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關係很好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心理學家不這麼認為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温牀,一個温暖的家庭令人羨慕,當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關係很好時,我們會心生羨慕。
很多成年人會認為,家庭關係如果非常和諧,那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更能體會到愛的存在。
但心理學家的結論卻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他們認為和父母關係很好的孩子,非但不會有出息,反而會更懦弱,
這是為什麼呢?
要想了解其中的緣由,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中的一個詞“共生關係”。一個孩子如果和自己的父母關係太好,往往意味着孩子和家人之間的邊界感不清晰。
也就是説雙方都在關心着,他們本不該關心的事,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發展會受限制,也很難得到他們想要的快樂生活。
那與父母的邊界感為何如此重要?
願今天這篇文章能給你一個全新看待問題的視角。
分離是永恆的主題
武志紅老師説,人生必須要學會的就是分離,與朋友、愛人和家人都需要分離,沒有人能夠永遠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
因此分離就成了永恆的主題。回想一下我們的人生,剛出生時我們依戀父母,上學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從父母轉向了朋友,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和父母分開,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雖然偶爾去看望父母,但此時的我們肯定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粘着父母,什麼事情都依靠他們。
商品推薦:正版5冊 教育孩子書籍正面管教正版包郵育兒書籍父母必讀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孩子的書籍好媽媽不吼不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兒童教育書籍和父母長時間“共生”,那孩子很難成為更好的自己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共生關係”意味着不分你我,相互依存,這也就是説他們彼此的人生會互相干涉。一個朋友在18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的父母安排到了國企工作,外人眼裏的他非常幸福,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用操心以後的生活。而這位朋友卻過得並不快樂,他總想出去闖蕩一番,但又怕父母擔心,所以不敢有任何出格的舉動,就這樣年復一年,他能做的只有委曲求全。
這也是“共生關係”中最悲哀的結果,父母無微不至的安排,並沒有給到孩子幸福的人生,反而將他圈在一個狹窄的範圍之內,縱使他有再強的能力,沒有施展的平台,也無濟於事。所以再好的“共生關係”,也不能過於留戀,否則就會出現一種錯覺,孩子認為委屈自己是為了父母好,父母做了這麼多是為孩子好,但結果就是大家都很委屈。
與父母分離,才能超越自己,成就自己傅首爾在節目中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她説“人不能將生活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對於解除“共生關係”來説,這就是最好的解釋。我有一個同學現在是某知名公司的總經理,她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令我深受感動,家裏一共三個孩子,她排行老二,通常來説,第二個孩子往往不太受寵,所以她以前認為父母不是很愛她。但不富裕的父母還是供她讀到了中專,於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她獨自離開,去了一個新的城市,一直奮鬥到今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當回憶這段往事時,她才發現父母其實也很愛自己,但畢竟能力有限,即使他們拼盡全力,也不能給你所需要的全部東西,剩下的只能靠自己努力。她的故事也很好地詮釋了分離其實是一種成長,縱使和父母的感情再深,離開也是必然選擇,因為他們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是給自己過的,如果想要爭取想要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勇氣,但如果你只能依偎在父母的懷抱中,那又怎麼能走出去呢?
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媽媽將我們帶到人世間,是為了養育擁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控制他的人生,幫他做選擇。如果孩子一直與父母“共生”,那他很難有超越家人的那一天,甚至這些所謂的幸福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因此放手才是最好的選擇。