動?
焦點三
科技部、教育部、衞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公佈《腫瘤生物學》107篇論文集中被撤事件調查處理結果:“堅持眼睛向內,堅決打擊學術不端”。
科技部門表示對韓春雨學術爭議高度關注。
河北科技大學3日在官網稱,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啓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圖片來源:河北科技大學網站
樓振昆認為,學校和河北省有關部門以及第三方調查組都應該組織調查。事實上,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是這一事件的利益相關方,也許因此學校沒有進行調查的動力。不少專家呼籲,相關部門應介入調查,並及時公佈調查結果。
還有多位專家提出,在調查的過程中,韓春雨本人有義務在合理範圍內披露他所掌握的數據和實驗過程,河北科大應予積極配合。但河北科大作為利益相關方,應當適度迴避,由第三方評測機構予以認定。
“科學發展是不斷證偽的過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説。期刊發表不一定代表正確。只要不是惡意欺騙或機構秘密,任何研究進展都應該及時在同行中公佈、討論。
也有專家特別提出,搞科研還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科學的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態,實事求是與寬容失敗應並重。
(記者王陽、傑文津、張漫子、朱涵、餘曉潔)
新華時評:科學問題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
陷入爭議漩渦一年之後,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主動撤回了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當初刊發其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3日發表社論説,“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此事給予我們的最大啓示,也是下一步探尋真相的原則,莫過於科學的問題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
讓事實説話,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需要的是誠實和謙遜的態度。科學研究必須紮紮實實,分毫含糊不得。
韓春雨
近年來,隨着科學研究日益細分,“隔行如隔山”的情況越來越多。這導致許多重大科研成果公佈後相當一段時間裏,業界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這樣的事例在國內外科技界都不鮮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主動迎合全社會對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迫切期待,好大喜功,人為誇大,甚至造假,那麼很容易形成利益鏈條,錯上加錯,愈陷愈深。反之,因認識有限而輕易否定一個成果,同樣會遲滯科研工作,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在如何正確對待科研成果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熱”期盼,更要作“冷”思考。在“一鳴驚人”之後,所在單位、主管部門是不是非要一擁而上,鑼鼓喧天?能不能把關愛更多投到那些“十年不鳴”、默默耕耘的科學家身上?我們的科研考評機制、科研資源分配體系是不是應該及時落實改革要求,真正讓“坐冷板凳”的人不必為出成果心急火燎,能夠踏踏實實搞研究?
求真務實,永遠是對待科學問題的基本態度,是科學界的共同價值觀,是不可退讓的共同底線。接下來,相信中國科技界會以科學的態度對這一成果進行充分地論證。在科學問題上,我們反對功利和浮躁,但不能因此而陷入另一種功利和浮躁之中。
(
記者:董瑞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