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特斯拉,正面硬剛的只剩下寶馬和豐田
埃隆馬斯克,風雲人物。特斯拉市值全球車企第一,Spacex首次載人試飛任務成功返回,7月14日超越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成為全球最富有的第7個人。
北美市場,二季度交付90650輛,環比增長2.5%,同比下滑近5%;
中國市場,二季度交付3.1萬輛,佔全球總量的34.2%;
西歐市場,受疫情影響較大,特斯拉的半年銷量為36700台,Model 3銷量為32300台左右。
擺在埃隆馬斯克面前的是一片利好,特斯拉的發展走勢也超出了很多預測機構的判斷,同時更重要的是,超出了很多傳統車企的判斷,因為它在快速搶奪傳統車企們的相關份額。
這種局面之下,大多數車企選擇同質化發展隨着特斯拉在全球的快速發展和其取得的成績,有越來越多對它的學術層面研究,諸如特斯拉主義、特斯拉模式的深層研究。
它的模式成功主要在於三個層面:
1. 產品角度,相比傳統明顯更好的體驗,比如,最早的純電動平台,同尺寸下更大的整車空間等,再比如高續航、高性能;
2. 技術角度,用硅谷的思維打造一個硅谷的團隊來造汽車,比如不斷提及的自動駕駛,背後還站着自研芯片、自研系統等技術壁壘;
3. 營銷模式,偏向於直銷,不做任何電視上的廣告,也不做任何平面媒體的廣告,靠的是互聯網的口碑。它的購買模式先要預訂,甚至預訂後過幾年才能收到貨。
它帶給汽車市場的是有別於傳統、新奇,同時技術層面有着自己的先進性,打開了一種新的汽車發展製造銷售模式。這種模式,如今正在對越來越多的車企產生影響,取消此前的相關計劃,向特斯拉靠攏。包括長續航、智能輔助駕駛、更大空間、低噪音、更高加速性能等。
具體來看,除了少數幾家自身擁有相關品類技術突破的企業外,多數企業在跟着特斯拉模式的腳步發展。
車輛續航層面,除了已經實現刀片電池量產裝車的比亞迪、年底可能實現石墨烯電池應用的廣汽新能源之外,絕大多數車企延續的是特斯拉拉高續航的模式,精進電控算法、調整電機策略、電池容量和密度的提升,甚至是無鈷電池的不斷推進,也被特斯拉的換裝開始帶進了一個新階段。
智能駕駛層面,越來越多的傳統燃油車、插電混動車型、純電動車型出廠即帶上了L2級智能駕駛的宣傳標籤,在L3級尚未有法規批准前,不少企業帶來了L2.5級這樣的營銷點,以及長安汽車率先完成了公開測試。
在智能網聯方面,目前的中國車企做的更好,因為能實現比特斯拉更好的物聯網打通落地應用等,語音控制層面也相對較好。
整體來看,大多數車企與特斯拉的產品在發生外觀設計、產品亮點等層面的同質化發展。對於各家車企而言,這並不意味着沒有未來,憑藉其企業自身在品牌影響力、運動調教、豪華氛圍打造、設計、售後服務等層面的獨立特徵,也一樣能吃到相關的市場份額。
特斯拉之外的另一條路,離開的人越來越多電動汽車是未來,已經不再是某幾家車企所主推的方向,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其中,已然坐實甚至不可逆。一直以來,除卻特斯拉模式、比亞迪等車企外,純電動汽車近幾年的發展思路還有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石墨烯電池其他幾種技術路線。
如今已經實現的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車之外,石墨烯電池、固態電池的量產尚需時日,再到投入大規模量產也需要時間。
但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方面,越來越多的車企,面對高昂成本、研發難度以及市場回報,選擇退場。
2009年10月,日產汽車、福特汽車、通用汽車、現代起亞、豐田汽車、戴姆勒、雷諾發表聯合聲明,宣佈研發燃料電池汽車。
2019年10月,曾經積極推動氫燃料電池的本田,宣佈了無限期擱置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
2020年4月,梅賽德斯-奔馳,正式終止了氫燃料電池乘用車計劃,原因還是近乎較純電動車型翻倍的成本。
目前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中,此前已經有所表現的第一梯隊,豐田汽車、現代汽車、寶馬汽車如今的情況也是不同。豐田汽車是全球推出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車並在北美部分地區實現銷售運營的企業,現代汽車是第二家推出大規模量產氫燃料電池車型的企業,而寶馬則一直以來在這一領域有所儲備,並在近期還給出了i Hydrogen NEXT氫動力系統技術細節進步的新消息。
但,在這之中,現代汽車開始了自身的策略調整,在電池供應、技術平台和產能儲備等關鍵領域向純電動轉向,此前激進的氫燃料電池技術發力開始從戰略層面放緩。原因在於,要率先搶下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不能讓自己落後。
也就意味着,如今全球激進推進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企業,只剩下了豐田一家。奔馳、本田、現代等幾家企業都開始調整自己的航向,去儘快和特斯拉一樣搶佔市場。
寶馬,則是繼續按規劃去推進零排放出行落地,最新的技術細節為,系統純氫輸出功率170馬力,系統綜合輸出功率374馬力,儲氫量6公斤,單次加氫時間僅需3至4分鐘。
豐田,則是要完成全球首款大規模量產氫燃料電池車-Mirai的換代,續航里程有望進一步提升到650公里左右。
寫在最後:最終,你會看到,越來越多車企在面對氫燃料電池的前瞻研發、推進與現實的市場情況、市場變化之間,選擇的是保住現有市場基盤,放緩或停止前瞻技術的研發與推進。
工業市場的成敗有條法則,誰能堅持到最後並完成新的技術、模式突破,誰就大概率能取得下一階段的成功。目前來看,梅賽德斯-奔馳、現代、本田,選擇的是更有性價比的做法,面對特斯拉的兇猛來襲多多少少"有些慫",對於豐田汽車和寶馬來説,前路十分艱難,但只要達成,就是新一輪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