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林懷民: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
中新社記者 高凱
被外媒推崇為“總能打破西方人對舞台時間的期待”,“靈敏地結合了東方與西方”的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近日攜經典作品《稻禾》亮相北京。他説:“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它的核心都在於講人。”
資料圖:林懷民。中新社發 劉震 攝
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現代舞團的名稱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至今,雲門的舞台上呈現了近150出舞作。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衞觀念的嘗試,雲門舞團的眾多精品之作成為台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林懷民於2013年編創的舞作《稻禾》,將於11月2日至5日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獻禮國家大劇院開幕運營十週年。
林懷民説:“《稻禾》其實早就可以在這裏演出,但是我希望它能在十週年來演。如果説我們曾經的作品都是‘黑白片’,那麼《稻禾》是唯一的‘彩色片’。它那麼豐富那麼美,裏面更有收穫的內容。”
他説:“我有‘稻米情節’。(上世紀)70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90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雲門40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為演出《稻禾》,林懷民曾組織舞者赴池上稻田,與土地親密接觸,在稻田裏參與農民生產勞作,舞者也將這份獨特的體驗融匯於舞蹈創作中,格外地貼切踏實。他將泥土、花粉、風、水、火等自然界的因素為題入舞,訴説稻米的生命週期,也委婉喻示人生。
為籌備《稻禾》,林懷民特意選擇台灣池上稻米達人葉雲忠先生的稻田,請攝影家張皓然以兩年的時間多次到池上駐點,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週期――從初秧、結穗、收割、焚田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這些美麗非凡的實景影像,被以全景和特寫交織投射在舞台的天幕與地板上,營造出光彩奪目的舞蹈空間。
在《稻禾》中,雲門舞者仍舊以多年修習的內家拳與太極導引的身法呈現當代舞步,以對自己身體的高度掌控,訴説人與自然的緊密關聯。
配樂選取上,林懷民展現出寬廣的思路,從客家山歌到貝里尼、聖桑等西方著名音樂家的經典名曲,和諧地出現在《稻禾》裏。舞台上,遼遠而穩定的台灣客家古調,西方歌劇高昂的詠歎調,池上本地錄製的稻浪風濤、雷鳴雨聲,共同成就了《稻禾》的音樂環境。
該劇誕生後曾於世界多地演出,獲得頗多讚譽,很多西方媒體認為林懷民在這部作品中將東西方的舞台藝術融合出了至高境界。林懷民説:“在我眼中,音樂也好,舞蹈也好,沒有古今中外之分,它們的核心是人,人的狀態,人與周圍一切的關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