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戰了八年的大學生女村官考上公務員 值嗎?
小編今天看到一個故事,心情很複雜。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
她是師範類大學畢業的,骨子裏還是喜歡當老師的。大學畢業後,做的是公辦學校的聘用教師,沒有編制。家人勸其早點弄個編制,所以,她去考那個時候“如日中天”的大學生村官(個人奇怪她為什麼不考國編老師呢?),當了八年村官,後來經過當地組織的“轉編”考試,轉為公務員編制的鄉鎮幹部。
這對她來説本來是好事,但是,因為與同她一批的但是沒有通過轉編考試的大學生村官,後來都直接當有編制的老師了。
所以,她覺得自己虧了,加上因為扶貧,鄉鎮累的很,所以,更覺得自己虧大了,心裏很是糾結......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小青説;“如果我嫁錯郎,是我個人的眼光問題,我認!可入錯行呢?男的怕,女的就不怕嗎?”
誰都怕,特別是像小青這樣被“帶溝裏”的,心裏是滿滿的怨氣。可到底是誰害了她,她也説不清,和她同樣憋屈的是一批人。他們曾經是名頭響亮的“大學生村官”。
對於小青來説,當年考上大學生村官純屬誤打誤撞,沒費吹灰之力。因為她大學畢業,又幹過幾年教師,論知識、論水平都是槓槓的。
可惜她乾的是聘用教師,她2003年畢業,剛好縣裏不再分配了。
小青家裏人叨叨:“命不好,不能怨領導!考個飯碗吧!村官離編制算近的了,要相信組織。”
小青幹了8年村官,感覺像8年抗戰。不只與基層工作抗戰,還在與自己抗戰。像小青這樣文氣的女孩子打的就是教師的底子,在基層和什麼人都得對付,她不想幹鄉村幹部,天天心裏在糾結。
然而,造化弄人。村官入編的機會出現在2015年,省裏出台文件定向從大學生村官中招考公務員。從鄉鎮到組織部都在流傳一個聲音:“如果這一次考不上,村官幹到2017年全部轉崗,好好把握機會吧!”
小青把握住了,從筆試到面試,成為全縣20餘名姣姣者中的一員。身份變了,美其名曰“國家幹部”。可乾的基層工作沒變,讓她很是鬱悶。
沒考上公務員的那批村官呢?最後陸續都解決了教師編制。這最讓小青這批公務員想不通:能考上説明文化素質高,可乾的卻是最不能體現文化素質的活。沒考上的卻登上了講台,乾的是最需要文化素質的工作。天底上哪有這個道理?
不是説考不上就轉崗嗎?小青怎麼也沒想到他們都轉成了教師。每年有寒假有暑假有周末,拿的工資比她的還高。這樣的情況下,讓小青一直不順心,工作也不開心。
小編想通過這個案例告訴大家,每個人都要有職場規劃,自己想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就去做什麼工作,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否則,就會幹的不爽、過的不開心。還有村官也是有機會改變仕途的,參加遴選,就有向上的機會。
9月23日上午,中央美術學院駐浙江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建站工作會議暨揭牌儀式在我市舉行。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教授、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陳瑤,東陽市領導姚激揚、陳紹龍、蔣震雷、樓偉龍等出席會議,併為傳統工藝工作站揭牌。
東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姚激揚致歡迎詞。在介紹了東陽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後,姚激揚指出,東陽傳統民居營造源遠流長、工藝精湛、傳播廣泛。早在南宋時期,就形成了建築行幫“東陽幫”。目前,東陽境內傳統民居留存眾多,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的有3處,省級14處,市級110處。各個時期的傳統民居建築風格,都可以在東陽找到樣本。近年來,隨着傳統民居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我市的民居傳統工藝營造產業在建築業中異軍突起。目前,東陽市有國家認定的文保設計、工程資質企業8家,還有大量民居修繕工程隊,年產值超10億元。
中央美術學院牽頭與東陽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人企業合作,成立工作站,必將實現學院與民間優勢互補,推動研究與實用並頭並進;必將大力提升東陽傳統工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必將有效促進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加快民居營造產業的振興和發展。
陳瑤、王少軍、陳通分別在講話中闡述了工作站成立的重要意義,希望工作站發揮各方優勢,努力形成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的東陽模式,為中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為振興傳統工藝,提供浙江經驗。
據悉,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將通過搭建學術研討、交流平台,開展研習、實踐,聚集民居營造技藝手工藝人等形式,開展全方位的工作。
建站會議結束後,東陽市人民政府與中央美術學院簽訂了備忘錄,中央美術學院與傳承人企業——浙江東陽雄心營造技藝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隨後,相關領導共同為中央美術學院駐浙江東陽傳統工藝工作站建站揭牌,該工作站成為文化部支持設立的第7個傳統工藝工作站。
(2017-09-23)
央美作品
1、素描:是研究處在空間中的立體構造。
2、油畫的一個重要因素:體積、空間。
3、形式規律的研究:線的組織、黑白組織、節奏等。用形式體現人的精神,如明清文人畫。
4、學習中提高繪畫品味:有形式高的品位,有形式低的品位。追求形式高的品位。如塞尚強調面與面的關係、席勒強調線、梵高強調線和色。
央美作品
5、古典與現代:是一個體系的不同階段。是統一,不是對抗。
6、北京建築缺點:比例問題、色彩問題、形式問題。
7、繪畫的新舊:不在寫實不寫實,而在於人的精神。
8、我的風格不是追求出來的,而是解決最基本問題體積而形成的。
9、我一直解決一個技術問題:邊線,以邊線來塑造體積。一開始我畫得平體積感不強,看了美國的很多名畫以後,做到了體積感的一半,高浮雕,後面的看不出。中國人特別注意界線,線的觀念太強,體積感不強。
10、解決體積問題:由淺越來越深,層次上認真做了一下。邊緣線的每一個小斜面仔細推敲,邊緣線很清楚。
央美作品
11、油畫用筆點,並不是模仿什麼,而是為了解決體積問題,點容易出層次。再一個是點肯定,畫出來厚重。
12、體積感:側光、頂光。過去名作多采用這種採光,以畫出立體感。平光:為了平面化採用平光。
13、研究問題,研究風格不可能,各種風格都有了。
14、研究如何突破:靠作者修養,靠作者對社會的關注,對社會有深刻感受。
15、形式與對社會的深刻感受結合好:力作。
(2017-09-08)
——| 金繕 | 大漆 | 鋦瓷 | 培訓 |——
四月煙雨綿綿,滴答雨聲中迎來中央美院第十二工作室的學生到訪。本次參觀的學生專業方向各不相同,依整體而言,他們屬於綜合材料應用設計;按他們的原話説:我們的應用媒介不限,只要你想做,什麼材料都可以納入設計;正如他們的老師吳永平所言:藝術源於生活,想要設計一件好的作品,需要“下鄉”到實地考察,將傳統與現代融會貫通,進行二次創新,創作出具有個性化的代表作品。
金繕近年來如火如荼,而它的工藝既傳統又現代,是一種現當下較為熱門的手藝。參觀九澤大漆工作室,或許對美院學子來説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遊學記。材料的綜合性是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開放模式,跨界的碰撞與創新的觸點在此刻相交,煥發出新的藝趣。
進入工作室,從一路默默的陪伴到金繕師,他們眼中“內斂低調”的孫澤平老師,學生們瞬間對這位青年漆藝師充滿好奇。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帶着好奇心隨孫老師參觀工作室,一路為大家講解金繕修復技藝,同時和大家分享了修復過程中的趣聞。
九澤大漆坐落於琢一工藝辦公樓,當然下一站是走進琢一工藝有限公司,參觀大型脱胎佛像製作工廠,莊嚴靜穆的展廳,不由讓人心生敬慕。
感謝陳國勇老師耐心為大家講解脱胎工藝流程,做為琢一董事長,陳老師耐心謙和,學生們在參觀佛像工藝的過程中,切身到陳老師的隨和與親切感。如學生所言:他親切講解的畫面,那真誠的笑臉,讓大家感覺面如佛像,恭敬謙和。
藝術需要交流,則能夠碰撞出精彩的火花。福建漆畫和脱胎佛像做為福建傳統藝術,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濃郁的傳統藝術氣息。在傳統中探尋新的藝術焦點,成為當下大家樂於探索的話題。
本次中央美院第十二工作室學生的到訪,不僅推動福州傳統漆藝傳承與發展,也為九澤大漆的創新之路提供了多維的創作空間;傳統的發展與現代的碰撞,跨界的融匯是一種方式,亦是一種創新。
我們歡迎中央美院的學子前來工作室學習考察,期盼他們能夠碰撞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文字:黃麗霞;圖片:九澤大漆
(2017-09-02)
李毅
當我們疲於不斷更迭的“新”的時候,老物件、舊房子因為承載時間和生命的痕跡而讓我們懷念過去。懷舊情懷像是一種焦慮,是對現存的不滿,這一系列作品喚起了觀者傷感又浪漫的懷舊情緒,狹窄的空間、逼仄的角落、破敗的設施提醒着觀者舊物過時的本質,無需美化過去,我留下這破敗狹小的空間,為的是客觀呈現曾經存在過的生命。我所保護的是一種對過去經驗的珍視,建立舊有物與人的新型聯繫,讓處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會在這樣的聯繫中感受到共通的情感。
覷·一 李毅 | 28×20cm | 銅版飛塵蝕刻 | 2017年
覷·三 | 李毅 | 33×26cm | 銅版飛塵蝕刻 | 2017年
覷·十一 | 李毅 | 21×26cm | 銅版飛塵蝕刻 | 2017年
覷·十三 | 李毅 | 25×37cm | 銅版飛塵蝕刻 | 2017年
張昱
作品裏的這位女性,亦真亦假,時而冰冷時而誘人,在不同背景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她與現世的相處看似友好和諧,但温柔平淡的背後隱匿着矛盾與危機。
多版套色技法,每幅作品將色彩提煉為紅、黃、藍、黑,分別在每塊銅板上用傳統的飛塵技法制作出不同飽和度與亮度的色塊,在統一的色調中套印,疊加時形成豐富細膩的色彩變化,傳達出我與世界對話時如身處遊戲般充滿危機感的不安之心。
危險遊戲之女人與雕鴞 | 張昱 | 40×50cm | 套色飛塵蝕刻銅版畫 | 2017年
危險遊戲之牀頭櫃上的電話 | 張昱 | 40×50cm | 套色飛塵蝕刻銅版畫 | 2017年
危險遊戲之噬 | 張昱 | 40×50cm | 套色飛塵蝕刻銅版畫 | 2017年
陳偉龍
藝術廢墟最大的問題在於,它要通過對廢墟性的過去、苦難,去反思存在和希望。既要有對廢墟時代的認同,也不能被外在繁榮的假象所矇蔽,從廢墟的存在中解構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幻之城 | 陳偉龍 | 144×207cm | 黑白木刻
李文鵬
利用木紋的形狀並加以創作,來表現中國神話傳説中雲霧飄渺山巒重疊的神秘仙境,中國神話傳説是人們由對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美好生活的嚮往所產生出來的。而木紋本身是樹木生長所留下的痕跡,代表着一個生命的生長曆程,這點與人有相似之處,人們往往使用曲線來代表一個生命的狀態,具象的一些的心電圖腦電波圖,抽象一些的如形容的人生的起起落落。因此,我用木紋代表我的生命過程中的一段成長痕跡,用仙境的神秘和美好來代表對未來的期望,使我與神話傳説的仙境聯繫起來,表達我對憧憬未來美好生活的一份寄託。
從前有座山1 | 李文鵬 | 90×90cm | 木版 | 2017年
從前有座山2 | 李文鵬 | 90×90cm | 木版 | 2017年
張秋源
在一種不確定性中尋找事物本身被人為確定的本質, 在機械的重複中尋找情緒感受的微妙處境。
我把傳統套色更純粹化,把版與版之間的謀合給單純到最簡的形式,傳統套色中複雜的圖像被簡化的圖形替代,把一個複雜的事情拆分成了最基本的幾個元素。我抽取出套色印製過程中’重複’這個關鍵詞,創作的過程就是一直不停重複簡單的動作,一遍一遍地打墨,對版,印製,但這種重複的動作並不是純機械的,是需要我付出感情的。在每天印製的過程中,我一遍一遍地印,一遍一遍地去體會每張畫面所要傳達的感受,我把我的情緒印到畫裏,讓每一張畫面,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充滿了情緒。這些情緒以我想要表達的情緒為主導,但其中又夾雜着我每天的狀態,每天對畫面,甚至對我自己人生新的思考。簡單的動作最終積累到一個巨大的量,這個量所產生的巨大變化,在完成畫面最後一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畫面。畫面最終打破了傳統套色木刻的限制,構建一種全新的畫面關係。重複的魅力從此生髮出來。
數字2號 | 張秋源 | 90×60cm | 絕版套色 | 2017年 | 版數:3/12
數字4號 | 張秋源 | 90×60cm | 絕版套色 | 2017年 | 版數:9/14
(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