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耍小脾氣,不懂如何立規矩?看這位爺爺的方法堪比教科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無不在學習各種育兒知識緩解育兒焦慮。最近追劇時看到一位“真香”爺爺,這位爺爺的教育方式可以稱得上萬裏挑一。
1.你真的不後悔嗎?
五一勞動節到了,爺爺提出“家中一日遊,歡天喜地大掃除”,於是第二天一大早爺爺就給每人明確分工並制定“小紅旗”獎勵,在明確的分工下每人都在自己的崗位勞動,只有孫子在看動畫片。在爺爺耐心的勸説下孫子的回答是“因為動畫片裏的奧特曼從來不幹活,它打怪獸就是玩。”最後爺爺替孫子幹了並問他後不後悔。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很在想“最後還不是大人妥協了,並沒有起到教育的目的。”我們試想,當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爺爺堅持讓孩子去幹活只能引起爭吵讓今天的勞動失去意義,既能教育孩子又能繼續節日的氣氛爺爺又是怎麼做的呢?
2.慣子如殺子
勞動結束後終於開飯了,爺爺表揚了每一個認真勞動的家庭成員,並提出“勞動了才可以吃飯,不勞動就不可以吃菜只能吃米飯。”,看來孫子只能吃白米飯嘍,可是看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孫子耍了一天的脾氣,一天都沒有吃飯。到了晚上,奶奶和媽媽心疼一天沒吃飯的孫子,要偷偷給孩子送飯吃,這時候爺爺站出來説:“一個人不能不勞而獲,要勞動才能有飯吃,他跟咱們賭氣不肯吃,你現在拿這碗麪給他,你是不是得求着他吃?然後他就知道了,我沒錯,是大人錯了。我要錯了他能給我飯吃嗎?這就是壞毛病。
再有一次,這壞毛病就成了壞習慣;再有一次這壞習慣就就得帶他一輩子。老話説“慣子如殺子”,你從小不給他立規矩那將來這個人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此話不由得引人深思。看到這樣的場景像你教育孩子時“旁觀者”的反應嗎?你是否擔心孩子一天或一頓不吃飯會餓壞了孩子?可是愛的方式有千萬種,不要用自己的“愛”坑苦了孩子。
3.全家總動員
孩子經過一天的冷落與冷靜發現了自己的錯誤,第二天一大早便開始為家人服務。於是爺爺教會了孩子“有勞動才會有收穫,耍脾氣是沒用的”。
可見“家庭教育”要一家人堅持,才能讓孩子享受到教育,如果只是一個人的教育,孩子永遠不會懂得人生的道理,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4.鬧脾氣就順從?
前幾天和朋友聚會,朋友向我吐槽她的長輩在家是如何如何的寵孩子,把孩子慣的一點規矩都沒有,讓她甚是頭疼。她説:“平時我上班都是由婆婆照顧孩子,我也經常和婆婆説一些育兒知識和教育孩子的規矩,可以孩子只要一哭二鬧,規矩就不是規矩了,孩子才是規矩。甚至有一次孩子非要邊吃飯邊看動畫片,因為一個搞笑的片段讓孩子把飯嗆進了氣管裏,幸好只是米粒如果再大一些可就太危險了。”
經過此事她想辭職回家裏照顧孩子,可又覺得如果辭職生活壓力太大怕家裏撐不住開銷。最後一個全職媽媽的一段話啓發了她“孩子在0-6歲是最關鍵的成長時期。錢可以等孩子長大了再繼續賺,只是我需要花時間追上時代的步伐。可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等他長大了再後悔沒有花時間教育想讓他從頭再來已經是不可能了。”
是呀,生活如此艱辛,孩子的關鍵期只有短短几年,那作為家長的我們如何給孩子立規矩讓他養成好習慣從而受益終生呢?
a.制定規矩才能學會規矩
樊登老師曾説過“在孩子2-5歲的時候一定要幫助孩子去建立規矩和方法”。可是孩子年齡太小,很多事情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不知道怎麼做是錯的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你要明確的告訴孩子什麼是“能”和“不能”。
比如:“你不能隨便的打人”、“你不能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打擾到第三個人”、“不想對爸爸説的話可以對媽媽説,不想對媽媽説的可以對爸爸説,但是不能一個都不説”……
但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告訴孩子“當遇到危險時可以不必遵守任何規則,因為生命是最寶貴的。”
如果一開始沒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對和錯,他就永遠不會區分對錯,有規劃的教育會更適合孩子的發展。
b.堅持規矩才能學會規矩
就像故事中,如果沒有爺爺的堅持孩子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錯誤中如果你沒有堅持而讓已經建立的高牆崩塌,只會讓孩子覺得我沒有錯,錯的是你。很多時候孩子不聽你説了什麼更多的是看你做了什麼,因為在這個年齡過程中孩子的模仿能力勝於學習能力,只有身邊的人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有更好的榜樣。
c.學會規矩後必須要運用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育孩子上是同樣的道理。我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一丁點的事情或困難時脱口而出“你應該……怎麼做”、“不行,這樣不可以”等等,直接讓孩子略過了中間思考的環節。如果家長一味地付出,一味地將答案告訴孩子,孩子將永遠不知道我應該怎麼做,我們只有讓孩子親身經歷這樣的過程,在過程中表揚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的缺點,將好習慣帶給寶貝啓發他運用到生活中,才能讓“規矩”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中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